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3059600000015

第15章 春秋时期战争(3)

第六晋楚双方作战策划

一、晋军

晋军列阵于莘墟以北,全军兵车、甲士、及驷马皆披坚执锐,按照予定的作战任务需要准备完毕,整备齐全,阵容严整。晋文公登上有莘北墟,检阅军容壮威的晋军,兴奋地说:“少长有礼,其可用也”。当即与先轸决定进攻楚军的作战计划:晋上军附属齐军,向楚左军进攻;晋下军附属秦军,向楚右军进攻;晋中军以一部固守本营与楚军保持接触,控制一些机动兵力,策应各方面作战。

二、楚军

楚军追击晋军,到达城濮以南,依托丘陵地带,背城为营,列成横阵居高临下,直压晋军阵地。楚军元帅成得臣骄傲轻敌,认为这是楚宋泓水之战的重演,进而决定三军并列,齐头并进,正面进攻:左、右两军先展开攻击前进,左军进攻晋上军,右军进攻晋下军;中军则依左、右两军进展情况向前推进。

晋军每遇新情况,出现新问题,先轸总是先分析研究,提出方案,通过文公付之实施,做到谋定而战。楚军则不然,统帅成得臣凡是遇到和主观想象相反的情况时,往往固执己见,拒绝接受其他方面和部属的意见。进军和进攻从未就双方军队的全面情况作客观研究,决定适当对策,把以陈、蔡兵为主编成的右军独当一面,这样自然存在着漏洞,为这次楚军作战埋下了无可补救的致命伤。

第七城濮附近作战经过

楚军到达城濮附近的地区占据有利地形,立营扎寨。成得臣派斗勃往晋军营地送战书。极度轻视晋军说:“请与君之士戏(角力),君凭轼(车前横木)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战书措词虽然简短,却充分显示出楚军傲慢轻敌的态度。晋方栾枝代表晋文公答复楚方说:楚君的恩惠,晋不敢忘,晋军现退避三舍,不敢与楚为敌,既然楚不停战,那只好明日战场上相见了。栾枝的答词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压倒了楚方虚骄的气焰,表达了晋军严阵以待,以决胜负的气慨。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四月四日晨,楚军在元帅成得臣“今日必无晋”的号令下,左右两军分别向晋军展开进攻,晋、楚双方城濮之战揭开了战幕。晋下军将领栾枝认为城濮附近为黄河冲积的淤沙区,土质松疏,春季干旱季节风起,沙尘扑面,有利作为蒙蔽敌人掩盖自己虚实的沙幕。胥臣则把驾车辕马,蒙着虎皮以壮大军威。楚右军进攻,先由秦军应战,两军一经战斗,秦军即向后撤退,栾枝则将树木拖于兵车后,车驰刮地,尘沙飞扬,使楚军看不清晋方后面有无军队,加之陈、蔡兵逞强,紧迫秦军。晋副帅胥臣指挥的大队兵车于鼓声中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驾车乘马都蒙着虎皮冲来。陈、蔡军兵车辕马看见,以为是真虎,都惊慌回窜,驾车驭手,控制不住,阵容混乱,反转而冲乱了楚军斗勃指挥的右军。晋、秦两军乘机猛攻猛打,击杀蔡将公子印等,斗勃也中箭负伤,带箭逃奔。楚右军死者伤者更多,进攻完全失败,把中军的侧面暴露在晋军面前。晋下军将领栾枝曳柴于车后,向北奔驰,掀起沙土飞扬遮天,楚元帅成得臣和左军将领斗宜申都以为晋军真败,力催左军前进攻击,晋上军应战,旋即向后撤退。楚军向高举大旗的兵车追击前进。先轸发现上军后退出现的危机,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重新改变部署:祁瞒虚举元帅军旗,坚守中军阵地,中军主力,向右旋回,攻楚左军侧翼。

先珍亲自指挥中军主力,从侧面突然攻击,把楚左军斩成南北两部分。晋军上军同时停止退却,返身复战。中、上两军互相呼应,协同进攻,经过战斗,郑、许之兵首先溃败,楚军支持不住,陷于重围,斗宜申率部突围,又遭到齐军堵击,车马器械,损失殆尽,楚左军陷于全军覆灭之境。

楚中军于左右军发起进攻后,紧接着向晋中军进攻,晋将祁瞒掌旗,惊慌失措,几乎波动阵势。司马赵衰立即斩祁瞒于阵前,并命大夫茅取代其职,才稳住阵脚。击破楚左军的晋之中军,回师立即参加战斗,楚左右军失败,中军两翼暴露突出。晋方上下两宰战斗胜利之后,也分别参加主力会战,对楚军形成合围。狂妄自大的成得臣见大势已去,在晋军合围态势未形成前,收兵撤退,脱出包围卷,未被全部歼灭,晋军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第八战后双方的动态

一、晋国方面

献俘获于周王。齐桓公曾提出“尊周”“攘夷”的口号,而“尊王”成为诸侯图强称霸的重要政策。晋文公城濮之战战胜楚国,即献楚俘于周王。战俘有驷介(披甲之马)百乘,徒兵千各,以示对周王室的尊敬。当即获得王室的隆重赏赐和“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权力。

盟诸侯于践土。晋方胜利后,郑、卫脱离楚和晋盟好,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大会的诸侯各国有宋、齐、陈、蔡、郑、许、朱、莒等国。秦虽与晋联盟,由于地处西方,从未参加过中原地区的诸侯盟会,没有到场。曹、卫国君被囚禁,也没有参加。

癸亥(五月二十八日)诸侯会盟于践土,由王子虎卿士代周襄王主持,给晋文公加上了盟主的政治地位,超过过去齐桓公称霸时的盛况。城濮之战给楚军以歼灭性沉重打击,城濮战后,晋取得诸侯领导权,当上“盟主”,对制止楚的扩张,稳定中原大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晋军全军凯旋,对将领论功行赏。文公决定以狐偃为首功,以先轸为次功。在城濮战前,狐偃提出“必避楚勿失信”的主张,使晋获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先轸则侧重军事范围内出谋定策,指挥作战,获得战役战术上的重大战果。对战前派到河岸负责征集船只、管理运输的舟之侨,以放弃职责、自行弃职返同的大罪立即斩首,并昭示全国。在城濮战役全过程中杀了颠颉、祁瞒、舟之侨三个失职犯罪将领,做到赏罚严明,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楚国方面

楚军攻宋,联合陈、蔡、郑、许,鲁亦前来会师,声势浩荡。城濮战争失败,郑首先脱离楚,单独与晋会盟。鲁则早已倾向于晋。陈、蔡亦前往参加践土会盟。楚国原来打着联合军的旗帜,但扩张战争的本质,难以真正调动各国的作战积极性,连被楚国兼并不久的申息也出现离心离德的状态。楚成王申斥成得臣说:“其若申息父老何?”就是担心楚所兼并的诸侯国有可能步陈、蔡后尘发生更大的动荡与背离楚的危险。

对晋作战,楚国的文武大臣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战争失败后,当成得臣派人向楚成王报告自己的行动时,成王态度极其严峻地说:你要回国,何以对申息父老?因为申息子弟兵随军征战,死亡甚众。性格刚强的成得臣了解到成王的态度后,当走到连谷时,羞愤自杀。斗宜申被贬为商邑令。斗勃也受到相同的处分。城濮战役的失败,楚方联盟的解体,楚对一些败将的处理,使楚国扩张中原的势头受到很大的挫折,被迫不得不暂时收敛起扩张政策。

城濮战役评述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代晋、楚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带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战役。

楚国在泓水战后,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地区的诸弱小国家。中原地区除晋、齐、秦三国外,实际已成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为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楚一方面派兵防守商密,阻止秦国南下楚地,一方面派重兵驻守谷邑,虎视齐国。但是,正在楚国力图巩固霸业之时,宋国却背叛楚国,倒向晋国,既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霸业,又鼓励了晋文公赶走楚国,图霸中原的政治抱负。这就不能不使城濮之战成为牵动北方的晋、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对楚和中原诸国的一次多国大战。

城濮之战前,中原各国将楚国视为蛮夷,轻蔑敌视,所以,楚国的北进中原,普遍引起中原各国的不满,在民心向背方面居于劣势。而晋联合齐、秦、宋抗楚,则由此而带有一定的反抗外来势力、维护社会安定的性质,这是晋方之所以能够以相对劣势之军战胜强大楚军的基本因素。

战略决战关乎战争的全局,维系战争双方之命运。晋国对与楚决战进行了极为慎重的研究,权衡了双方的利弊条件,甚至对战败后晋国可能遭到的下场,也做了全面的估计,得出了可以靠“表里河山”之固,保全晋国的结论,这才定下与楚决战的决心。

决战前夕,晋国又确定恰当的战略与策略。诸如进攻曹,以牵动楚军,暗中允许曹、卫复国,促使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针对楚军统帅子玉的易怒骄狂的性格,扣压楚方使节宛春,以激怒楚军,使之急躁冒进,主动退避三舍,诱使楚军进入自己的伏兵阵地,然后集中力量先打楚方脆弱的左右两军,再集中攻击楚中军,指挥有方,调度分明,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终于战胜了优势的楚军。

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备尝险阻艰难。他深知各诸侯国和中原地区的形势,这对他改革政治,奋发图强,争夺中原霸业,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回国掌握政权后,首先平定吕、郤的一次未遂政变。他非常重视“教化”人民,争取人民的维护。对外利用齐桓公提倡“尊王攘夷”的口号,抓住周天子这张政治王牌,加强对诸侯的号召力。他善于利用齐、楚、秦、楚间的矛盾,争取齐、秦的合作,壮大自己,孤立敌人。对内晋文公重视选贤任能,所以在他周围聚集了一些将相之才。因而,担负实际战役战术指挥的中军元帅先轸和一般将士大都表现了高度的积极性,以不到四年时间,国富兵强,战胜楚国,一跃而为中原霸主。晋文公打败强楚,建立霸业的进程说明:在剥削阶级专政的社会里,英明之君,同样对促进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楚国在城濮之战前,已兼并江、汉流域许多国家,乘胜向淮河、黄河流域扩张,连续征服了陈、蔡、郑、许诸国,处于东方的鲁国也望风而降,楚进而威逼齐国,而对席卷中原的胜利局面,楚国统治阶层,甚至连向来有知人之明的楚成王也丧失了清醒的头脑。

楚成王一方面认为晋国强大,不象宋国,战胜晋国把握不大;一方面又怀着侥幸心理,没有坚决制止这次行动,但又不肯拿出全部兵力投入战争,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上。楚军统帅成得臣做为楚方诸国的战略最高决策人,缺乏应有的战略和策略头脑,他过低地估计晋军力量,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骄傲轻敌,战前没有对战争作充分准备,战时竟主观地说出“今日必先晋”的妄语,这些矛盾和错误,成为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楚军在战役指挥上也有严重的缺陷。楚军战斗序列编组,右军以陈、蔡两国军队编成;左军可能以“东宫”部队和申息两地兵编成;中军主力则以“西广”和若敖六卒编成。成得臣采取这样的战斗编组,根本没有打算使用楚军主力,而是要这批附属国军队打头阵。打的好,中军续进,大功属楚;打不好,与楚无损。这样勾心斗角的联军,根本不会有真正的战斗力。成得臣身为统帅,战场指挥极其被动,没有采取适应战况发展的积极措施。当时战场范围并不大,右军被击溃,不能说统帅完全不知,左军前进被围也不可能一点不知道,而成得臣却毫无积极支援的行动。

楚军战斗力的中坚是中军,当左、右军进攻时,中军按兵不动,胜败快要成定局时才向晋中军发起进攻,进展也极为有限。当楚右军溃败,左军被歼,晋军分道合围而来,楚帅成得臣才发现中军孤立,有陷于重围被歼的危险,但已经为时过晚,难以扭转败局了。楚军在整个战争中呈现的这种呆板迟钝、互不协调状态,完全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导致了必然失败的结局。

晋楚战役

第一晋国霸业出现中衰

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来国势盛强,统治阶级中出现强大的异姓大夫贵族。其中尤以狐、赵、先、栾、胥等家族势力最大,他们都对晋国建立过功勋,因而多受国君赏赐田地,政治、经济均有雄厚基础。这些贵族控制着国家很大的统治权力,决定国家重要政策。赵氏本晋大族,赵衰时期政治地位并不高,赵盾经阳处父援引,当上正卿(中军元帅),掌握政权。赵盾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革新,重要的措施有:

(一)建立规章制度:“创制常典,规定刑法”;(二)加强执行法律:“治理罪狱,逮捕逃亡”;(三)整理财政经济:“信用券契,消除旧污”;(四)重视选才用人:“选才任能,修复旧官”。

赵盾的政治改革,推动了晋国的巩固和繁荣,同时晋国的政治也随之完全落入赵氏之手,这就不能不引起政敌的不满,多次发生政变。

狐、赵两大家的夺权斗争,起因于赵盾为正卿,把狐射姑压了下去。嗣君继位问题,狐、赵主张对立,各行其是,狐射姑又告失败,于是把仇恨集中在阳处父身上,采取暗杀手段,结果被问罪。狐射姑不得已达到狄国去政治避难,狐氏的势力被一扫而尽,狐射姑因此对赵盾有夏之日令人可畏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