书城童书恐怖的超级武器(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3024400000006

第6章 长眼睛的武器——导弹(5)

早期的巡航导弹与短程空对地导弹是可以相互取代的,因此B52G型或H型轰炸机可以在内部发射舱装上8枚并在外部搭挂12枚。这种需求影响了它的弹身造型,而成为三角形并有可收缩的平衡翼、尾翼及引擎空气输入口。到了1976年决定将系统修改成接近AGM-109战斧(Tomahawk)空对地导弹的模样,但是关于导引系统部分则并未相同。1976年5月5日,AGM-86A型巡航导弹在白沙导弹测试场(WhiteSandsMissileRange)第一次试飞,最初五次试飞并不太顺利。因而决定予以改良,在1980年决定增长30%的弹身且增加燃料量,并命名为AGM-86B型巡航导弹。这二型在相同的弹头下增加了2倍射程,而其测试亦相当成功。最后的结果:军方在1980年订购了3418枚,稍后并增为3780枚。两种新的导弹现正在开发中:先进巡航导弹(Ad vanced CruiseMissile,)与第二代短程攻击导弹(Short-RangeAttack Missile,SRAM)。这两型导弹都会比它们的前任来得好,特别是先进巡航导弹将结合匿踪的科技。

巡航导弹部署在B-52G型、B-52H型与B-1轰炸机上。

德国V-2导弹

1939年~1942年,在着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德国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枚地地弹道导弹——V-2导弹。1942年10月3日试验发射成功;1943年装备部队;1944年9月6日德军进行第一次实弹发射,9月8日德军又用此导弹袭击了英国首都伦敦。它是世界上首先用于实战的弹道导弹,但由于当时技术上还不成熟,约有40%的导弹偏离了轨道。因此,这次爆炸仅炸死2人,炸伤数人。

V-2导弹弹长14米,弹径1.6米,弹重14000千克,战斗部装炸药750千克,结构质量约4000千克,采用液体燃料水箭发动机,惯性制导,推进剂为75%的酒精3500千克和液氧5000千克,最大推力为270千牛,最大速度相当于声速的5倍。起飞质量约13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6120千米/小时,射程约(240~370)千米,弹道高(80-100)千米,发射质量12900千克。这种导弹比V-1导弹先进,是弹道主动段为自主控制的单级弹道导弹。可以这样说,它是现代远程导弹和宇宙火箭的先驱,也是弹道导弹的鼻祖。

自德国1944年研制成功弹道式导弹以来,至今已发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这一代导弹多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单弹头,发射准备时间长,命中精度低。第二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多采用固体推动剂,其命中精度有所提高。第三代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弹头。第四代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此代导弹可机动存放、机动发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目前,第五代洲际导弹也正在研制过程中,这一代导弹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机动性将更大,命中精度和威力也将大大提高。

美国“大力神”Ⅱ型弹道导弹

这种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为27360千米/时(7600米/秒),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导弹。

美国的“大力神”Ⅱ型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代号SN-68C,属于美国第二代战略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地面战略目标,如大型硬目标、核武器库等。该导弹是针对美国第一代液体导弹的缺点而在“大力神”I型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原先装备了“宇宙神”和“大力神”两种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弹道导弹。它们由马丁公司于1960年6月开始研制,“大力神”I型1962年装备部队。改进后的“大力神”Ⅱ型于1963年底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是美国核武器库中保存最久的一种液体火箭战略导弹,也是美国第一代最大的远程导弹。它能在地下井中贮存和发射,能装一种美国核当量最大的氢弹战斗部。虽然“民兵”导弹装备部队后,美国空军原打算撤消全部液体燃料洲际导弹,但美国空军还是决定保留6个“大力神”Ⅱ型导弹小队,总共54枚导弹,它们于1987年全部退役。

“大力神”Ⅱ型导弹设置在美国亚利桑纳州戴维斯·蒙赞空军基地、堪萨斯州麦康内尔空军基地和阿肯色州小石城空军基地。导弹全长33.52米,弹径3.05米,起飞质量149.7吨,起飞推力1912千牛,射程11700千米,命中精度(CEP)0.93千米,反应时间60秒,发射成功率85.7%。

这种导弹的动力装置由两级发动机组成,使用液体推进剂。一级发动机采用两台LR87-AJ-5型发动机,额定推力为1912千牛,工作时间165秒。二级发动机采用LR91-AJ-5型发动机,高空推力为445千牛,工作时间210秒;二级发动的关机由制导系统控制。该导弹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主要设备有液浮陀螺、摆式加速度表和外撑式数字计算机,整个制导系统总重130千克。该导弹采用MK6、MK6A单弹头,这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的烧蚀式弹头,重3.5吨,采刚高强度铝合金的圆柱形等直径弹体。战斗部为钝锥形,无弹翼和尾翼。

制导与控制装置采用AC电子公司的惯性制性系统。第一级由两个摆动喷管控制,第二级由一个摆动喷管控制。热核战斗部质量为3500千克,装有10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弹头上有突防舱。

“大力神”Ⅱ型洲际弹道导弹采用直接从地下井发射的方式,井深44.5米,井直径16.7米。导弹发射后弹上的制导系统立即开始工作,并根据惯性测量装置得到的信息,制导计算机不断发出指令,导弹通过姿态控制按预定弹道飞行,在主动段终点关机并控制导弹头体分离,此后弹头按被动段弹道飞行。每枚导弹携带的再入飞行器在它已燃烧完毕的第二级分离前,其飞行速度和轨迹由4台小的游动火箭发动机来修正。由于它装有先进的突防辅助设备,从而使敌方反弹道导弹发现和摧毁它都非常困难。

俄罗斯“撒旦”SS-18导弹

俄罗斯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撒旦”SS-18的弹径为3.355米,是目前世界上导弹中弹径最粗的导弹。该导弹弹体长36.6米,起飞质量为220吨,采用两级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制导系统,其最大标准射程1500千米,命中精度440米,可携带(8~10)个分导式多弹头,单个弹头威力约为50吨TNT当量,因而它又是世界上最大型和威力最大的洲际导弹。

该导弹由地下井冷发射。弹体在出厂时呈水平状态装入发射筒,运至阵地时先装入地下井,弹头和末助推舱由专用运输车运到阵地,然后在地下井中与弹体对接。根据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限制,这种导弹在条约生效以后应予销毁。

俄罗斯“警棍”SS-6导弹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又称为“警棍”导弹,苏联代号为P-7。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首次试飞成功,1959年开始服役。

这种导弹的命中精度低,可靠性差,反应时间长,弹体大而笨重,生存能力差,当时仅装备了10枚,后来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退役。但该导弹却为苏联发展运载火箭打下了基础。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用它来发射的。若把它增大一或两级就可组成“东方”、“联盟”和“闪电”运载火箭,可用来发射各种航天器。

该导弹弹长30米,弹径8.5米,翼展10.3米,起飞质量300吨,起飞推力4030千牛,射程为8000千米,命中精度(CEP)为6千米。导弹的动力装置由中央的芯级和周围四个助推器组成。芯级直径2.95米,助推器长19米,底部直径3米。主发动机为一台PⅡ-108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四台游动发动机,主机工作时间274秒,真空推力930千牛。每个助推器有一台PⅡ-107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两台游动发动机,地面推力达820千牛,工作时间为120秒。

“警棍”SS-6属于单弹头导弹,重3吨,核当量500万吨。采用无线电制导,发射方式为地面发射。

美国“和平卫士”MX导弹

“和平卫士”MX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导弹全长21.6米,弹径2.34米,弹头长4402毫米,起飞质量86.4吨,投掷质量3.6吨。战斗部重2578千克,包含10个50万吨级TNT当量的分导核弹头,每个重194千克。可按不同弹道分别命中目标,射程11100千米,命中精度(CEP)90米,具有打击(硬)点目标能力,是当今世界上精度最高的一种洲际导弹。

它是美国的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装有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代号MOM-118A。1983年正式定名为“和平卫士”,是一种起战略威慑作用的新型战略武器,1986年装备部队。同年底,第一批10枚导弹服役。1987年7月有14枚导弹进入战斗准备状态。1987年底,在加固的“民兵”Ⅲ导弹地下井中部署了28枚,计划于1988年底将50枚导弹部署完毕。1986年12月9日,决定将另外50枚导弹采用铁路机动部署方式,计划购买25列火车,每列装2枚导弹。1987年9月,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签订合同,要求该公司设计铁路部署方案,空军期望导弹铁路发射系统在1991年底初具作战能力,1993年50枚导弹全部部署完毕。

由于对MX导弹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它的部署方式争议较大,该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变化,因而其研制时间最长。从1971年提出研制任务到1983年6月17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前后共用了12年多的时间。计划总投资达332亿美元,每枚导弹售价6637万美元。在美俄第二次《削减战略武器谅解协议》中仍是美国继续保留下来的陆基战略导弹。

其动力装置为四级火箭发动机,第一至第三级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机壳体均采用凯夫拉49纤维缠绕。第四级为液体火箭末助推级发动机。第一级发动机长8.44米,直径2.34米,总重48.3吨,推进剂重33.611吨,真空雄力为2213千牛,喷管为潜入摆动弹喷管,工作时间60秒;第二级发动机长5.598米,直径2.34米,总重27.32吨,允许喷管摆动土6°,推力为1332.8千牛,工作时间55秒;第三级发动机长2.33米,直径2.34米,总重7.85吨,推力为343千牛;末助推级有一台提供轴向推力的主发动机和8个姿控发动机,主发动机重645千克,推力为13.3千牛,工作时间为175秒。发动机可双向摆动,摆角土15°。

这种导弹既可以采用地下井发射,也可以机动发射。井下发射时,用蒸汽发生器把导弹从井内弹射出来,到达30米高度时发动机才点火。1985年8月23日,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的“民兵”导弹地下井内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并获得成功。

美国“三叉戟”Ⅱ导弹

“三叉戟”Ⅱ导弹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空间公司合作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潜地弹道导弹。它由潜艇发射,最大射程1110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潜地弹道导弹。

美国海军从1971年起执行水下远程导弹研制计划,最初研制的“三叉戟”I导弹于1979年10月装备部队。1984年开始研制性能更好的“三叉戟”Ⅱ导弹,1987年1月在陆基平台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到同年10月共进行5次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1990年3月开始装备部署。到1994年底,美国海军已有7艘核潜艇装备了“三叉戟”Ⅱ导弹,共配备168枚导弹。到20世纪末,美国海军至少装备20艘“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每艘装24枚导弹。

导弹全长13.9米,弹径2.08米,最大起飞质量37.2吨,投掷质量为2300千克。它具备攻击包括硬点目标在内的各种目标的能力,是用来摧毁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海基威慑力量。每枚导弹可装(8~12)个MK4/W76子弹头,单个子弹头威力约为47.5万吨TNT当量,能摧毁苏联最硬的地下发射井。

该导弹动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末级助推控制系统。第一、二级在“三叉戟”I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进:第一级壳体材料改用石墨/环氧棚旨,助推剂改为聚乙二醇/硝化甘油;第三级发动机采用可延伸的碳/碳喷管出口锥,动力装置还包括一台第三级分离发动机。而第三级没用改动,仍沿用“三叉戟”I导弹的第三级发动机。

制导与控制系统采用惯性制导,命中精度相当高,CEP为90米。它的惯性制导测量装置采用2个双轴动力调谐绕性陀螺、3个摆式积分陀螺加速表和1个新设计的星光监控器。美国海军计划到2002年建成一支由24艘装有“三叉戟”Ⅱ导弹的潜艇组成的海基威慑力量,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执行战略巡航任务。该导弹精度高而有效载荷大,它攻击硬目标的效能要比“三叉戟”I导弹高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