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027100000012

第12章 口腔正畸学基础(6)

这种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力的组合同样可以用于n类错的颌位的调整。对上颌发育不足、上牙弓狭窄的病例,首先通过快速腭开展,打开腭中缝,在矫正上牙弓宽度的同时,配合口外的前方牵弓丨,将促进上颌向前发育。Alexander矫治技术所提倡的上牙弓整体结扎的方法同样可用于m类漏关系的颌位调整中,即将上牙弓结扎成为一整体,通过上颌弓丝尖牙处的牵引钩与口外的前方牵引装置相连,并进行前牵引。这一组合有两个特点:其一,整个上牙弓作为一个整体前移,改善了关系;其二,在上颌方丝的切牙部分做根唇向转矩,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上切牙在前方牵引过程中唇#1。固定矫治器对牙弓三维方向的控制是功能性矫治器所无法相比的。此外,在下颌位置调整中由于没有作用于下切牙的力,因此下切牙不会像功能性矫治器一样唇倾。但固定矫治器并未进行特重建,因此下颌位置的改变与功能性矫治器相比缺少主动性。

(4)固定矫治器+颌间牵弓丨。在牙弓整体性结扎基础上,利用颌间牵弓丨来改善颌位,这是固定矫治技术中颌位调整的最主要手段。考虑到:II、III类颌间牵引可能对磨牙垂直向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加磨牙垂直向的支抗:①在较大尺寸的完成弓丝(方丝)上进行颌间牵弓丨。②第二磨牙黏带环,融人治疗中。③横腭弓。④口外弓高位。

2、牙位的调整 牙位的调整大多需要固定矫治器产生的机械力来完成,这包括弓丝和橡皮圈的弹力等。

(1)拔牙矫治。任何固定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均可顺利完成关闭拔牙间隙的牙齿移动,此时牙位调整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何种形式的矫治器或矫治技术,而是拔牙间隙由谁占用及占用量的大小,也就是矫治中的支抗。正畸治疗的过程就是如何保护支抗和消耗支抗的过程。

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技术中,使用口外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上磨牙支抗,为II类颌关系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Alexander矫治技术中,在上牙弓整体性结扎基础上使用口外力,不但可以远中推动上牙弓,抑制上颌发育,而且在远中移动上尖牙和内收上切牙的过程中,较好地保护上磨牙支抗,结合口内的Nance弓或横腭弓,是保护上颌支抗极其有效的选择。保护或消耗支抗不仅限于颌内的力量,还可以借助于颌间的力量。如:II类牵引可以保护上磨牙支抗,同时消耗了下磨牙支抗,下磨牙发生近中移动,达到改善磨牙关系的目的。

(2)不拔牙矫治。牙弓内由于没有间隙(散在间隙的病例除外),牙齿移动受限,通过牙位调整来改善趙关系相对较难,此时采用如下方法:①迅速有效地整平牙弓,为颌位调整创造条件。②充分利用磨牙后区的间隙(有时需拔除智齿)。③适时的颌间牵引是通过牙位调整改善颌关系的三原则。

Alexander矫治技术思想在II类错耀的不拔牙矫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在上牙弓整体性结扎基础上,使用口外矫形力,可以抑制上颌发育,推上牙弓向后。下颌第一磨牙使用-6°轴倾度和下切牙使用-5。转矩的托槽以及初始弓丝即为0.017x0.025in麻花方丝(0.018in托槽系统),在排齐整平中即可使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向远中倾斜,下切牙牙根向唇向移动,为下牙弓提供了额外间隙;同时保证了下切牙在排齐整平过程中,尽可能直立于下齿槽基骨上或不过分唇倾,为II类牵弓丨调整颌位创造条件。

在不拔牙矫治中,如何增加相邻牙齿的托槽之间的间隙,保证托槽间弓丝有相对充足的长度,使弓丝的效能充分发挥显得尤为重要。Alexander矫治器特有的尖牙托槽(Lang氏托槽)、双尖牙托槽(Lewis托槽)均为单翼托槽,因此相邻牙托槽之间的间隙比常用的双翼托槽要大,在整平牙弓过程中,弓丝的效能发挥余地较大;并减小了整平过程中一个牙的移动对邻牙的影响,从而可以迅速有效地整平牙弓,为II类牵引改善颌位创造条件。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MEAW技术)在对III类错颌的不拔牙矫治、尤其是轻度骨性III类有开刻或开画倾向的非手术矫治病例的颌关系改善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体现如下。

MEAW技术是一个持续性轻力的矫治力系统(0.018in托槽系统),靴形曲的存在保证了相邻牙托槽间有充足的弓丝长度,因此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每个牙所需的三维方向的移动,而且其中每个牙的移动对其邻牙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就保证了不拔牙矫治中牙弓中的每个牙在有限的空间内移动时更迅速。

在对下颌多曲弓丝的每个靴形曲依次做3°左右的后倾弯后,通过III类牵引的作用可以远中竖直下尖牙、双尖牙和磨牙,为现有牙弓提供间隙,从而为下切牙的舌向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III类牵引又使上牙弓近中移动,达到了改善III类賴关系的目的。

多曲弓丝的这一独特作用同样可以运用到II类趟关系的矫治中,具体表现为:①对上颌多曲弓丝的每个靴形曲依次做3°左右的后倾弯,通过II类牵引的作用可以远中竖直上尖牙、双尖牙和磨牙,为上牙弓提供间隙,从而为上切牙的舌向移动创造条件。②对下颌多曲弓丝的每个靴形曲依次做3°左右的后倾弯,在II类牵引和轻力的前牙垂直牵引作用下,整平下牙弓。③II类牵引使下牙近中移动,从而达到改善II类蔣|关系的目的。

三、控制牙移动的能力

控制牙移动的能力体现在矫治器和矫治力系统自身的能力以及正畸医师对牙齿移动的驾驭能力两方面。建立良好的颌关系应贯穿于矫治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如下。

1、减少排齐过程中不必要的牙移动

(1)在排齐牙齿阶段,运用多种形式的螺旋推簧为拥挤错位牙首先提供间隙,再施力矫治错位牙,以避免在间隙不足情况下,勉强对错位牙施力所造成的邻牙、甚至磨牙的不必要移动。

(2)排齐整平过程中,在不影响磨牙前提下,使用短距离、轻力的颌间牵弓丨,防止前牙覆盖或反覆盖加大,给以后磨牙关系的调整增加负担。

2、以尖牙为中心 在矫治过程中,始终以达到或维持尖牙中性关系作为控制牙移动的基准。

3、追求“无摩擦”移动的环境 充分地排齐牙齿、整平牙弓,才可保证关闭间隙过程中使用轻力、避免后牙支抗丢失。

4、三维方向的支抗控制 拔牙矫治中关闭间隙,无疑使磨牙前后向的支抗成为关注的核心。但颌骨垂直生长型、颌间牵引以及摇椅式弓丝可能会对磨牙垂直向、水平向支抗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矫治中需注意。

(1)用口外弓高位牵引、横腭弓维持上磨牙高度;下颌第二磨牙尽可能粘带环,迅速融人治疗中,以增加下磨牙垂直向支抗,维护下磨牙高度。

(2)颌间牵引时,调整相应牙弓的弓丝的后牙段宽度和转矩,以维持磨牙宽度。

(3)在进行双尖牙、尖牙的匣形牵引之前,应首先确认这些牙颊舌向的倾斜度、覆盖是否正常。

5、在多曲方丝上使用颌间牵引 在矫治的精细调整阶段,为使咬合更加紧密,常做一些局部的匣形、三角形等多种形式的颌间牵引。但在通常使用的平直弓丝上做牵引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邻牙间相互的牵制作用,限制了牙齿垂直向的移动;其二,若在圆丝或尺寸较小的方丝上做牵引易造成后牙转矩的丢失。

多曲方丝上靴形曲的存在,增加了托槽间弓丝的长度,使弓丝的柔性增强,两个靴形曲间的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一个牙受到颌间牵引力作用时,其邻牙所受影响较小。这样多曲方丝弓通过弓形保证了牙弓的整体性,同时牙弓上的每个牙通过靴形曲又具有独立性,在领间牵引力作用下,可以迅速建立紧密的尖窝嵌合关系。此外,方丝的使用,可以调整转矩,以避免颌间牵引时转矩的丢失。

建立良好的颌关系是对正畸医师的基本要求,从制订矫治方案开始,就应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当一个正确的矫治方案确定后,如果正畸医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矫治器和矫治技术的组合来控制口颌系统、特别是牙齿的移动,那么,他就足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各种复杂病例的挑战。

§§§第三节 矫治过程中口腔颌面部的变化

口腔正畸矫治对口腔颌面部的影响是较大的,也是比较复杂的。现以安氏II类错粞为例,说明各类变化。

—、安氏II类2分类错颌崎形矫治后的改变

安氏II类2分类错颌是一组以前牙深覆颌,上前牙舌倾、闭锁颌,矢状不调为主要特征的错颌畸形。一般多采用不拔牙矫治,使闭锁耀的前牙唇向移动,做II类牵引,同时矫正前牙深覆颌。

1.牙颌硬组织结构的改变

(1)牙齿的改变。舌倾的上前牙得以矫正,U1-NA距离,U1-NA角增加,U1-SN值增大,矫治后接近正常范围,而U1A-PP的距离有所增加,表明切牙的移动主要为唇向倾斜,旋转中心仍有一定的伸长,上后牙牙槽骨高度增加。

下前牙唇移明显,Ll-NB、L1-MP值增大,下前牙的旋转中心、高度基本维持不变,而下后牙牙槽骨高度有明显增加。深覆颌改善的机制来源于上下前牙唇倾的针摆效应和上下后牙一定程度的升高。由于矫治后上下前牙的唇倾角增加,牙齿以牙根旋转中心唇向旋转,使深覆颌改善,而旋转中心没有绝对压低。II类牵引、上颌平导的应用,后牙牙槽骨高度尤其是下后牙高度的增加也是覆颌改善的原因。

(2)颌骨的改变。矫治后SNA值维持基本不变,ANB减小,SNB增大,下颌位置前移,下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前移。上下颌与前颅底建立协调关系,阻断了异常的生长倾向。上下后牙槽骨高度增大,下颌平面角、下颌角矫治前后变化不大,而前后面高略有增加。正畸治疗解除了患者下齿槽向前生长的抑制,阻断了下颌向前、向上的异常生长倾向。

2.软组织的改变 侧貌下颌后缩得到改善,下唇基角增加,下唇到Holdaway线的距离增加。矫治后侧貌的改善与下颌位置的前调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上前牙唇倾改变非常明显,但上唇倾角、鼻唇角等的变化并不明显,这一方面由于软组织随硬组织改变不是一比一的关系,另一方面安氏II类2分类错颌患者软组织唇形的代偿较好,牙颌畸形的严重程度并不决定软组织唇形的异常。

二、安氏II类1分类错颌畸矫治后的改变

对安氏II类1分类错颌,采用常规的固定矫治器减数治疗,可限制上颌向前的发育,使SNA角减小。上切牙与上颌平面的交角U1-PP角减小,上切牙缘距Ul-FHV也明显减小。SNB、SNPg角无明显改变,下切牙突度无明显改变。即该治疗对下颌位置及下牙弓突度的作用不明显,拔牙间隙可能主要用于解除拥挤、整平Spee曲度及调整磨牙关系。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anb角没有明显减小,该组病例:II类关系的改善主要依靠牙代偿。

三、错颌畸形治疗后的稳定性

1、覆颌覆盖的变化 覆颌覆盖在保持后保留了2/3治疗效果。保持后覆颌、覆盖改变量与治疗后的改变量相关,即覆颌、覆盖的治疗改变量越大,其保持后的改变量也相对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治疗中不需改变覆颌、覆盖。相反,在治疗中对覆颌、覆盖应进行矫治,虽然保持后改变量略大于非矫治患者,但从总体的治疗效果来看,过矫治还是有利的。保持后覆牙合的改变与覆盖的改变相关。原因可能是保持后覆盖的增大导致前牙丧失正常的咬辑关系,下切牙切缘与上切牙舌面没有接触,导致上下切牙继续萌长,覆颌也因而加深。

2、尖牙间宽度的变化 上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虽有复发缩窄的趋势,但仍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下颌尖牙间宽度不如上颌尖牙间宽稳定。下颌尖牙间宽度保持后几乎缩窄至治疗前宽度,同时下尖牙间宽度在保持后的变化还与下前牙的拥挤度有关。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宜盲目扩大下尖牙间宽度,以免治疗结束后下尖牙间宽度缩窄,从而使下前牙拥挤度增加。在必须扩大下尖牙间宽度的情况下,治疗后应采取固定保持并尽可能延长保持时间。

3、前牙排列的变化 保持后下前牙可出现排列不齐,但大部分治疗效果被维持,治疗前排列不齐程度严重者,保持后的复发量有接近治疗前的趋势,个别甚至超过治疗前,而治疗前排列不齐程度轻微者,保持后的复发量相对治疗后的改变量较小。治疗中尽量维持下尖牙间宽度对保持下牙整齐程度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