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3040600000013

第13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1)

一、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互动

“和谐”词语释义:融洽,调和;协调,和好相处。“互动”,按照词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起作用或变化。“互动”的意思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亦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课堂的“互动”包括:人际互动、材料互动、文本互动、时空互动等,其中人际互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我们认为,“和谐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尤其是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实现教学公平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师生和谐互动,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完全平等的状态下,彼此敞开心灵的门户,在思想上、情感上进行交流,进行主体间的对话和智慧的碰撞,使教与学在无拘无束的情感沟通中进行,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当然,实现教学公平也离不开生生间的和谐互动,同伴的理解、友谊与合作,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教学公平的重要体现。但生生间的和谐互动是需要教师去培育和呵护的,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正是生生和谐互动的基础。

和谐互动对促进教学公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凡是有过和谐互动良好体验的教师一定会从心底里升腾出对学生的爱和尊重,这种情感是追求教学公平的强大动力。第二,和谐互动产生正能量。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不会产生自卑或愤愤不平的心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在教师的期待和同伴的鼓励中不断提高,学习潜能会得到充分激发。第三,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答案的探寻者,彼此实现着生命质量的提升,分享着双赢的快乐。

总之,在公平教育理念下,强调课堂“和谐互动”,就是强调一种人际关系的平等,其根本是为了转变课堂中传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唤醒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每个学生的主体发展,这是追求公平教育的本质呼唤。

二、课堂教学中实现和谐互动

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还面临许多的挑战。本课题在前期调查研究与现场观察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有些课堂中出现的“师生互动”也只是形式上的、表层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通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或表现突出的学生,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没能做到一视同仁,出现了交流对象的不公平。而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总会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学生只能无创造性、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传来的信息,出现了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地位的不公平。此外,还包括任务分配上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任务,而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往往分到的只是一些没有思维含量、得不到思维锻炼的任务,有时甚至分不到任务;发言机会的不公平现象等等,主要表现在指优等生常常是小组讨论的“权力中心”,一旦出现意见分歧,一般学生大多会跟从优等生的思维,而学困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常常处在一种只听、只看、只服从的状态。总之,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在选择交往互动对象、采取交往互动方式与时间、进行交往互动中提问,以及交往互动中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现象。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角色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和崇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常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不尊重学生而以自我为中心任意地对待学生,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公平。有关研究揭示:教师与学生沟通失败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公正心态,偏心严重;与学生不能平等对话,专横独裁等。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的互相交往与作用所形成的双边活动,实质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如何改变课堂中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何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以魔术师刘谦为例,他最具魅力和最成功之处不是技压群雄的绝技,也不是帅气的外表,而是和观众的互动。一边玩着皮筋,一边和台下观众对话,或煽情或幽默,挑起了观众的兴奋点,产生了积极的互动。那么,教师的讲台艺术呢?如若将“和谐互动”融入课堂,积极营造课堂师生互动公平,给每个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必定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实现和谐互动的策略

倡导课堂“和谐互动”,这是公平教育理念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随着课题的有序深入和推进研究,我们形成以下主要策略:

1.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追求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强调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是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构建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更是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必须。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思想,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动”起来。否则,互动就无法实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情感交流、注重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愉快、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展开。

情感交流是指在情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表现出来,为教师心领神会。彼此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情感回路。如一位教师借班上课,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学生不再拘束,马上活跃起来。

上海市星光幼儿园曹丛岭老师认为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教师需要拥有“不停歇的眼神”,即用眼睛关注每个孩子在课堂中的情况,用眼神与每个幼儿交流。时而用眼睛提醒、检查;时而用眼睛鼓励、表扬;时而用眼睛表示生气、批评……课堂中,老师的语言可以有间歇,但是眼神不能有间歇。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眼睛里有每个孩子时,教师才会发现每个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情况跟进教育策略,孩子的心灵才会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注,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

转变角色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离开三尺讲台站在同学中间,真正融入学生,参与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做老师。如在“辩论赛”和“一题多解”时就可用这种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形成一种“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常言道“良师益友”,意为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朋友关系,而朋友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转变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谦逊、平等地与不同相貌、不同成绩、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位置、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交往,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每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平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和谐的生生互动。“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生生互动是课堂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表现为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形式。

教学实践表明,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是课堂教学公平彰显的重要特征。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情感基础,“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课堂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设,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2.凸显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互动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信心十足、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公平教育理念下,营造课堂“和谐互动”,需要倡导“互动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要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更多地倡导实施“互动教学”,即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增进教学双方认知活动的积极情感。

如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黑天鹅来了”活动中,教师请幼儿听着A段音乐用动作表现黑天鹅(引起音乐与幼儿互动);请幼儿表达“黑天鹅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进行师幼语言互动);请幼儿观赏视频,看看黑天鹅在干什么(将媒体与幼儿互动);请个别幼儿表现黑天鹅的动作、老师表现黑天鹅的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黑天鹅水中的倒影(展开幼幼、师幼动作互动);最后教师用歌声表现黑天鹅的心情(体现师幼情感互动),幼儿产生表达表现的积极性,使活动达到高潮本案例选自上海市音乐幼儿园曹丛岭:《让课堂走近教育公平》,未刊稿…

由此可见,倡导“互动教学”就是追求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民主化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重要体现。倡导“互动教学”就是强调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和谐、多元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进而达到师生间互教互学、乐教乐学,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教、学生快乐学的辩证统一。

3.注重“沟通与对话”,体现人人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间的争辩,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师生、生生讨论。

如在历史课“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中,教师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九一八事变爆发于何时何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它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日本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面对九一八事变,中国各界做出了什么反应?”上述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发了各种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促进了多向的“沟通与交流”本案例选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任琍:《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应对策略》,未刊稿…

在课堂问题的争辩与讨论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打断教师讲课,教师不可不耐烦或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有了不同观点和不同见解时,教师也应虚心接受,进行平等的问题“沟通与对话”。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将教与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使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对话”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发展的桥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拥有真正的自主发言权。

4.实施激励性的回馈,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行为。体现公平理念的科学评价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理解每个学生。面对不同能力、不同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在师生互动中要尽量给予积极的回馈;面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应更多地运用赞赏性、激励性的课堂语言予以回应,尤其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应以长者身份自居,以所谓的标准答案简单甚至粗暴地否定学生,而应该赞赏学生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海市市南中学的顾雯老师认为,对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质疑或回答,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魔术贴”、小红旗,作为即时评价工具;颁发个性化奖状,如“最具智慧奖”、“最具活力奖”、“最具潜力奖”;制作几张“赞赏卡”送给那些不够自信的学生,引导、激励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让学生永远对老师的下一次表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