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02

第2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途径与方法(2)

(2) 发挥本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完善带教制度。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听课评课和教学比赛活动,建立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

(3)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丰富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使教师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教师成长记录袋了解教师队伍的现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优化各种资源

(1) 完善资源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要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全校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参加以中外优秀文化、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活动,陶冶情操,体验人生。积极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

(2) 以校本研修为抓手,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对于校本研修,提到最多的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这三要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一个也不能少。

3. 创设发展条件

(1)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要求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学者认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缓慢的、自发的,也是盲目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 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等。

(2) 采取在职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学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的教育名师,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骨干教师。

(3)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状态,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寻找新的成长点。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工作上疲于应付、生活中郁郁寡欢、对学生缺乏热情、对未来不够关心,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如何从外在因素上做工作,从而在内在因素上产生作用,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的工作。

4. 搭建发展平台

(1) 培养教师合作、探究的共享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如举办“教苑论坛”、“人文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学术研讨等,由此增强教师的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2) 开展形式活泼的读书活动,营造一种读书氛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气质会变得优雅,心灵会充满阳光,眼睛会闪耀智慧。为了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学校应将教师读书活动引向深入,让更多的教师走进经典,用素养提升生活品位,用智慧书写教育人生。

(3) 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考核紧密挂钩,提倡“人人动手做研究,人人动笔写论文”。学校要制定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并在出版经费上给予资助。

(4) 通过开展“首席教师”、“研究型教师”、“师德标兵”评选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学术研究活动,培养教师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 在内在因素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路径来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再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条件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换言之,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发展。所谓“自主”,就是自己自觉、主动地去追求个人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它和“他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在“他主”发展中教师也应该具有自主的意识,即在教师培训等“他主”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自主发展的活动中。

由此可见,教师“自主发展”是有具体的内涵的。研究表明,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教师的发展方式。金美福博士在《教师自主发展论》中将教师自主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很有见地的。现在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自主发展”作为教师的一种生存与发展方式,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基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等是构成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学习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阶梯”

在我看来,读书与学习,在人的生活中比什么都重要。《论语》的第一章“学而”,讲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习。今天,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理念,它已成为一种行动。对于个体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更是一种责任,是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辈子都需要学习、提高。学习是教师润泽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教师不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创新与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因此教师要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自己学习、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说过:“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是说在深度上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一辈子学做人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保证教学的丰富多彩,才能创造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

2. 研究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科研不仅是一些专家的专利,一般教师也有自己的“话语权”。因为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其中有大量的教学感性认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都是开展课题研究最有力的支撑。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的研究要与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教学,研究管理,研究课改,研究学生。

3. 实践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把读书学习包括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成果和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的重要沃土。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就没有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具体的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事实表明,凡在一线产生大的影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的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是在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中,即在实践性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教学主张并为大家所接受。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大力强调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性智慧,再一次回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

4. 反思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助推器”

教师的工作需要探究,需要实践,更需要反思。善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教学反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关注才出现的。先圣孔子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自古以来,为师者就有反思的传统。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不少学者认为,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教育日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对教师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反思,可以让我们沉静下来,不再被一天的繁杂琐事所困扰;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和幸福。当教师的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后,这样的教师离优秀教师已经不远了。

总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内外动力”的激发和助推。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外部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与保证条件,“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关键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