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11

第11章 和谐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曾提出“和与同异”的命题。至于孔子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和谐思想。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明确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长期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但其主导一方是教师。

自古中国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它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这种观念如今依然存在于国人的心中。尊重教师、尊重知识传播虽无可非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观念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它表现为教师的极端权威性、学生的绝对服从性以及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如同“神明”一般不可侵犯。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走出“神明”的光环,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以教师、学生双方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型师生关系。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朋友关系,并身体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促进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一、 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应该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它强调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尊重。

记得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纽约商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于是,他掏出一元钱丢给了他,随即走开了。但走出几步远后,他突然感到这样做不妥,便连忙返回,从卖笔人那里取回几支铅笔,并十分抱歉地说自己忘了取了,请原谅他的疏忽。最后他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你有东西卖,而且上面有标价。”几年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走到这位商人面前自我介绍说:“先生,你可能已经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那天告诉我——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商人。谢谢你!”这位推销铅笔的年轻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纽约商人那里得到了尊重,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尊重,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作为教师,谁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在学生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影,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熏陶,熏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熏陶是最人性化的、最深刻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实,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泰戈尔说过:“不是锤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像这载歌载舞的水一样,于无声处,于不经意间,已是春色满园!成功的教育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却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告诉。师生关系在今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是师德水准的底线。19世纪美国哲学家、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

经验告诉我们: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互相的。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对教师无话不说。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 一名到北京大学报到的新生,让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帮他照看一下行李,这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结果在烈日之下原地不动地站了好长时间,一直等到这位新生回来。这位老人便是已故北大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作与之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作为新时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让学生在人格上和老师平等,这是实现和谐教育、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目标的第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理解学生是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感情基础。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靠的就是理解、宽容和倾听。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在校难免会违反校纪校规,做出与其身份不相称的事。对此,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严格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没有严格的要求,道德原则和日常规范就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难以成为学生内心的准则。但严格要求,并不是故意刁难,苛刻对待,而应在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让学生心服口服,乐于接受,真正从心底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有不少学者认为,教师作为育人者,育人必育心。因此,尊重、理解学生,就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性格特征、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才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对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教育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倾听。

二、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不管时代怎样的变迁,拥有爱心都是对一个教师的根本要求。我想,大家都不会忘记,2005年春节晚会节目中,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成为整场晚会的最大亮点,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荧屏前的全国观众。特别是舞蹈结束后,手语老师教观众们的那句“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更是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因为爱是人类具有的特殊情感,是生命得以生长和延续的动力。作家冰心说得好:“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