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34

第34章 积极探索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到有效的途径,从而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为推进区域校本研修制度创新计划,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不仅出台了校本研修的文件,成立了黄浦区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还召开了黄浦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各司其责”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在全面贯彻黄浦区校本研修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为工作抓手,切实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共同体是一种早就存在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但目前,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多。李普曼(Lipman)于1988年提出了“探究共同体”,布朗和坎皮恩(Brown&Campione)于1990年提出设计“学习者和思考者共同体”,斯卡达玛丽亚和伯雷特(Scardamalia&Bereiter)于1993年提出“知识构建共同体”,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Barron et al.)于1995年提出了“学习共同体”。

我们所倡导的校本研修共同体,就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联合研修的模式。这种依据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校际研修共同体,在共同定义着共同体,并为共同体所影响,同时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共同体的运作模式,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校本研修,从而形成一种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但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持力量,化为每一所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还需要从外力推动和内在需求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

一、 政府推动,校际联动,内需驱动

1. 政府推动。“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立足职场、源于问题、自主研究、团队互动、区域统领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惯性,必须借助一定外力,需要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作为教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校本研修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建立一种机制,以便整合资源,全面推进。

2. 校际联动。校本研修“基于学校”,而不是“限于学校”,更不是“闭门造车”,不能演变成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以校为本的研修需要集体的智慧,包括校内外各种智力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尤其是要依托培训机构和同类学校的力量,相互协作,联合开展各种研修活动,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这种校际的合作、交流与互动,至少能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

3. 内需驱动。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内在需求来考虑,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项活动。只有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创智慧的研修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灵动思维,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如果说现今的教师培训是“要我学”,那么校本研修更注重“我要学”。

二、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传递的是过去的知识,并不是时新的学问,如果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面对明天的未来”这样的尴尬境地。现实中,为何很多老师教书教了十年、二十年,始终没有一点“家”的气息,而“匠”的气味渐浓?这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经验,不善于反思。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读书和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在美国的好莱坞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教师的同伴,主要指教研组的同仁,当然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同事。一般意义上的同伴互助,主要通过教研组备课、听课、研课等活动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同伴互助也可通过叙事研究的形式,即讲故事,分享智慧。讲故事,是同行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讲故事,是理清自己教育思路的重要方式。与写故事不同,教师在讲故事时常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新想法,会对发生的教育事件有新的感悟和体会。老师们讲述故事,就是在传递自己的教育价值,就是在与同行分享教育的实践智慧。李开复在《与未来同行》中说过这样的话:“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言极是。言说就是思考。讲故事,教师的思想、经验得以物化,也可以在校本研修中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同伴互助既基于教研组,又不限于教研组;既基于校本,又不限于校本;既基于学科,又不限于学科。尤其是跨学科,不同的学科有些东西却是相通的。钱伟长先生曾说:“人心要大,学问也要大;专业是可以相通的,不要画地为牢。”杨福家院士也说过:“不管‘做人’还是‘修业’,都离不开文史与科学,离不开文史与科学的交融。”现在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跨界学习”。跨界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可。跨界学习,就是通过向外界学习,得到多元素的交融。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跨界,包括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甚至跨文化、跨时空。有时候,“跳出教育看教育”,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风景”和收获。

此外,专家引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而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可能是校长,也可能是指导老师,更多的则是市、区本学科的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在专业指导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专家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形式,把教师引领到研究的轨道上,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三、 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学生

1. 聚焦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校本研修无论如何不能脱离课堂,不能不研究课程和教学。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一般都很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每节课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教师一个样,一个学科一个样。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改革也就无从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课程和教学,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2. 聚焦教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但是,当我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时候,又有谁来关注“教师的一切”?李希贵先生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当教师成为第一,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正如李希贵所说的,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李希贵: 目前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增效减负”,课堂“减负”,说到底,比的是质量,拼的是教学底气。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与否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因此,学校要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师生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校本研修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校本研修能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中,要建立以学习、研究、实践、合作与交流为基本要素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3. 聚焦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进,都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但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调研显示,目前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涛声依旧”,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只研究课程,研究教材,却很少去研究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要研究学生。只有研究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从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

四、 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学养

校本研修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一个热点,但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校本研修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校本研修在学校里还没有真正地扎根、发芽。因此,我认为,校本研修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重在构建“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教师文化既是教师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反映,也是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又决定了教师文化发展的状况。把教师文化的概念引入校本研修中,不仅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体的良好发展。教师文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动态的相互适应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按照邓伟志教授的话说:“文化是人类长期积累的各种观念的总和。”从这样的角度理解,我以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人的思维与生存方式。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双重发展的载体,校本研修从“内容”到“过程”都必须体现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黄浦区校本研修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完善,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推进校本研修向纵深发展,使研修活动的内容更多地源自于教师的自主需求,这就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从“制度建设”到“文化构建”,是校本研修向深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本研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大同中学等学校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努力提高教师学养,营造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这种研修模式值得推广。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教育专家、区级研训机构的专业人员与中小学通力合作,更能提升研修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强化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第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