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3059600000011

第11章 周朝东迁前后的战争(3)

第七细葛战役的经过

第一阶段的战斗。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周郑两军相遇于葛附近,双方布成阵势。周桓王以郑军阵容严整,不敢先行攻击。郑庄公则首先挥舞旗帜发出攻击信号。郑大夫曼伯指挥右踞,先向配属于周的左军一部陈军进攻,陈军果然兵无斗志,不久即战败退出战场,曼伯乘胜猛攻周左军,双方展开激战。周左军将领周公黑肩震惊于郑军攻势凶猛,指挥混乱,致使左军被击破溃走。郑右踞随即进攻周中军。战斗中,祭仲指挥郑左军,向配属于周右军的蔡、卫军进攻。蔡、卫军击破后,祭仲立即转向周右军猛攻。周右军将领虢公林父沉着指挥,奋勇力战,击退郑军进攻,维护右翼阵容,掩护中军主力,战局才趋于稳定。

第二阶段的战斗。第一阶段战斗中,郑右左两军获得大小不等的胜利。郑庄公立即摇旗指挥原繁的中军向周中军进攻。郑右军击破周左军后,曼伯即向周中军侧面进攻,使周中军阵势出现危急状况。虢公林父不得不以一部对付郑左军,主力则参加中军方面战斗,击退郑军,扭转了危局。周桓王也亲自参加战斗,左肩被郑将祝聃射中一箭。虢公林父虽然暂时稳住了战场形势,但桓王以周公黑肩的右军已败,仅凭中、左两军,难以战胜郑军,遂命令中、右军作有秩序的且退且战,脱离战斗。郑军获得局部胜利,祝聃等建议立即追击。庄公鉴于周军秩序井然,追及未必能够获得更大战果,同时顾及自己在诸侯中的政治影响,认为“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因而没有下令追击。周、郑“葛之战”告一段落。

第八战后周郑双方动态

郑于胜中求和。郑军虽然战场上获得胜利,但周天子威望尚大,郑庄公害怕引起其他诸侯的敌视,于战争结束的当夜,派祭仲为代表,到周营向桓王及其左右作礼节性慰问,借以平息周室因战败而产生报复之心,引起第二次战争。

周无力再战。祭仲带礼品到周营道歉陪礼,桓王和所属将士也乐于这样不分胜负地结束这场战争,实际上周政权也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力量。葛之役对周朝统治政权的影响极大,从此王室更加衰微,益为众诸侯所轻视。

葛战役评述

葛之战,是周朝东迁后征讨诸侯国的第一战,也可以说是东周王室的奠基之战。打好了,会对周室的稳固产生重大的影响,失败了也必将带来无穷的后患。

郑庄公寤生,凭着三世卿士、两代勤王的政治威望,在国内平息了共叔段的政变阴谋,对东方诸侯实行远交近攻,联合齐、鲁打击陈、宋,击破北戎,消灭许国。这是它国势强盛和敢于反抗周天子的基本原因。

周朝东迁后,政治和经济力量已是江河日下,大不如前。它以自己的天子地位对郑这样的强藩作战,本当确有获胜把握时才可发动进攻,但周朝统治阶层缺乏远见卓识,竞轻率地对郑宣战。临到战场,又没有对郑军作细致分析研究,以便采取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战斗开始,左军和配属的陈军受到郑军攻击,很快崩溃,使中军左侧面暴露,桓王不得不亲自参加战斗,以致负伤。天子亲任主帅而又临阵负伤,无疑会对全军的斗志产生巨大的影响。危急中右军回转支援中军,战场形势才得以稳定,最后迫不得已而全军撤出战场。

任何战略战术的改革,和社会其他的变革一样,都不是天才统帅的主观臆造,而是真正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战争情况的必然结果。郑军这次采用的战术,是建立在对周军及其诸侯军做了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上,而且还记取了十二年前(公元前710年),对诸侯联军作战“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的教训。那次作战,郑军徒兵在前,战车在后,徒兵被击溃,后面战车失去掩护,无法出击,以致战败,田地里禾谷,被诸侯兵抢走。这次改变战斗队形,把战车摆在前面,步卒分散配备于战车的左右和后而,编成鳞次式“鱼丽阵”,步卒战车互相掩护,协同作战,这在当时确是重大的战术改革。而当周军于战场撤退时,郑军适可而止,未行追击,及时派出代表到周营作慰问式求和,以结束这场战争。郑庄公这种有节制的行动,既维护了郑国的尊严,也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不失为有远见的决策。

齐鲁长勺战役

第一齐鲁间曲折复杂的斗争

东周初期中原地区的形势。西周时为了便于统治黄河下游诸侯国,由召公经营洛阳,号为成周,它与宗周镐京形成强有力的政治轴心线,以统治全部国土。平王东迁,放弃根据地宗周镐京,只剩成周洛阳,形势每况愈下。东方诸侯,郑国独强,纵横中原,东周王室无力过问。葛之战后,各诸侯国对周室的离心倾向也与日俱增。地处中原和边远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就分别以中原或各自的邻国作为扩张与兼并的对象,展开了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其中以郑、齐、鲁,宋等国最为活跃。齐国濒海负山,据有今山东的大部地区,国土宽广,物产富饶,并兼有渔盐之利,势力日渐强大。齐桓公当政以后,不断向周围扩张,怀抱称霸中原的雄心。鲁国据有现今的山东东南部地区。由于它曾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在诸侯国中有较高的政治威望,势力虽较齐国为弱,但同样怀有吞并周围小国的雄心。因而,齐与鲁明争暗斗。数世以来,时而联合,时而分裂,矛盾冲突,十分激烈。

齐鲁错综复杂的关系。齐与纪国为仇,纪国与鲁联姻;齐军进攻郑国,鲁又与郑国结成联盟。这就必然导致齐鲁两国的直接冲突。双方各自联合友邦,形成两个敌对阵营:鲁与纪、郑联合;齐与宋、卫、燕联合。

敌对双方曾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齐虽在战争中失败,但并未放弃吞并纪国的企图。以后,齐改变斗争策略,设法与鲁缔约和好,和约成功后,又加紧对纪进攻。纪不得已向鲁求援,结果齐鲁两军再次在奚地兵戎相见,胜负不分。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四年,齐、鲁两国国君握手言和。不料在和解的宴会中,齐竟不择手段,杀死鲁桓公,立其子姬同为鲁君。鲁庄公姬同初立,无暇对外,齐乘机攻占纪属邦、晋、部三个城邑,纪国更陷于危机,鲁虽打算出面联郑救纪,但郑国内部发生政变内乱而无能为力。鲁力量有限,不敢单独对抗齐国。齐国见纪国没有外援,就干脆派兵吞灭了纪国。

第二齐国政变与齐鲁乾时之战

一、齐国内部动荡

齐厘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瓜代”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密谋杀害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