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懂心理,会管理
3051600000033

第33章 管理者实行激励的心理原则

激励,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学会的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措施。激励是有学问的,管理者只有了解了关于激励的心理规律,才能使激励发挥最好的作用。根据激励的心理规律,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措施时,最好注意以下问题:

(1)激励的时效性

在进行激励时,要注意时间性。一般来说,在一个合意的行为发生后就要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越好。如果“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长,强化的效果就越差。强化的作用随着时间变长而减弱。

在负强化时,也要注意把握时机。一般来说,最佳时期是,事情真相弄清了,上司的头脑已经冷静下来了,消极的影响尚未扩大,大家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负强化要注意防止操之过急,也就是平常说的最好是要“冷处理”,不要“热处理”。

要想很好地坚持时效性原则,就要及时发现。遇事勤看、勤听、勤谈、勤想,使工作成绩能及时被发现。这样,就能掌握主动权,不放“马后炮”。而且办事要果断,发现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后,在迅速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实质的基础上,要果断拍板,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

(2)激励的适度性

适度性是指在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要认真分析每一个下级的需要及其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使每个下级的不同需要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激励一定要适当,不管是正面激励还是负面激励,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3)激励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管理者激励时,要摸准对象的心理特点,抓住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

加强针对性,要经常了解和发现对象的积极因素。有不少管理者只注意下级的思想问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找问题、堵漏洞上。结果,消极因素抓了一大堆,使大量的积极因素失去扶持、巩固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造成管理者同下级感情上的对立,损害了管理者的形象和威信。

作为管理者,既要注意除弊,更要注意扬善。在了解和发现积极因素时,还要注意以对象的实际水平为起点,不要以管理者的水平、高度为起点。有些事从管理的角度看没有什么,发生在先进人物身上是习以为常,不需要表扬的,但是对后进的人却是难能可贵的,就应该表扬。管理者经常掌握大量的积极因素,才有激励的基础,才有激励的针对性。

加强激励的针对性要注意加强心理接触,心理接触就是研究下级的需要。我们知道,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激励中必须关心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研究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找出某种行为的动因,加强激励的针对性。

奖励有纪念性的奖品,有发奖金,有授予先进称号等。有的员工觉悟较高,上进心和荣誉心较强,经济条件又较好,就很可能希望授予先进称号或发纪念性奖品,对几十元的奖金就不一定感兴趣;相反,有的员工觉悟不是很高,上进心和荣誉心不强,家庭经济生活又困难,给他几十元的奖金,比授予他先进称号或发给纪念品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同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觉悟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爱好不一样,因此,在激励中,不要一律对待,搞“一刀切”,而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才能加强针对性,提高激励效果。

(4)激励的公平性

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

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对激励工作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激励中要坚持公平性原则,要打破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消除人们对奖励工作的不公平感。另外,管理者领导作风正派,对全体下级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在激励工作中就能很好地贯彻公平性原则。相反,管理者对下级厚此薄彼,不能一碗水端平,该表彰的不表彰,不该表彰的表彰了,就会造成人为的不公平感。

(5)激励的可持续性

一个单位要保持持续不断的活力,需要管理者有长远的激励规划。要使下级一直积极努力,就要考虑激励的可持续性问题。有的管理者善于搞“运动”,一阵风过后,下级的积极性反而出现了明显下降。这种违反激励可持续性原则的管理行为是失败的。

(6)激励的反馈性

管理者激励是从激励投入到激励产出的动态过程,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激励措施的效应,并做相应的调整。理想的管理者时时刻刻都关注下级和下级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和调整。管理者激励的过程也是自我行为纠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