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灭魏战争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下国都大梁(开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酸枣、山阳等十个城邑被秦占领,次年秦又进占朝歌和魏属濮阳,再进占汲、垣、蒲、衍氏等地,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当秦、赵战事紧张之际,魏已无力支援赵军作战。待秦军胜利结束秦赵战争,自然要把进攻矛头指向魏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魏王假三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过三个月战争。城垣崩塌,秦军进城,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魏自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进入战国七雄之列,共计立国二百二十年,七传至魏假,继赵、韩之后为秦所灭。
§§§第五节 灭楚之战
第一,秦第一次攻楚
秦军灭赵国、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国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现今河南省西部及东南部,山东省南部,湖北湖南两省,襄河及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兵数千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二十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颍川郡(现今许昌、襄城、舞阳、郾城地区),鉴于秦楚接界(河南省东南,安徽省东北部)广阔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集中兵力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战略,包围歼灭楚军,于是决定了进攻的兵力部署: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旁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安徽省颍上县)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楚军统帅项燕,惯于在广阔平原作战,看出秦军的攻势动向,为着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机动打击敌人起见,采取如下兵力部署:
以少数部队,置于边界要点,监视敌人。
寝、平舆两地守军机动应战。
屈定指挥强有力之军集中于寿春和淮北地区,机动使用。
秦军排除楚国边境监视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军转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面撤退。楚军乘胜猛追,三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七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第二,秦军第二次攻楚
秦军第一次对楚进攻,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行起用王翦。而这位老将军原来因为对楚作战在使用兵力的多少问题上,被秦始皇斥为“老矣”、“何怯也”,而告老还乡。在这紧急时期,秦军不能没有卓越的统帅,秦始皇也只有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秦始皇到频阳见了王翦说: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战败耻辱)。今闻荆兵(楚军)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心)弃寡人乎?”王翦谢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王翦进而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六十万人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军进入楚国之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军对秦军大举东进,也动员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没有看出秦军改变了战略,仍然集中楚军主力子寿春北之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命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发生战斗,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斩杀将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
秦军进军蕲南,未遇重大战斗,平定楚属各地。王翦军略定江南楚地,也比较顺利,只经一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秦军进占寿春后,把楚国改为楚郡,平定江南百越后,增建会稽郡。楚自周代建国以来,历经八百年,由春秋至战国均为我国南方之最大国。但从吴起变法失败起,政治经济的发展便落于强秦之后,至怀王熊槐被秦诱执,国势便更加一厥不振,又五传至熊负刍被秦所虏,时至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五年,楚这个春秋以来的最大国,就被秦所灭。
§§§第六节 灭燕战争
燕王太子丹曾为质于赵,与秦始皇幼年时,有友好交往。及秦始皇返秦就位主政,太子丹又为质于秦,始皇对之冷落,没有给予礼遇,丹愤恨之余,奔回燕国。太子丹在秦期间,看到秦对东方各国的进攻,三晋中只有赵国还有应战的力量,赵如果抵抗不住,秦军兵锋就会直指燕国,燕国则立即面临灭亡的危险。太子丹回到燕后,积极展开反秦保燕活动。其傅鞠武建议西约三晋,南联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的策略。被太子视为是缓不济急的迂阔之论。太子丹认为时间紧迫,不容拖延,要派遣刺客除掉秦始皇,否则就不能扭转整个局势。这种天真设想不只无济于事,而且导致秦军的加速进攻。
卫人荆轲好读书击剑,属于游侠刺客类人物。太子丹逻至为上宾,给以厚遇,并把燕国的生存命运,寄托于这位刺客身上,希望他能效法古时曹沫于盟会中劫持齐桓公的英雄行为,也劫持秦王,令他退还六国土地,罢兵回秦。于是就在秦军灭赵形势紧急之时,太子丹派荆轲往秦执行暗杀任务。荆轲则提出接近秦王的办法需要“督亢地图”和“樊于期头颅”。太子丹同意它的要求,逼樊自杀,由勇土秦舞扬陪同前往。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到咸阳,向秦始皇亲信大臣蒙嘉说明来意。蒙嘉通报后,始皇大喜,举行盛大接见仪式。荆轲呈献地图,图献完毕即借机行刺,但秦始皇惊走,演出了“荆轲刺秦王”这幕武剧。荆轲赴秦时歌唱的“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表达了荆轲必死的决心。
当初秦军进占赵国,分别推进到燕赵接界,约在易水以南(现今河北省清苑县至任丘县之线),摆好进攻态势。这次燕国派遣荆轲往秦行刺,荆轲失败被杀,秦始皇在激怒之下对燕增兵,加速进攻。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强有力部队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广,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回包围易水正面燕军,可出敌意外,容易成功。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河北省定县)北进攻燕。燕军与代郡赵嘉部赵军,已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燕军作战准备不充分,代郡新建赵军属于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发生战斗,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统治阶级无固守首都决心,率部分精锐向辽东撤退,使秦军未经重大战斗,进占蓟城。王翦攻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统治阶级,认为秦军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祸起于太子。赵嘉亦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了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