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圆梦
1995年,在外流浪卖艺十八年的穆孟杰手里已经积攒了近百万元,这在当时算是东辛寨村第一富裕户。这一年,他终于结束了自己四处流浪的生涯,回到了家乡。
得知丈夫不打算再外出奔波劳碌,妻子曹清香自然是最欣慰的。孟杰有手艺,既会针灸、按摩,还会说书拉弦弹唱,而且还能给人做心理咨询,名声远扬,十里八乡乃至附近几个县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因此,无论他是在外流浪,还是待在自己家里,都不愁有人找他治病、说书或是做心理咨询。孟杰回到家,不仅不会耽误继续挣钱养家,还可以帮着妻子料理农活家务。这,实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难怪妻子整天乐呵呵的。
妻子要跟他离婚
回到家后,穆孟杰并没有闲着。他除了每晚在村东、村西说书外,白天还在家里给人做按摩、扎针灸。每天大清早,就有客人找上门来,请他用《易经》帮他们释疑解惑,做心理咨询。所以,他天天都很忙碌。因为忙碌,而感到很充实、很愉快。
是啊,经历过十八年的摸爬滚打,到处流浪,穆孟杰早已学会了一整套身为盲人的生存技能。但是,他永远无法忘怀自己的过去。他忘不了当年自己失明后,村里人都瞧不起他,故意刁难他,甚至连亲人都疏远和嘲笑他们家。他也忘不了当年因为自家的羊偷吃了生产队的庄稼而挨队长的呵斥:“你这个小瞎子能干啥?连几只羊都看不住!”
他忘不了自己十八年里走街串巷到处受到的冷遇和刁难,忘不了这么多年里自己受的罪、吃的苦。到外乡去流浪,就连吃饭都是站在大街上,风吹过来,沙子洒到了碗里,自己也看不见;夜里住宿,赶上好心人收留住屋里,多数的时候自己都要在麦秸垛或是别人家的屋檐下、牲口棚里过夜,过的是牛马猪狗一样的生活。每一天都在风吹雨打日晒中度过。有几次,走在街上,他差一点儿被大卡车撞上,或是掉进深坑里、旱井里。跌倒、摔倒、擦伤、流血,更是不计其数。要是遇上受寒生病了,更是只能靠自己硬挺过来。
做一个盲人真难哪!
一个盲人想靠流浪卖艺来谋生挣钱,更不容易呀!
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孟杰永远忘不了当年自己想上学而不得的痛苦,忘不了想上保定盲校却又交不起学费的遭遇。现在,他自立了,发家致富了,甚至做到了连健全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他成功挑战了一个盲人生存的极限。
先富起来的穆孟杰,没有忘记那些还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盲人兄弟姐妹。
他想:我小时候眼盲被人瞧不起,现在出人头地受人尊敬,那是因为我有本事,会挣钱。可是全中国还有好几百万名盲人,单单邢台市估计就有上万的盲人。他们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一技之长,有的被家庭遗弃,有的成了社会的累赘和负担。这些盲人当中绝大多数属于目盲加文盲。盲人必须学会一技之长,才能自强自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会被人看不起。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到更多的同伴、更多的盲人。
做到健全人能做的一切,依靠自己自立,这个早年的梦想今已成真。一个新的梦想,又在他的心中升起。
他要为盲人办学,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教会他们自立!
他要让走不出家门的盲人走进他的学校,让上不起学的盲人有学上,让更多的盲人都活出个人样来!
1996年年底,他把自己琢磨无数遍的想法跟妻子曹清香说了。没想到,却遭到了妻子最强烈的反对。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清香接连说了三个“不行”,“家里有你一个盲人就够我忙活的了,你要再招一些盲人上咱们家来,我一个人哪里照顾得过来?”
妻子的反对似乎在孟杰的意料之中。毕竟,家里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呢。
孟杰不着急,他慢慢地给妻子做“思想工作”。只要一有机会,就向妻子念叨:“盲人只有学会本事,才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家庭的负担。我就是盲人自立的活教材。我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可以改变多少家庭啊!”
他还不时地拿盲童的不幸遭遇来举例,试图打动妻子,激起她的同情心:“你看那些盲童,别人朝他们扔石头,嘲笑他们是‘小瞎子’、‘傻子’,谁都瞧不起。咱要是帮着他们自立了,他们就会跟我一样,不再受人歧视和嘲弄……”
妻子却不听他的,反驳说:“办学是一个无底洞,你挣多少钱都填不满。”
那时候,社会上已经兴起私立学校。孟杰把自己想好的打算跟妻子说:“我想咱们可以办一个私立学校,既招收健全学生,也招收残疾学生。健全学生收费,残疾学生不收费,以学养学。”
妻子仍旧不同意:“你在外十几年靠说唱卖艺、针灸按摩攒钱多不容易,现在刚安顿下来,才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啊?你又要投资办学校,办学校一投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咱那点家底哪够?如果赔了,咱家的日子咋过呀?再说,你又没有上过学,根本不懂教育。”
穆孟杰回答:“钱不够,可以借。不懂教育,我可以聘请专家来。困难再大也要办。盲人的确很不容易,我要让他们学知识走出黑暗,不再吃我吃过的苦。我小时候上不起学,现在有能力了,说啥也不能再让没钱的盲童没学上!”
妻子沉默不语。
孟杰接着劝说:“清香啊,你相信我嫁给了我,而我是残疾人。你看得起我,就能看得起所有的盲人。”
尽管清香能够理解丈夫的想法,但是她却怎么也接受不了他的决定。一想到家里就要增加好多个盲人,她的心里就忐忑不已。
孟杰似乎一点儿也不着急,一有时间就跟妻子念叨:“残疾人出门多不易呀。我们现在有钱了,办学教他们本事,也是在帮别人。这是在做慈善,是积善积德呀!”
孟杰接着说:“原先咱们村这里没有自来水,村里的人都要到外村去挑水喝。你每天也要走老远的路去挑水。后来,咱们自己打了一口井,不仅你不用出去挑水了,连村里东半村的人都可以到咱家挑水。咱们自己受益,同时也能帮助到别人。这是多好的事啊!给盲人办学也是这样的利己利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清香回答:“我知道你当年挖那口井是因为心疼我,怕我太辛苦。咱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小钱不断,可以说过的是小康生活。你何必去办学校?办学,资金哪里来?谁来管理?人家健全人搞企业都那么难,你一个残疾人办慈善事业能搞得通?”
清香又跟家里的母亲和哥哥商量孟杰打算办学这件事,结果她的家人也全都反对。
东辛寨村有一千多口人。村里人听说穆孟杰要办学,招收盲童,都觉得不可理喻:“自己成了盲人还不嫌麻烦,还要招更多的盲人到家里去。那些盲人又能给他们家带去什么好处呢?”
大家都觉得孟杰想法古怪。有的人则在等着看他笑话:“一个残疾人还能办学校,那是做梦娶媳妇——想得美呢!”
“对呀,对呀,那是瞎子瞎想呢!癞蛤蟆还能吃上天鹅肉不成”
孟杰办学的决心非常坚定,依旧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劝说妻子。
这次,妻子可真生气了:
“你听到村里人的各种风言风语了吗人家都等着看我们笑话哩!办学了你吃啥喝啥呀!你要坚决办学校,我就跟你离婚!”
一气之下,清香抱起女儿,回正定自己的娘家去了。
孟杰一下子蒙了。他没想到,妻子的态度会如此激烈。
那么就不办学了?那么,自己当年发的誓愿就化成泡影了?难道,那么多人帮助过自己,自己学会了一身的本事,就只是为了让自己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孟杰心里十分纠结。他理解妻子的心情,知道她也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的家庭着想。但是,一个人活着,难道只是为自己活着,为家人活着吗?
那些天,他寝食不安,饭菜不香。
再说清香,回到了娘家,气呼呼地告诉母亲:
“娘,孟杰非要办盲人学校,我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赵小兰一听便明白了:女儿是赌气跑回娘家的。
穆孟杰这个女婿是她亲眼相中的。这么多年,她也是看着孟杰和清香小两口儿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的,做母亲的心里当然是欣慰的、高兴的。这个女婿没有选错,自己没有看走眼!现在,他要办学,按说也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于家庭来说却无形中就要增添许多的负担。因此,赵小兰的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女儿女婿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一方面,她也承认孟杰的想法并无不对。
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她耐心地劝清香:“你跑回娘家了,把孟杰一个人扔在家里,他一个盲人谁给他做饭哪?他还得做事挣钱呢。”
“娘,我才不管他哩。他一心只想着要给盲人办学,这个家还怎么过下去?”
“女儿啊,孟杰他的心思是好的呀!常语说得好,帮人就是帮自己。孟杰如果能够帮到别的盲人,那也是在帮他自己,是在帮他实现自己的念想呢!”
“我知道孟杰以前发过愿要给盲人办学。但是,办学是个无底洞,家里有再多的钱也填不满哪!”清香说。
“古人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俩任何时候都要同心协力,同心同德。遇到困难啦,问题啦,都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想,去努力,去争取,万万不能赌气耍小性子呢!”母亲不断地劝说着。“就说办学这个事,孟杰坚决要办,咱们也不能坚决不让他办。如果那样的话,就像一个朝东使劲一个朝西使劲,再结实的夫妻关系也难以维系呀!凡事都要多替对方着想。我们呢,可以换个角度,站在孟杰那方面想问题。譬如,我们可不可以劝一劝他,刚开始招盲人不要收那么多,别把规模搞得太大。可以在你们自己家里,先招收几个学生试试看。”母亲继续耐心地劝说道。
清香想了想,觉得母亲的提议也不无道理。如果自己一定要拗着不让孟杰办学,那么,他心里也不痛快。人说:人活着,头等重要的事就是图个心安,求个愉快。如果天天发愁烦恼,那样的日子该多难过呀。因此,她没有反对母亲的建议。
听到女儿没吭声,赵小兰心里有了底。
她给孟杰打电话,告诉他,清香回到娘家了,还在发脾气。同时她也劝孟杰,在办学这方面他毕竟还没有经验,不能急于求成,要从长考量,慢慢做起来,因此,刚开始时可以先招几个学生来试试看。
在岳母面前,孟杰不敢违拗。毕竟,当年他们家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把一个好女儿嫁给了他,自己一直都是心存感激的。
在电话里,他答应岳母,这两天就租辆车去把清香娘儿俩接回家。决不能太随便了,得让妻子有面子找个台阶下。
赵小兰回过头又来做女儿的工作:“孟杰同意了,答应先招几个孩子,就在你们家里教。试试看,行就办,不行就拉倒。清香啊,我看他能做这样的妥协也可以了。况且,孟杰在电话里也说了,他要租辆车来接你回家。这就像是用八抬大轿子来接你,给你赔礼了。你回家不?”
清香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子。听了母亲的劝说,她默默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孟杰专门租了辆车,从正定岳母家把妻子和女儿接回了平乡。
“孟杰家都成了瞎子窝”
说办就办。孟杰开始着手了解谁家有盲童。他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里一个一个地去打听。
那时候,家里有残疾人的人家都觉得不光彩,不愿意把孩子放出来,每天都把孩子锁在家里,只管吃喝。
太阳再暖和,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在找寻盲童的过程中,穆孟杰发现,许多盲童的生活就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他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盲人的处境,许多孩子都比他当年更为不幸。有些人向盲童扔石头,更多的人认为他们都是傻子。更大的不幸不只来自外界,还来自这些盲童的家庭。在家里,他们同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乃至歧视和虐待。有些父母把孩子整天绑在床上,不让他们走动。有一户人家甚至把盲孩子扣在一只盖了盖子的大瓮里,把孩子锁到地窖里。许多家长从来就没有教过盲孩儿任何知识,甚至连走路、吃饭、穿衣、大小便等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培养过。
孟杰动员这些人家,请他们把孩子交给自己去学本事。有的人家担心,自家的孩子从未离开过家门,连吃饭穿衣都不会,怕到了孟杰那里会很不适应很遭罪;有的人家则担心穆孟杰要收很贵的学费,自己家里没钱交不起。孟杰一个劲儿地跟他们做工作,说自己是个盲人,办学纯粹就是为了教会和他有相似遭遇的盲童一技之长,将来长大了可以自立,不致成为家庭的负担;他只酌情收取很少一点儿的伙食费,不收学费、住宿费,云云。
经过好几天深入细致的查访打听和苦口婆心的劝说,孟杰在临近村子里总算招收到了三个盲童:史国忠、史朋强、史宗召。年龄一个十一岁、一个十三岁,还有一个十五岁,都是智力正常的孩子。
1997年春,这三个与穆孟杰非亲非故的盲童走进了他们家。孟杰一家人住在北屋,三个盲童住在东屋。大家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
开始时,三个盲孩儿生活不能自理。吃饭不会用筷子,只会用手去抓,结果弄得乱七八糟,饭粒、菜汤撒得遍地都是。看着三个小孩儿这么不讲卫生,啥都不会,曹清香常常气得饭都不想吃。
有的盲孩子不会数数,不会走路,更有甚者,连白天还是夜晚都分不清,也辨不清方向。因为在家里,从来就没人教过他们这些。看到盲童们这样的状况,孟杰心想:他们本不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作为一个从小就失明的人,他对此深有体会:一个人,看不见常人的世界,还不是最坏的事情;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将会给这些孩子带来终生的遗憾。因此,他办学育人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