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狼族精神
304500000017

第17章 专注目标:狼族百战百胜的先决条件 (3)

几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所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越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我就疲惫不堪,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其实,山田本一的成功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奥秘,就是他把自己长跑的目标分解了,通过实现一个个的小目标有了充足的信心,进而帮助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想来,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把目标分割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这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困难不可逾越,成功无法企及,正是因为觉得目标离自己太过遥远而产生畏惧感。

火箭飞向月球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质量。科学家们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结论:火箭的自重至少要达到100万吨。而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飞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一致认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

直到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思想,问题便豁然开朗起来。将火箭分成若干级,当第一级将其他级送出大气层时便自行脱落以减轻质量,这样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轻松地逼近月球了。

美国一位名叫罗伯·舒乐的博士,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立志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这座教堂的预算造价为700万美元。

舒乐博士首先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奇特计划:

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他把700万美元这个大目标,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标,最终分割到1万美元。每次募捐1万美元,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就这样,他1万美元1万美元地募捐,一点一滴地筹集,历时12年,一座最终造价2000万美元、可容纳1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这座水晶大教堂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的游览胜景。

一些大目标看似难以实现,但把它分割成无数个小目标,实现起来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每天实现一个小目标,然后逐个去实现它,你就会收获人生的大成功。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延误了工作目标的完成。

任何伟大的工作目标,都不会一蹴而就,所以梦想一举成功,一下成为一个成大事者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寻找达到目标的捷径,化整为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要迷失自己的目标,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面前的小目标上,这样,遥不可及的目标便近在眼前了!

心无旁骛,专注才能成功

专一的目标、敏锐的观察力、默契的配合、强烈的好奇心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共同构成了狼的生存哲学。而在狼所具备的成功品质中,值得我们重视以及学习的就是狼的“专注”。

关于“关注”,下面老者捕蝉的故事已给给出了很好的阐释。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先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对工作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专注是成功的资本。

有个初中毕业的荷兰农民,无法在大城市里找到适合的工作,便回到了小镇上。小镇也没有太好的工作适合他这样的初中毕业生,实在没有办法,他只有到镇政府去看大门。

看门人的工作太清闲了,简直就和呆着没什么两样,他又太年轻了,悠长的岁月靠什么去打发呢?

他考虑来考虑去,决定选择既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沉着性子地打磨,不但能磨好镜片,性子也在打磨中像水一般柔软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花开了谢,雪花飘了化。就这样他磨呀磨,不知不觉已经磨了60年!从一个小青年变成了一位老者。60多年的风霜染白了他的鬓角与眉梢。踏踏实实的60年,他从未离开过小镇,小镇以外的精彩似乎引不起他的任何兴趣。

靠着他的专注认真和耐心细致,他的技术早超过了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别人的都要高。

拿着自己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当时足以令整个世界震惊!

从此,他名声大振。为了表彰他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感到惊奇,不远万里来小镇上拜会过他。

这并不是虚构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

创造这个奇迹的一生只磨镜片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一心一意地专注自己的工作,是每个职场人士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当你能够一心一意去做每一件事时,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马克思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而生活的辩证法同时也告诉我们,越是那些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越具有那种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以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著名雕刻大师罗丹追求艺术生命的专注精神,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一天,罗丹的一位奥地利朋友去拜访他,临走前,罗丹把朋友带到工作室。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里,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这是他一生不断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这是我的近作。”他说完,就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

“这已完工了。”奥地利朋友想。

罗丹退后一步,仔细地看着,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的身上,再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奥地利朋友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的那种温存关怀般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然后,他转身要走。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朋友看见了奥地利朋友。他凝视着他,就在那时他才记起:“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

奥地利朋友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罗丹已领悟朋友所感受到的,因为在他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朋友的肩头。

再没有什么像亲眼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点与世界那样使人感动。那时,那位奥地利人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有所成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他才会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专注者,必能创作不朽的作品;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专注者,必能占领市场;从成败的角度来说,专注者,必定是永远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