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幼猪饲养实用手册
3026600000014

第14章 幼猪的饲养管理技术(1)

§§§第一节母猪分娩与幼猪接产

一、分娩

分娩是母猪妊娠结束、幼猪出生的过程。因此,做好分娩的护理工作,不仅可使母猪顺利生产,还能提高活仔数和幼猪的存活率。

(一)分娩预兆与产仔时间

母猪分娩前2周,乳房由后向前逐渐膨大下垂;分娩前1周,两排乳头呈“八冶字形向两侧分开;分娩前4-5天,乳房明显膨大,两侧乳房外涨明显,初产母猪乳头发红发亮;分娩前3天,母猪起卧行动谨慎缓慢,用手触摸乳头有热感;分娩前24小时,母猪神经敏感,紧张不安,起卧不定,食欲减退或突然停食,母猪前面的乳头能挤出浓稠、黄色的乳汁,母猪阴门开始红肿下垂,并有黏液流出,尾根两侧出现下陷,这是骨盆开张的标志;分娩前12小时,母猪中间乳头能挤出乳汁;分娩前6-10小时,母猪外阴肿胀变红,衔草做窝;分娩前4-6小时,母猪最后一对乳头能挤出浓稠乳汁,乳汁如水枪似射出;分娩前1-2小时,母猪表现精神极度不安,呼吸急促,时起时卧,频频排尿,每次排尿量少,阴门有黏液流出;母猪躺卧,四肢伸直,阵缩间隔越来越短,全身用力努责,阴户流出羊水,表明即将生产。母猪每努责1次即可娩出1仔,间隔5-20分钟娩出第二仔。全部胎儿娩出所需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

(二)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母猪预产期推算,产前7-10天就应准备好产房,产房要求温暖、干燥、卫生、通气、光照充足、安静、舒适,并进行彻底消毒。产房温度一般为15-22益,最好控制在18-20益,并配备幼猪保温箱,箱内温度为25-32益。产房的消毒方法:产房的地面、圈栏用3%-5%的苯酚或2%-5%的来苏儿或2%-3%的烧碱水喷洒,墙壁可用2%石灰乳粉刷,并及时晾干。

产前3-5天将待产母猪赶入产房,熟悉环境。临产前要将清洁的垫草和接产用具准备好,接产用具包括:毛巾、抹布、台秤、耳号钳子、5%碘酒、高锰酸钾或70%药用酒精、来苏儿、凡士林油或液状石蜡、分娩记录本等。

二、接产

(一)清洗

临产前先将母猪的腹部、乳房及阴户附近的污物清除干净,用2%-5%的来苏儿溶液消毒,然后再清洗擦干。

(二)擦净黏液

幼猪娩出后,一只手握住幼猪的前躯,另一只手迅速将幼猪口、鼻内的黏液清除擦干,再用毛巾将全身黏液擦净,擦时要顺着毛的方向,由前向后、从上至下。

(三)断脐

擦净黏液后,将脐带内的血液向幼猪腹部方向挤压,固定好靠近幼猪腹部那端的脐带后,在距腹部4厘米处用手掐断脐带,断端用5%的碘酒消毒。如果断脐后血管出血,可用手捏住断端,直至不再出血。断脐时尽量不要使用剪刀,以免血管流血过多。

(四)称重

初生体重的大小不仅可以衡量母猪的繁殖能力,还代表着幼猪的健康状况,幼猪初生体重大,则生长发育快,哺育率高,育肥期短。种猪场必须称量初生幼猪的个体重,商品猪场则可称量窝重(计算平均个体重)。

(五)给奶

处理完上述工作后,立即将幼猪放到母猪身边吃奶。弱小的幼猪放到前面,强壮的放到后面,对个别不会吮奶的幼猪,要进行人工辅助。

(六)假死猪的急救

由于黏液堵塞气管或脐带在产道内过早拉断等原因,幼猪出生后呼吸停止,但心脏却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假死冶。假死猪的急救办法:

人工呼吸:首先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内和体表的黏液,然后将幼猪四肢朝上,一手托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臀部,腹部朝上,双手向腹中心回折,并迅速复位,如此一屈一伸地反复进行,直到幼猪叫出声为止。对于救活的幼猪要进行特殊护理,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然后才能放入普通幼猪群中饲养。

捋脐法:尽快先把幼猪口鼻内的黏液擦净,然后其头部放在稍高的垫草上,在距腹部20-30厘米处用手掐断脐带。然后一手捏紧脐带末端,一手自脐带末端捋动,每秒钟1次,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救活为止。救活率可达98%。

药物刺激法:用酒精、氨水等刺激性强的药液涂抹在幼猪的鼻端,以此来刺激鼻腔黏膜,使其恢复呼吸。

(七)难产处理

难产的原因:一些母猪由于骨盆发育不全、产道狭窄、老龄、过肥或过瘦、营养不良以及胎儿过大等原因,在产仔过程中容易出现难产。

难产的症状:母猪闹圈结束后烦躁、卧立不安。接产过程中胎膜破裂,羊水流出,母猪起卧不安,弓背,卧下长时间不产,阵缩、努责、呻吟和心跳次数不断增多,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此时就要进行人工助产。

人工助产:先将指甲剪平磨光,用2%来苏儿溶液将手和手臂洗净,再用高锰酸钾或75%药用酒精消毒,然后涂上凡士林油或液状石蜡。同时要给难产母猪外阴部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洗净消毒。然后五指并拢,轻轻伸入产道,待接触到幼猪后,抓住幼猪适当的部位(嘴、耳、腿等),随母猪努责,轻轻将胎儿拉出产道。助产后要给母猪注射抗生素药物或其他消炎药物,并冲洗产道,以防病菌感染。

(八)清理产圈

产仔结束后,胎盘一般会在10-30分钟后自行排出,若没有排出,可注射催产素促其排出。胎盘排出后要及时将产圈清除干净,以防母猪吃胎衣,而染上吃幼猪的恶习。

§§§第二节哺乳幼猪的饲养管理

幼猪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基础,在猪的一生中,幼猪阶段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强,饲料的利用效率高。但此阶段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不适宜的条件会大大降低幼猪成活率或生长速度。所以,必须要首先了解哺乳幼猪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适宜的饲养管理条件,以发挥幼猪最大的生长潜力。

一、哺乳幼猪的生理特点

(一)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

幼猪出生体重小,一般只有1千克左右,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时即可达到2千克以上,30日龄时为5-6千克,60日龄时为10-13千克,高的可达30千克左右。

幼猪生长发育快主要是因为营养物质代谢旺盛,特别是蛋白质、钙和磷的代谢要比成年猪高得多。由此可见,幼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高于成年猪,其对营养不全的饲料反应特别敏感。因此,对幼猪必须保证营养的全价供应,在哺乳中后期以高质量的乳猪料进行补饲。

(二)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

幼猪的消化器官一般在胚胎期就已形成,但容积很小,结构与功能也不完善,并且出生时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这就决定了新出生的幼猪进食量不能太多,并且只能消化母乳。幼猪的胃底腺也不发达,酸性低,缺乏游离盐酸,这就使得养分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所以,幼猪不能吃植物性饲料,并且饲粮要保持一定的酸碱性。另外,胃的运动机能比较微弱,排空速度较快,饲粮中还要含有一定的粗纤维。

(三)缺乏先天免疫力,易患病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酌-球蛋白,可起到杀死病毒、细菌的作用,从而保证幼猪健康。初生幼猪自身不能产生抗体,因此缺乏先天免疫力。而母体初乳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免疫抗体,所以幼猪只能通过吃初乳获得抗体。母体初乳的免疫抗体含量最高,以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所以,初生幼猪及时吃到初乳,才是提高幼猪成活率的关键。

幼猪出生后24小时以内,由于肠道黏膜组织上皮细胞处于原始状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较高,因此这阶段对初乳中的抗体吸收量最大。但随着肠道的发育,这种吸收能力逐渐降低,同时,初乳中的抗体含量下降也很快,一般到21日龄时降到最低。而幼猪自身在10日龄时才开始产生免疫抗体,21日龄时自身产生的抗体含量仍很少,5-6周龄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5-6月龄时达到成年水平,因此,21日龄是幼猪免疫抗体青黄不接的时期,再加上胃液中缺乏游离盐酸,幼猪已开始补料,对随饲料、饮水等进入胃内的病原微生物没有消灭和抑制作用,使幼猪此时最易得病。所以,要保持母猪乳房乳头以及饲料饮水的卫生,同时保证圈舍环境的清洁干燥,以保证幼猪的健康。

(四)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寒能力差初生幼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能力差,而幼猪在7日龄以前是没有化学调节体温的能力的,再加上幼猪体内贮存能源较少,导致幼猪十分怕冷,遇冷血糖会迅速降低,若不及时吃到初乳很难成活。

幼猪的正常体温约39益,刚出生时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0-32益。当环境温度偏低时会导致幼猪体温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及恢复所用的时间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越低则体温下降的幅度越大,恢复到正常体温所用的时间越长,若是处在13-24益的温度下,生后一小时体温可下降2-7益,在18-24益的温度下需要2天左右才可恢复正常,若是处在0益左右的温度下,10天也很难恢复到正常体温。如果环境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幼猪还会冻僵、昏迷,甚至会冻死。所以,做好初生幼猪的防寒保温工作,是提高幼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二、哺乳幼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吃足初乳

母乳中成分组成的浓度和活性会随泌乳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按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的不同,以一定的时间范围,可分为初乳和常乳。引入的猪种,分娩后3天内分泌的淡黄色的母乳为初乳;国内猪种,分娩后4天的母乳为初乳,此后的母乳为常乳。

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可以使幼猪获得被动免疫力。同时,铁、生长素、维生素、镁盐的含量也很高,其中镁盐具有轻泻作用,可促使胎粪的排出。初乳酸度较高,可促进消化酶活动,既能起到抑菌作用,还有助于消化。初乳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几乎全部被吸收,有利于增强体力、补充水分、恢复体温。因此,吃足初乳是幼猪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编号

作为种猪选留的幼猪,要进行编号以进行血统认定。编号的标记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剪耳法和戴耳环法。

剪耳法,即利用耳号钳在猪耳朵上开一个缺口,代表1个数字,几个数字相加即得其号数。其原则是:左大右小,上一下三。即左耳尖一缺口代表200,右耳尖一缺口代表100;左耳上缘一缺口代表10,下缘一缺口代表30;右耳上缘一缺口代表1,下缘一缺口代表3;左耳中间小圆孔代表800,右耳中间小圆孔代表400;靠近左耳尖处打一圆孔代表2000,靠近右耳尖处打一圆孔代表1000。但此种做法会对初生幼猪产生很大的应激。因此,一些种猪公司常采用戴耳环法。戴耳环法,就是用专用耳标写上编号或血统信息,用耳号钳夹到猪耳朵上。

(三)剪齿

幼猪出生后长有8个尖锐犬牙,为防止幼猪因争夺乳头而咬伤乳头或其他幼猪,在幼猪出生后的6-24小时,将这些牙齿剪掉。国内的猪场一般是在给幼猪打耳号的时候,用牙钳剪掉这些牙齿,国外一般采用电池驱动磨齿器,将每颗牙齿磨去顶端的1-2毫米,呈圆滑状。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保持高度卫生,器械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并且每处理完一头幼猪都要将器械浸泡于消毒液中消毒。

(四)断尾

由于猪场饲养密度大,环境单调,不接触土壤,很容易出现猪咬尾的现象,不但影响幼猪的健康,还有可能引起感染,严重的还会死亡。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在幼猪出生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断尾处理。其方法是用断尾钳在距尾基部1-2厘米处将猪尾剪断,并用碘酒涂抹于断处消毒,每剪完一次就要对钳子进行一次消毒处理。断尾后7-16天,留下的尾部会自行干枯脱落。研究表明,断尾后的幼猪生长迅速,比普通猪增重率高10%,且可提前10-15天出栏。

(五)去势

在我国,不作为种用的小公猪一般都要进行去势,幼猪去势越早,应激越小,伤口愈合越快,手术越简便。一般会在幼猪15日龄,体重3-4千克时去势。去势前,要保证幼猪健康无病,并断食2小时;去势时,保持阴囊干燥,进行严格消毒,刀口开在阴囊下端,便于血水流出,刀口要尽量小,术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去势过程中,要保持地面和垫草清洁、干燥,以防伤口感染;去势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意外发生,如肠漏出等。

(六)固定乳头

幼猪天生有固定乳头吸乳的习性,即生下后起初吸吮哪个乳头,一旦认定至断奶不变。哺乳的定位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找乳头(0-2小时)、选乳头(2-6小时)、抢占乳头(6-8小时)和固定乳头(18小时以后)。前三个阶段,由于幼猪相互争夺乳头,其结果是强壮的幼猪占领前部泌量多的乳头,而弱小的幼猪只能在后边泌乳量少的乳头处吸食。这不仅极易咬伤母猪的乳头,还会导致幼猪发育不整齐,甚至造成弱小幼猪发病或死亡。因此,必须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一般先让幼猪自寻乳头,待基本选定后,再对弱小和强壮的幼猪作适当调整。一般将弱小的幼猪固定在母猪前部泌乳量大的乳头上,生长发育良好;将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上,因其拱揉乳房有力,可提高泌乳量,也能较好地增重。这样就可使全窝幼猪发育整齐,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幼猪吃初乳前要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乳头及腹部,并挤掉最初几滴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