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专家传授宝宝健康成长方案(0~3岁)
3058400000024

第24章 宝宝的常见疾病问题集锦

这一阶段中妈妈要留心观察宝宝的视力发育情况,预防斜视的发生。在营养缺乏症的关注方面要当心宝宝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此外,6月个至3岁的宝宝容易出现一些急症,如小儿惊厥就是常见的急症,妈妈应当心。

1.宝宝的哪些不良习惯导致容易斜视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有外斜和内斜之分,以内斜居多,又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形成斜视的原因:

调节性内斜由于婴幼儿①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②角膜及晶体屈光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时宝宝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

1周岁以内宝宝可塑性特别强,两眼内直肌张力很高。如果宝宝双眼互动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尤其双眼单独看东西的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又如小床上方吊一些小的玩具,或者宝宝习惯于玩自己的小手,均有可能造成斜视。

婴儿长期躺在床上,床靠墙边者居多,大人在喂养或与婴儿说话时也多在同一个方向,宝宝习惯性地总注视一个方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婴儿某些神经肌肉疲劳、眼肌外展功能失衡和发育异常,最后形成外斜视。

有时宝宝被抱在胸前,大人和宝宝处于近距离相互凝视状态,易产生间歇性内斜。

2.预防宝宝出现斜视的方法

初生数周的婴儿,因两眼缺乏注视能力,可有暂时性的斜视,但一般到了6个月后就不再有斜视。

除宝宝可能患先天斜视外,斜视与父母的照看有密切关系,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睡姿和摇篮中的摆设等。

(1)玩具最好采用多方向悬挂

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要挂得太近,至少挂在距双眼40厘米以上的位置,采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2)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

(3)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

父母应该抱起宝宝走动走动,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育儿亲子小贴士

斜视应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父母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斜视只是影响孩子的外貌,其实是错误的,斜视对宝宝的影响是终身的。一旦宝宝患有斜视,应该及早诊治。2岁以前是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期。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就会造成弱视,宝宝长大后正常的视觉功能将不能完全恢复。

3.小儿贫血,要调整辅食补铁

母乳和牛乳中铁的含量均较低,因此,宝宝6个月后,如果单纯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快,铁的需要量增大;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铁对宝宝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它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输送氧到各个组织器官,并把组织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当体内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带的氧明显减少,从而影响大脑中营养素和糖的供应。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所谓贫血,就是红细胞数减少,即血红蛋白量减少。检查是不是贫血,带宝宝到医院做检测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4~6个月的宝宝的血红蛋白(Hb)含量<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对于贫血的宝宝来说,妈妈要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肝泥、猪肉泥等,与此同时,还要给宝宝补充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橙子等,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使食物中的铁转变为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亚铁形式。

4.宝宝生病时会有哪些征兆

宝宝一生病,经常让爸妈手足无措,其实,宝宝生病是有信号的,妈妈如果注意宝宝的细小变化,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宝宝生病了,并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1)食欲的变化

健康宝宝一般饮食时间规律,食量也比较恒定。若发现宝宝的食欲改变,食量减少或拒食,往往是患病的前兆表现。

(2)睡眠的变化

宝宝在患病前通常夜间睡觉不好,表现啼哭或烦躁不安。如出现发热、腹痛、肛周瘙痒等,则肯定是生病的征兆。

由于宝宝尚不会通过语言表达,因此,哭闹、不安的宝宝可能是出现生病的情况,也可能只是宝宝饿了、过冷、过热、大小便等,也容易睡眠不安或哭闹,但当要求满足、不适解除后哭闹和不眠立即就会停止,属于生理性情况,妈妈要加以鉴别。当宝宝的哭声尖锐,哭闹时伴有面色发青、手足蹬动、头部后仰、腰部挺抻等,则多半是病了妈妈要引起重视。

但当宝宝出现某些严重疾病如脑膜炎等,宝宝表现为出现嗜睡。(3)情绪的变化宝宝患病前常有情绪改变,这也是宝宝生病的征兆之一,如爱哭闹、情绪改变,性情暴躁或胆小怕事等。

(4)面色的变化

健康宝宝多面色红润,急性发热的病儿则面色发白或发紫。贫血的宝宝除了面色苍白以外,还常伴有口唇、牙龈苍白等。

(5)呼吸的变化

宝宝平时的呼吸平稳而有节律性,一般不超过40次/分。若发现宝宝呼吸时快时慢、呼吸深浅不一,应引起注意。肺炎的宝宝常常呼吸增快,伴有两鼻翼扇动、口鼻周围发青等;气管炎发病时,可在宝宝喉部听到咕噜咕噜的痰声;如果宝宝的呼吸有种特别响亮的哮鸣声,则可能是哮喘。

5.宝宝生病时,不要滥用抗生素

宝宝生病时,不要盲目地给宝宝服用抗生素。

在我国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并存在滥用的趋势,因此,妈妈在为宝宝用药时,不要随便给孩子服用抗生素。若必须使用抗生素时,能用口服的就不要打针,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用静脉滴注。另外,用一种抗生素能治疗疾病的就不要用两种,能用普通抗生素就不要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机体产生耐药性。

一般来说,人体肠道内有多种的非致病菌,若错误地使用,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致病菌乘虚而入。

6.宝宝流口水,妈妈怎么办

流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或唾液增多。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4个月以后,由于新牙萌出,宝宝爱咬东西,唾液腺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多,因此流口水也比较多。以后,就不太流口水了。这一阶段流口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流涎”。

妈妈对流口水宝宝的护理:

出牙期的宝宝喜欢咬手指,妈妈可给宝宝准备磨牙小饼干。

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妈妈可以用细软的纱布清洁口腔,用柔软的小手帕擦去宝宝嘴周围的口水,保持干燥。

最好能给爱流口水的宝宝围上口水巾或围嘴、毛巾等,防止口水弄湿弄脏衣服。

从增加辅食开始,妈妈要有意识地加强宝宝吸、吮、吞、咽的能力,等到宝宝长牙后,选择稍硬的食物,提高宝宝的咀嚼能力。

7.宝宝咳嗽不要滥用止咳糖浆

宝宝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生活中,不少妈妈往往立刻会想到给宝宝喝止咳糖浆。也有些妈妈见一种药不管用,就再换一种,甚至两种止咳糖浆合用。

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有时结果是适得其反,宝宝的咳嗽久治不愈,个别宝宝咳嗽加剧,病情越来越严重。

咳嗽是人体呼吸道为免受外来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动作。就像吃饭时饭粒呛入气管内,会引起阵阵咳嗽,最终将饭粒咳出来一样。患气管炎或肺炎时,也是这样,通过咳嗽,可将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内的病菌排出体外,以免这些有毒物质在体内存活,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和清洁。

若妈妈发现宝宝属于无痰的干咳,需要积极进行止咳治疗。

对于一般的咳嗽,应以祛痰为主,不要单纯使用止咳药,更不要过量地服用止咳糖浆。妈妈在给宝宝服药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然后再遵医嘱给宝宝用药。

育儿亲子小贴士

目前我国生产的小儿止咳糖浆大多含有盐酸麻黄碱、桔梗流浸膏、氯化铵、苯巴比妥物成分,服用过多会有副作用。尤其盐酸麻黄碱服用过多,宝宝会出现头昏、呕吐、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烦躁不安等反应。

8.哪些原因引起小儿抽风

抽风在医学上称为“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一般以6个月到3岁的宝宝最为常见。

一般引起宝宝发生惊厥的病因有:

(1)高热

通常多见于宝宝6个月龄以后。高热惊厥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体温骤升到39~40℃,甚至40℃以上。惊厥停止后,神志恢复正常,不引起脑部损害,脑电图暂时出现慢波,以后正常。

宝宝若有癫痫家族史,日后有可能会转为癫痫。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除体温急骤升高外,多数在惊厥发生前后有嗜睡、谵妄或昏迷症状。常见的疾病有:各种脑炎、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

(3)非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惊厥发作前后往往体温不高,但常伴有智能落后。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原发性癫痫)、各种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等)、脑外伤(发生坠落)亦可表现惊厥。

婴幼儿某些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病态常与惊厥症状相似,如维生素D缺乏、低血钙症等。

9.宝宝抽风时的应对方法的应对方法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宝宝发生惊厥,妈妈在应对时千万不要恐慌,宝宝出现惊厥时,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

宝宝抢抽风时的应对方法:

保持正确姿势:将宝宝放床上,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避免乱搬动婴儿,保持安静,要有专人守护在床边。

防舌咬伤:惊厥时牙关紧闭,为防止舌咬伤,可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布垫,也可用压舌板外包纱布放在上下牙之间。牙紧闭时不要硬撬。

保持呼吸道通畅:宝宝出现惊厥时,不会吞咽,侧卧位使痰或分泌物自行流出。如分泌物太多则须用导管吸出,以免堵住气管引起窒息。

吸氧:不论宝宝面色是否青紫皆应给氧气吸入,以保护脑组织,勿使发生缺氧脑病。并解开领口,松开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