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
3045300000020

第20章 一根竹竿闯天下(4)

坠胡是流行于我国中部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一种民间乐器。它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是河南曲剧、山东吕剧和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琴筒用硬木或黄铜制作,一面蒙上蛇皮。琴杆兼作指板。置两轸,张二弦,用马尾弓拉奏。为加宽音域,增设一根d弦,可拉奏双音。坠胡除可用于说书等的伴奏之外,还可用于合奏、独奏。这种乐器音域极宽,声音柔和,音量较大。它的一大特点是用单指滑奏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唱腔和公鸡、母鸡、小鸟、狗等动物的叫声,还能模仿锣、镲等部分打击乐器的演奏声。由于坠胡是分开按弦,所以它可以一根弦伴奏,一根弦奏旋律。

那些盲艺人们用坠胡来演奏,连说带唱的,时而发出公鸡啼鸣、母鸡下蛋或是小鸟鸣叫的声音,时而模仿猪、狗叫声,活灵活现的,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他们说的书既有“西游”“三国”,也有“刘公案”“三言二拍”等。每次表演都要持续到夜色阑珊,大伙儿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散去。

在这种盲人演出的中途,他们也会夹杂着劝捐。就是当演出进行到一半或到高潮等最引人入胜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一只小铁盆或瓦缸之类的,一边巡视全场,一边吆喝:“叔叔婶婶、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们,大家有钱帮个钱场,没钱帮个人场。一毛两毛不多,一分两分不少,请大家都来捧捧场咯!”

一晚上,这种募捐式的索要大概有两三次。虽然那时的农民手里也没有什么富余钱,但每到这个时候,大伙儿似乎都特别慷慨。也可能是因为气氛所迫,别人都捐钱了,自己白看戏不花钱有点儿不好意思,因此,每个人多多多少少都会掏出一点儿钱,扔到盲艺人的盆里缸里。满场上下,只听见一阵当当当的钱币的响声。

孟杰最喜欢这种演出了。每次,他都要钻到后台去,缠着那些盲艺人,一面摸索他们的乐器,一面跟他们交谈。

一支盲人演出队在一个村里通常会待上两三个晚上。小孟杰白天黑夜都缠着他们,很快就同他们混熟了。

白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儿去了,孟杰从家里偷偷地揣上两块熟红薯送给盲人演员。盲演员有时便准许他摸摸坠胡,高兴时还教他学着拉上几下。孟杰最好奇的是如何拉出各种动物的叫声。盲演员就认真地指点。孟杰是个记性和悟性都很强的孩子,很快他就能拉出声来,而且拉得有模有样。虽然,坠胡发出的鸡鸣、狗叫还不很像,但是,这毕竟是孟杰跟盲演员们学会的第一招。

那个年代农民的娱乐生活极度贫乏,这群盲艺人们给他们带了莫大的欢乐。盲人们的表演无疑非常成功。这从他们每天的收入就能看出来。通常一个晚上下来,平均每位演员能够赚到四五元。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收入。要知道,那时候人们一个月的工资通常只有几元或十几元。农民下地干一天活儿挣的工分也只值几角钱。

孟杰心里在想:自己要跟他们学会拉坠胡,学会说书。如果有了这两样手艺,挣钱养活自己就不成问题了。

他央求父亲找人帮他做一把坠胡。

父亲想方设法,到处去打听,终于找到邻村会做坠胡的木匠,咬咬牙,同对方说定了五元的工钱。

一个月后,坠胡拿回来了。坠胡用硬树木整块雕成。全长六十厘米左右,包括琴筒、琴杆、琴头三个部分。琴筒直径十厘米,背面雕有镂空花纹音窗,正面绷住蛇皮。琴头和弦扭,用三根粗细不同的老、中、子弦线,加弦枕、弦码。琴弓用马尾做成。

拿到这把心爱的坠胡,孟杰试着拉奏刚学会的那些简单的曲子。他拉得很卖力,但是声音不那么悦耳。毕竟,他才跟着人家学了两天。但当他模仿公鸡报晓或是母鸡下蛋的叫声,家里人都说:很像很像。这,委实令孟杰高兴了许久。

每天晚上,他都要抱着坠胡睡觉,像珍视他最忠实的朋友。

一个盲孩子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爱不释手。这是他有生以来得到的最贵重的一件礼物。但是,这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把胡琴将陪伴他一生。

用这把坠胡,孟杰摸索着练习。日复一日,他居然会用它大致拉奏出“太阳出来照四方”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那些他早已唱得滚瓜烂熟的歌曲了。

冬去春来。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温暖和煦起来。春节过完了,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学期。猫了一冬的大人们趁着土地松冻的好时节都纷纷下地干活儿去了。孟杰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摸索着拉奏他的坠胡,一个人模仿着那些盲人的吆喝和说唱。这是他的新寄托,或许自己也能像那些盲艺人们一样,到处去流浪,到处去说唱卖艺,挣钱养活自己呢!

一个人一旦下了决心,奇迹就会发生。

孟杰的自拉自唱,虽然没有产生奇迹,但似乎也拉得越来越像样,说唱也有了点表演的意味。

晚上,大人们干完活儿回到家,听着孟杰一个人还在那里自言自语似的说唱和拉奏,听着,听着,似乎也听出那么点意思来了。

“嘿,这孩子!难得他有那么高的兴趣,就让他玩下去吧。”父母心里想。

孟杰十三岁那年,身体越来越不好的爷爷奶奶和他们一家住在一起。有一回,奶奶半夜里发起高烧,痛得直叫唤。但是因为家里没有钱,没法送她去看医生。奶奶就一直卧床,从白天到黑夜,不停地呻吟叫痛。一家人围着她,束手无策。

父母下地干活儿的时候,孟杰就坐在奶奶床前,不时地给她端水,哀怜地看着她。奶奶的疼痛似乎没有丝毫的减轻,即便是在小孩儿面前,她还是忍不住呻吟叫唤。孟杰试着给奶奶揉揉身子,但是奶奶却说自己全身都痛。

孟杰很无奈,心想:难道我就这样看着奶奶受罪吗?爸爸妈妈养了我这么大,我却什么事都做不了,什么忙也帮不上,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呢?难道就一直这样待在家里吃闲饭,就这样过一辈子吗?

“不!不!我不能这样下去!要真这样,那我不就真成了别人眼里的废人了吗?我要出去,我要去找盲人老师学本事!我要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养活自己,回报父母和亲人!”一个坚定的声音,缓缓地却是坚定地从孟杰的心底里升上来。

终于有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一个请求:“爹,我想出去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拜什么师?学什么艺?”父亲觉得好奇怪。

“我要去找能教我的老师,跟他学坠胡,学说书。这样,我就可以到处去流浪卖艺赚钱了。”孟杰把这些天来自己思考成熟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不行!我们不差你一口吃的!我们家还养得起你!”在老穆看来,虽然自己家里穷,但是一个盲孩子只有待在自己家里才最安全。

“爹,我必须出去拜师学艺。要不,我这辈子就真变成一个废物了!人家那么笑话我,我偏不信,我就是要做给他们看。一个盲人也可以养活自己,也能给家里赚钱!”孟杰把心里想好的话都倒了出来。

“不行!你出门去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娘还怎么活?”父亲的口气很坚定。

孟杰并不灰心。他三番五次地跟父亲做工作,努力去说服他。

与此同时,他开始秘密行动。

白天父母下地把他锁在家里的时候,他就偷偷练习一个人逃出去玩。找着一根竹棍拄着,一个人探路,摸索着往前走。他一天比一天走得远。

有一天清晨,父母刚一下地,孟杰就开始出门。他摸索着走了好几里路,一直走到了邻村的北郭庄村,然后,又试探着往回走。因为眼睛看不见,他也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走了多久。

这一天,可把全家人急坏了。平时他出门找小伙伴玩,一般傍晚五六点钟就回家吃饭,可这一次,都过了晚上八九点了,还不见孟杰回家。

一家人赶紧出门去找他,不停地喊着孟杰的名字,往各个方向找去。

一直到半夜12点,才看见村口的大路上有个黑影拄着根棍子探着路在走。

母亲跑过去,紧紧地抱住他:“娃,你可把全家人都急坏了!你跑哪儿去了呀?”她心疼得哭了起来。

“娘,我试试看自己能不能一个人出门呢。”孟杰若无其事地回答。

“我的小祖宗,以后可不能一个人出门了!你要出门,喊家里人带你出去。听娘的话,好好待在家里!”母亲一再地叮嘱道。

“娘,你看我这不好好的嘛!娘你放心,我一定会没事的。”孟杰这样安慰母亲。

有很多次,他甚至都想一个人偷偷出门找老师学本领去。

他继续私下里做父亲的工作:“爹,我要出门去找寻老师。”

“那你知道老师在哪儿?你到哪儿去找老师?”父亲问。

“我听咱村里的人说,在隆尧县有一位马增申老师,也是个盲人,他就很会说书呢!”孟杰回答。

“隆尧与咱们这里中间隔着一个任县,有上百里路呢!”父亲说。

“那也没事,我可以一路打听一路找过去。”孟杰回答。

孩子已经十三岁了,如果是健全人,早就可以帮着父母下地干活儿了。现在,孟杰又不能放羊,他还能干什么呢?也许,让他出门去“拜师学艺”会是条活路。老穆心里暗暗地思忖。

“让我再想想。”他对孩子说。

过了两天,孟杰又问父亲:“爹,我要出门去。我要试试,能不能自己去挣钱养活我自己?”

“你要出去流浪,去讨食?”父亲很吃惊。

“我已经十三岁了,不能老是让家里人养着。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就变成了人家眼里的一个废人了!爹,你就送我出门去。我可以一路上卖艺,再想办法去找马老师学艺。”孟杰继续苦苦央求道。

“那我总得跟你娘商量一下吧。”老穆说。

“爹,这件事你可千万不敢告诉我娘。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娘要知道了,肯定不会放我出门。”一听父亲的打算孟杰急了。

“对呀,你娘肯定舍不得让你一个人出门去流浪。那咋办呢?”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征询孟杰的意见。

“爹,你就把我送到北边去,随便放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再摸索着问路。”孟杰提出了自己的打算。

残废,残、废,残疾孩子长大了,总养在家里,可能真的就废了。或许,让他到外面去闯荡闯荡,说不定还能闯出点名堂来,兴许能做到残而不废呢!再说了,现在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了,冻不着孩子。我给他多备上一些干粮,他有吃的就不用发愁了。穆东修心里想。

“那好吧。孩子,这事咱不告诉你娘。不过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没吃的,或是没法过下去了,就赶紧找回家来。”老穆终于下了决心。

第二天,母亲回娘家去了。父亲给孟杰简单地准备了一个包裹,装上了一床小被子、两三件衣服、一副碗筷等,用个化肥袋装上。又给他准备了几十个窝窝头,心想:就这些干粮,都够孩子吃个十天半月的。

一大早,爷儿俩便拉着手出门了。孟杰抱着他的坠胡,紧紧地跟着父亲。

他们一直向北走哇,走哇,走到中午时分,大约走了有三四十里路。这是邻县任县的骆家庄村。父亲把孟杰放在村头,对他说:“娃,那我就把你放在这里了。我回去了。”

“行!爹,您回去吧。”

老穆扭身正准备回家时,听见孟杰摸索着坐下来,试了试弦,准备拉坠胡。他一下子停住了脚步,突然感到异常的愧疚和难过:“我这样做对吗?把盲儿子一个人扔在外乡,是不是在作孽?人家放生是在行善,我把不能自理的亲生孩子放在荒郊野外,不是让他去死吗?”

想到此,他转过身,快步走到孟杰面前,拉起他的手:“孟杰,要不咱回去吧,把你一个人扔这儿,我不放心。”

孟杰回答:“您放心吧!爹,饿不死我。我实在混不下去了,要饭也能回到家。”

就这样,老穆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他越走越远,孟杰那有点生涩的坠胡声跟随了他一路。在他的耳朵听来,那就像儿子的哽咽声。

听着父亲远去的脚步声,孟杰在心里暗暗地发誓:“爹,娘,你们等我,我一定会回来!”

回到家,母亲发现孟杰不见了,追问家里人:“孟杰去哪儿了?”

几个兄弟姊妹面面相觑,谁都没注意到一整天都没看到这个兄弟了。

父亲低头不语。

“老穆,孟杰不见了。快去找找吧。”母亲焦急地对父亲说。

“别找了。他丢不了!”老穆低声回答。

“那你一定知道他去哪儿了?”母亲接着问。

“我把他送到任县去了。他说他要去拜师学艺。”

“你说什么?你把他放到任县了?他是个盲人哪,你怎么忍心呢”母亲又急又气,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也不忍心哪。可是孩子大了,咱也不能养他一辈子吧?”老穆不敢去看他女人的眼睛。

“咱就养他一辈子又能咋样?我不相信我就多养不起一个孩子!”母亲更生气了。

“你冷静一点儿想想,我们都有老死的那一天,那时候,谁来养孟杰呢?再说了,孩子打算出门去学手艺,我们做大人的应该支持才对吧。”老穆竭力为自己辩解。

“学手艺?支持?他一个盲孩子,从来没出过门,你把他一个人给放到荒郊野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对得住孩子吗?你能心安吗?”母亲继续委屈地哭诉。

“那你说咋办?反正我已经把他送到很远的地方了。要不,你自己去把他找回来吧!”老穆也赌起气来。本来,把孩子一个人丢到外面,他的心里也正堵得慌呢。

这一宿,一家人都没睡着。

母亲牵挂着孩子,就像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始终在撕扯着母亲的身心。她知道儿子一个人出去闯荡后,天天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夜里总是睡不安稳,常常做梦听见孟杰叫门:“娘,我回来了!”她急急地下床,赶紧去开门,门外却空无一人。晚上睡不着觉了,她就悄悄地走到村头,等儿子回来,一边等一边求星星、求月亮保佑她的孟杰平安,常常从半夜一直等到天亮,却始终没看到从村头走回来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