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陷阱
3041000000048

第48章 奖惩效应:奖惩制度的合理性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做了好事或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都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受到大家热情的赞扬。相反,如果我们做了错事或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在人的一生中,会得到无数的赞美,同样我们也会经受很多无情的批评与指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当受到表扬时,心情会十分愉悦,兴致会十分高昂,做事情会特别有动力、有激情。表扬是一种强化,表现出的行为受到表扬实际上就是得到了一种正向强化,受到正向强化的行为一般会继续延续下去,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多。那是不是就是说惩罚不可取呢?未必!赞美有赞美的优势,惩罚有惩罚的作用。惩罚也是一种强化,我们可以通过惩罚来减少不希望再发生的行为。

奖惩效应指的就是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习惯被给予奖赏或惩罚后,该行为或习惯表现出增加或减少的趋向的一种效应。在心理学上,奖惩最早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宫实验。

桑代克把猫放进由一盒子做成的迷宫里,能逃出这个盒子的猫就得到一条鱼的奖励。饥饿的猫为了得到鱼不得不进行各种行为的组合,不久这些猫就学会了逃出迷宫而得到奖励。桑代克得出结论: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而导致不满意结果的行为不大可能被重复。猫逃出盒子并得到食物,强化了这个令猫满意的结果。从桑代克的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奖赏得到强化的。

有些结果会导致先前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是正向强化,即行为之后给予奖励;有些结果会使某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或消失,这些结果为负向强化,即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对于一个人是实施奖赏还是惩罚有时候取决于人和情境。如果你渴了,给你糖水喝就是正向强化,但如果你特别厌恶吃糖,那么糖水就是负向强化。一个学生如果在考试前努力学习得到了一个高分,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在考试之前努力学习。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被老师严厉批评并告诉他这是错误的行为,那么这个小孩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欺负小朋友了,说不定还会和他们成为好伙伴呢。

惩罚有时候对于制止某些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如老师把捣乱的学生叫到办公室里告诫他遵守纪律。但更多时候人们还是会在无意识中强化这一问题,如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作为对这个学生的惩罚。殊不知,这个学生可能获得了其他同学以嘲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关注,教室情境使得本意上的惩罚变成了强化。所以,实施惩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65年做了一个关于儿童的行为模仿实验,堪称为经典。

他让儿童观看成年榜样攻击充气娃娃的简短影片。影片中成年榜样向玩偶娃娃施加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攻击。榜样用棒击打娃娃的同时喊“好!”朝娃娃扔橡皮球的同时喊“打!”实验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条件:奖赏、惩罚与不给任何奖赏和惩罚。

在榜样奖赏条件下,儿童看到影片中另外一个成人给了榜样一些糖果和点心,奖励其优异成绩;在榜样惩罚条件下,儿童看到影片中另外一个成人对榜样攻击玩偶娃娃的行为给予批评和惩罚;在不给榜样任何奖赏和惩罚的条件下,儿童仅观看榜样的攻击行为。

当电影结束时,每个儿童单独留在游戏室,游戏室里有玩偶娃娃和榜样用来攻击玩偶娃娃的小道具。观察者都隐藏起来记录儿童模仿榜样行为的情况。结果表明,观看榜样受到惩罚的儿童模仿榜样的行为比观看奖赏和无结果反馈的儿童要少得多。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实施时要讲究方法与策略。为了使强化有效发生,在实施强化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及时性。孩子犯了错或当问题行为出现时,家长要尽可能快地实施惩罚,而不能说“等你爸爸或妈妈回来”。奖励也是一样,孩子做了好事或出现良好的行为反应时,也要及时给予奖励。其次,实施强化要有力度。孩子说了脏话,不能偶尔给予批评,偶尔容忍,这达不到教育其改正的目的。最后要特别注意强化带来的后果。奖励会不会造成孩子以后骄傲、不可一世、看不起他人的心理状态,惩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消极的情绪反应,甚至是终生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