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3034300000034

第34章 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5)

(2)防护知识缺乏。防护知识缺乏是影响医护人员形成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掌握不够,如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有的护士认识不到戴手套降低感染的重要性,有的护士不知道墙壁、地面等处血渍的正确处理方法,有的护士不知道如何处理细胞毒性药物药液外溢等。还有的护士在使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有的放射科医生、护士不使用防护服等。

(3)医疗单位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护设施不完善。有的医院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护设施很不完善,安全注射用具在临床使用十分有限。有的医院不具备密闭式锐物收集箱,科室对使用后的针头不做任何处理而直接扔进垃圾箱;有的医院未配有针头毁形器,未使用带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注射、输液、采血针具,也没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3.风险管理

(1)医院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为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医院应建立健全防护机制与保障体系,通过相应的组织督促和制度约束,使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得到重视。

制度的约束能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职业行为,减少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医院应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以便医护人员在意外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收集这些数据,可定期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2)增强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培。许多研究证明,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防护知识缺乏是导致各种职业性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务人员,目的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医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照操作流程,使用防护屏障,如使用手套、防护围裙、防护眼镜等,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引发的危险。医护人员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戴手套;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护人员的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医护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医疗环境和完善的防护设施是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基础。尽力改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医院肿瘤科化疗药物应由静脉输液配制中心集中配制,配备层流生物安全柜,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操作。治疗室和处置室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排气扇,以减少空气中细胞毒性气溶胶的含量;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降低空气中消毒剂微粒的浓度。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等。针对放射性损伤,医院应配备足量的防护设备,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防护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特殊的工作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安排休假等。

(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院应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有关部门应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

意外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当医务人员被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请示,启动紧急的处理流程,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如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和用药,并进行追踪。

(5)医疗废物集中管理,专人回收。医疗废物要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分门别类放置、专人回收。医院设置有专门的容器,一般的放一层包装袋,如为感染性废物应放2层包装袋,并分层包扎;每天由专人在医务人员的非工作时间从病区收走,每天收2~3次。设有双向登记本,双方签字。医院要对保洁员、被服中心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避免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保持高度的警惕,注重细节管理,把不安全的因素(人员、环境、设备、保障支持系统等) 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

总之,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连续性工作,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推进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不断识别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管理对策,不断持续质量改进,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的规避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发生的风险。

§§§第三节 护理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随着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与日俱增,对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护理安全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也是患者就医选择的最直接、最重要指标之一。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安全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外护理安全管理现状

设立专职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机构:在发达国家,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医疗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专职的机构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英国建立了患者安全质量管理系统;澳大利亚成立了“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美国退役军人卫生管理局专门成立了国家患者安全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10月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另外,国外医院还设立了全院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如内科、外科、急诊委员会、药事、感染控制、质量控制委员会等,由各委员会接受、处理、讨论、提出建议,上报院务会审议通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1.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两种形式:

(1)强制性报告系统,严重的、可预防的医疗差错和可以确定的不良事件。

(2)自愿报告系统,是强制性报告系统的补充,鼓励自愿报告异常事件,报告事件范围较广。国外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很多,非惩罚性自愿报告系统有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的人性化特点。如2005年7月美国议会通过了“患者安全和医护质量行动”提议,鼓励卫生系统人员积极主动上报医疗护理安全事故。美国还设有安全信息处理的专职人员,开辟了网络化的上报途径。

2.护理差错的分析系统

(1)对护理差错的认识。美国学者认为,发生护理差错后,以责罚的形式不能有效地控制护理安全,要分析差错,找出错误的原因,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安全性,并且认为应将精力集中在医疗活动的系统设计和控制方面。因此,要在发生差错后进行差错分析,提出整改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2)日本SHEL事故分析法。由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认为医疗事故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①软件部分。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②硬件部分:指护士工作的场所;临床环境;当事人与他人。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找出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包括6个方面:组织或管理因素、团队因素、工作任务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患者因素。对护理差错进行系统分析,得出量化数据,为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4)优先处理系统———安全评估规定矩阵系统。美国退役军人医院采用安全评估规定矩阵系统,通过分析上报事件的危险因素,确定改进行为。

二、我国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机构:我国护理安全多由医院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监督管理,缺乏专职机构。有专家提出,建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体系,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推广委员会制,包括常规的委员会和不定期活动护理委员会,体现护理管理的民主性、实践性,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安全(不良) 事件报告系统:我国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医疗护理差错的强制性报告系统。有调查显示,去除惩罚机制,医疗缺陷的报告率上升10倍甚至20倍。目前,我国一些医院也在逐渐采取非惩罚性上报系统,体现我国护理管理的人性化。

患者安全目标:《2005年患者安全目标》在我国运行,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中国医院协会制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目标如下: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 报告制度,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又在《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

增加目标: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非处罚性)与措施,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护理安全质量评价的内容、人员、方式、频率、评分的方法和对护理质量控制结果的奖惩措施等。全面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中心,实行系统管理;强化领导作用,达到持续改进;鼓励全员参与,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采取过程方法,护理的供方关系。我国的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程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改进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变异水平的质量管理,达到安全质量管理阶段水平。

6sigma观点分析:6sigma是通过消除错误、优化流程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性质量管理方法。6sigma护理工作缺陷系统分析模型分为5大模块,包括界定模块、测定模块、分析模块、改进模块、控制模块。此分析模型应用了6sigma的基本原理科学进而系统地分析患者安全屏障的缺损及失效原因,并能找到关键因子,加以有效地控制。

安全管理屏障:主要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士安全作业流程、高危因素控制系统及护理工作失误的补救流程等。

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护理安全文化”不健全:医院安全文化是由Singer等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无损于患者为先”,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过程渗透到组织的每个单元、注入每个操作规范之中。护理安全文化是医院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中重要的是报告文化,使人们自愿上报并不受惩罚。

我国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医疗护理差错的强制性报告系统,可见我国医疗机构安全文化建设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患者安全管理模式未建立: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护理工作流程尚不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患者的安危、医院的声誉。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控力度缺乏、对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源缺编、护士待遇偏低都是导致不安全的因素。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低: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力资源长期不足等,使得护士自身健康面临严峻考验。当今全球性护士短缺及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益加重,日本某医院护士在全院职员中占61.7%,医护比例为1∶6.41;但我国的医护比例却在减少。根据卫生部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医护比例从1952年的1∶1.28年下降到了1∶1.09。过度的工作量和劳累也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所以,必须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