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3059600000009

第9章 周朝东迁前后的战争(1)

周朝东迁前后,发生了镐京、葛、长勺三次战役。这三个战役,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影响深远。

周与犬戎镐京之战:发生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晋襄公七年,卫武公四十二年,秦襄公七年,郑桓公三十六年。镐京在犬戎入侵战斗间,王室“六师”无力抵抗。危急中,司徒郑伯友奋勇力战殉国。诸侯联合部队虽然收复了镐京,王室不得不东迁洛阳,造成了政治上的巨大损失。周朝统治开始发生动摇。

周郑葛之战:发生于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姬林对郑发动进攻,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胜负不分。周桓王虽然争取到体面的撤军,却因此丧失了威信和控制各诸侯国的能力与尊严。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个诸侯国在长勺的战斗,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镐京战役

第一西周政权经过的阶段

武王十三年,牧野之战,周军大败商军,一举灭殷,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建立西周政权。武王和“三公”悉心规划,采取了一些较清明的军政措施,稳定大局。成王初期,虽发生三监叛变,很快便告平息。成王与康王两朝,部分地缓和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安宁,繁荣殷实,以至出现“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鼎盛局面,成为后人所称颂的“成康之治”。

昭王即位后,为消除南方诸侯的离心倾向,亲率大军远征荆蛮,竟至全军覆殁。当时镐京讳言其事,不发讣告,只略称昭王“卒于江上”,顾虑公布真象会影响周朝在所属诸侯国中的威信。后齐桓公称霸向楚进军,就把“昭王南征不返”列为楚的重要罪行。这是春秋列国对这次南征重大事件所持意见的集中反映。

穆王继昭王王位,热衷于“周行天下”,“车辙马迹无所不到”。他对现今西北甘、新、陕远征五次,共跋涉数万里。最后一次也行程三万五千多里。加上游巡豫、冀、晋、苏、浙、赣、皖、鄂等省,所走的路程就更多。西会王母于昆仑山的瑶池,东会各地诸侯于会稽,中原狩猎,捉猛虎畜养于汜水(在今河南),定其名为虎牢。远征时阵容庞大,乘八骏马,由“七萃之士”护卫,还有祭公谋父率领的六师随行。穆王远征给当时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至有“北征西王,爱居其野,虎豹为群,鸦鹊与处,嘉命不迁,惟我帝天子”的诗句,表达了国人的愤懑情绪。

周厉王酷爱财货,独操专利,重用荣夷公横征暴敛,引起贵族阶层、百工庶民和各诸侯国的不满与反对,厉王采取残酷镇压政策,由卫国神巫担任监视,卫巫恃势任意抓人杀人,国人走路相遇都不敢轻易交谈。周朝统治阶层中的一些稍有远见的公、侯、伯勋爵也不敢提出大胆的批评建议。后来采用“诗谏”的办法,但未为厉王重视。国人受不了这种无止境的剥削压迫,爆发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反抗。厉王被迫亡命于黄河东岸霍山脚下一个名叫“彘”的小城避难,太子静躲在召公家内,得免于难,国人推举共伯和为王,建立新政权。

共伯和为首建立的新政权,为时不久,被召公率领的势力所推翻。召公执政十二年,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厉王死后,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内修政治,外攘夷狄,有振兴周朝的雄心。他“喻德教,举遗士”,做到“海内翕然向风,诸侯复向宗周”。接着“不籍千亩”,把王室公田分给奴隶,使“因民之则”的民,变成向奴隶主交租的农民。王室奴隶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其他奴隶主也不得不解放其私有奴隶,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国力逐渐充实的基础上,开始对威胁中原的夷、戎势力采取军事行动。北方猃狁威胁最大:“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小雅·六月》)。遂由尹吉甫率师北伐猃狁,南仲出征西北伐戎狄,军容雄壮,“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小雅·出车》),方叔南征荆蛮,同时派人经营江汉,“江汉浮浮,武大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江汉荡荡,武大,经营四方,告成于王”(《诗·大雅·江汉》)。宣王也亲率军征讨淮北徐夷,战事均告胜利。经过宣王的经营,西周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西北战争累受挫折。尹吉甫北伐猃狁,没有达到预定战略目的,担任进军西戎的秦仲战死于疆场。宣王召见秦仲五个儿子,给予人力物力支援,才击破西戎,解除对京畿威胁,公元前789年,宣王“御驾亲征”。千亩之战,败于姜戎,几被歼灭。后整军“料民”预备再战,但未实现,终未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宣王中兴仅在东南方取得军事上胜利,西北尤其北方不但受挫,而且财力、物力的消耗也相当大。幽王继位,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情况,加上他自己的“暴戾”和“暗昧”,任用一批阿谀奉承、掩盖社会真象的臣僚,政治日趋腐朽,关中腹地泾、渭、洛三川干竭,岐山崩裂。虽然史官伯阳父提出“山崩川竭,亡国之徵”的警告,卫武公姬和等也作出“诗谏”,但丝毫无法改变幽王的昏庸态度。为博取宠妃褒姒的一笑,在烽燧台无故举烽戏弄诸侯,使各路诸侯从此对周天子信心动摇。周天子由此失去调动军队的威信,造成无法弥补的灾难性损失。周朝政权的没落,这也是一大关键。如果没有这场“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当戎狄入侵时,可能不至使镐京孤立无援而沦陷。

第二戎狄环伺入侵路线

周的北方和西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游牧部族。他们长于乘骑,流动性大。在殷商时代,他们就不断向东南发展,其中以鬼方和猃狁部最为强大。文王时,曾于击破西戎后建国。武王灭商,定都镐京,接近戎狄。

犬戎:根据地在今青海的一些地区,大部渗进陕西凤翔府所属各县境内,势力最大。

大戎:分布于今陕西延安地区。

小戎:根据地原在今甘肃敦煌,大部移居今陕西洛川县境内。

骊戎:分布于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康王二十五年,周为清除鬼方部族的侵扰,曾与鬼方发生一次大规模战争。鬼方大败,被俘去酋长四人,兵马一万三千多人,穆王时犬戎日益强大。懿王为着避免犬戎威胁,曾一度迁居槐里,宣王指定秦仲专讨西戎。周朝历代统治者,都密切注视戎狄对京畿的威胁,防御戎狄侵扰,成为周朝国防上的大事。

犬戎盘据凤翔以北山地,占有乘骑快速突击的优势。岐山之起伏山峦,陇之丘陵地带,渭河之水深流速,都限制不了戎骑驰突。镐京西北,周朝没有建立强有力的防御屏障,这就形成了犬戎以陇地区为基地,通过易于徒涉的渭河,作为侵入镐京的进军路线,向镐京进行突然袭击。

第三申侯与犬戎勾结侵镐

幽王继位后,政治上倒行逆施,引起王室内部两种势力的斗争。

郑伯友等人用诗的形式进谏,并未使幽王改变作法,政治上愈加混乱。郑伯友感到这样下去,有亡国丧身的危险,说“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史记·郑世家》)。他接受太史伯的建议,请求把封地改封于“独洛之东,河济之南”,积蓄力量,以备大局有变,能够继续为周政权作支柱。

申侯善于奉迎、专嗜私利、又与握有重权的虢石父等相勾结,狼狈为奸。申侯原为宣王中兴时代的重臣,当幽王在虢石父等包围下做了许多坏事,弄得上下交怨、危机四伏时,申侯未曾进一言。可是当太子宜臼被废黜,自己由侯爵降为伯爵,私人利害受到损失时,他竟丧心病狂,勾引犬戎入侵,犯下滔天罪行。

犬戎盘踞陇地区,经常得到树墩域方面西戎人畜等的补充,势力比其他戎狄部落强大。它虽然也不断向外扩张掠夺,但其目的仅在于抢劫财物。同时,它慑于周朝的强大,对周朝统治中心镐京,本不敢贸然进攻。但在申侯勾引下,犬戎立即发动对镐京的进攻。申侯还出动申国部队,协同犬戎作战。

第四镐京沦陷经过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侯招引犬戎大举入侵,镐京西北方向,竟无阻止敌军前进的任何设施,王室直接统率的主力“六军”,也未力战,致使戎兵长驱直达京郊地区,镐京被围。幽王把解围的希望寄托于诸侯的勤王部队,但因曾举烽火戏诸侯,而引起诸侯愤慨。因此,在镐京被围急需救兵勤王之时,诸侯认为又是王后的娱乐消遣,没有一路勤王之师来解救镐京。

镐京被围日久,勤王援军到达无期,幽王派负责军政全责的虢石父,指挥六军中百余辆战车出城,作试探性的攻击,希望获得胜利,振奋军民士气。虢石父率兵出城,与犬戎一经接战,戎将满也速等指挥戎兵,杀声震天,发动潮涌似的猛攻,很快就冲散周军的阵势,虢石父本非能战之将,被乱兵杀死。犬戎和申兵见周军溃散,又无人指挥,乘胜紧追猛打,蜂拥而进,翻越城墙,冲进城内。戎兵进城后,大肆野蛮屠杀无辜人民,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并放火烧毁宫殿和民宅。武王时期开始兴建的周朝政权中心镐京,历二百五十余年后,被犬戎野蛮破坏,化为一片焦土。后人凭吊这个被毁于战火的一代名城,不禁感慨地说:“瞻彼黍于故宫,而离离可叹,鞠茂草于周道,而堪嗟”。

犬戎冲进城内,幽王惊慌失措,司徒郑伯友于危急中,指挥所属将士奋勇力战,多次击退戎兵对宫廷的攻击,终因戎兵愈聚愈众,郑伯友感到再无力退敌挽回危局,乃于宫前点起火炬,吸引戎兵,另于宫后冲开一条出路,乘夜保护幽王、王后由北门突围而出。原拟到骊山行宫稍事休整,东奔郑国以图再举。到达骊山后令举骊山烽火,烽火台虽烟冲云霄,仍然没有一路诸侯之师前来援救,遂整队继续东进。终以老弱妇孺等非战斗人员过多,行动迟缓,被犬戎兵追及,层层包围。郑伯友率部左冲右突,刺死古里赤等戎将戎兵多人。郑伯友的英勇善战,连犬戎主也敬佩畏惧,不敢轻易接战,下令戎兵发箭射击。最后郑伯友在乱箭猛射之下中箭阵亡,幽王等被犬戎捕杀于戏水之上,王后褒姒被俘。

第五诸侯勤王会师

犬戎入侵,京都危急,再举烽火,诸侯仍认为幽王在行乐消遣,谁也不出师勤王。及至镐京陷落、司徒郑伯友战死、幽王被杀,诸侯们才知道烽火不再是游戏,乃起而积极地组织勤王之师。而郑伯友封地的郑国,举国上下义愤填膺,行动最快,大军很快开到镐京地区。

郑军在世子掘突指挥下,推进到镐京近郊。掘突激于君父战死的仇恨,不待其他诸侯到达,即向盘踞于镐京的犬戎进攻。由于兵力悬殊,战斗失利,不得不撤退。正在这时,卫军到达镐京以东地区,晋秦两军也分别到达。此时,镐京地区各诸侯国军队和统率军队的诸侯如下:

卫军:卫武公姬和。

晋军:晋文侯姬仇。

秦军:秦襄公嬴父。

郑军:郑世子掘突。

诸侯勤王部队虽云集镐京周围,但由于周王室瘫痪,没有统一指挥各路诸侯的统帅,不但无法协同一致地对犬戎作战,且有被犬戎各个击破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后经掘突的建议并得到晋、秦同意,一致推举资深望重的卫武公充当统帅,指挥收复镐京的战争。

第六收复镐京的作战

诸侯联军统帅卫武公姬和以及秦、晋、郑等国侯伯,鉴于犬戎历次侵扰的目的都在掠夺子女金帛,他们攻陷镐京抢到大量金银财宝,必得意忘形。决定利用夜间,分兵进攻镐京东、南、北三门,独留西门不攻,开放一条道路,另派兵埋伏于犬戎西窜必经道路的两侧,以期彻底歼灭犬戎于逃窜的路上。联军的兵力部署是:由卫、晋、秦军担任对镐京东南北三门攻击;郑军担任伏击西窜犬戎的任务。

诸侯军利用日暮,分别进入攻击发起位置,乘黑夜攻进城内与犬戎兵交战。卫、晋两军奋勇作战,但比较秦军则有逊色。秦襄公指挥的秦军,习惯于对戎战斗,因而给犬戎兵杀伤最大。最后犬戎兵在城内被诸侯军击败,乃由西门出城逃窜。但因掘突指挥的郑军兵力有限,加上兵车行动笨拙,缺乏机动灵活性,以致没能堵住西窜的犬戎。犬戎主和他的几个将领漏网,逃回陇,略事休整后,继续窜扰丰镐,危害王畿。镐京遭受两次战火,已残破不堪,失去了中兴时期都城盛景。这一仗虽取得了收复镐京的胜利,但由于没有歼灭犬戎的基本兵力,所以并未全部达到战略目的。

第七战后的重大措施

镐京收复,城垣残破,陇犬戎仍经常骚扰。面临这样的现实,周朝统治阶层对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发生了争议。以新任王室司徒卫武公姬和为首的一批大臣和诸侯反对东迁洛阳。姬和指责申侯的借兵犬戎为“开门揖盗”。认为在京都残破之际,应当励志自强,节约爱民,练兵训民,俘彼戎主,湔雪前仇。“若隐忍避仇,弃此适彼,我退一尺,敌进一丈,恐蚕食之忧,不止岐丰”。姬和还强调说:“镐京左崤函、右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阳虽居天下之中,其地平坦,四面受敌。弃镐京迁洛阳,恐王室自是衰弱”。以王室大臣太宰周公喧为首的一批官僚赞成东迁洛阳。周公喧批驳姬和的说法“乃安常之论,非变通之见”。他说“宫阙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西戎乘隙,何以御之”。强调:“犬戎长驱,民心瓦解,误国之罪,谁能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