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306000000016

第16章 树立“结果思维”,拿着成果来复命 (1)

结果至上,要“功劳”不要“苦劳”

汤佳是上海一家公司的会计,平时工作态度非常认真,报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可惜,报表上的数据与实际发生额相差甚远,不仅老板看了一头雾水,而且连她自己对报表上的原始数据的来源也说不清楚。于是,这张报表就成了一张废纸,在公司管理层做决策时一点参考作用都没有。这样没有结果的工作等于白做,等于白白浪费公司的资源。于是汤佳很快就被炒了鱿鱼。

也许你会说,汤佳工作那么认真,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是的,以前很多人总结个人业绩时总喜欢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黄牛”型的员工曾经备受推崇和赞赏。但那都是以前,现在的情况是,老总越来越重视能出业绩、有功劳的员工,而不喜欢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最后却没有作出任何成绩的员工。企业里最重视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是结果。

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老黄牛终日吃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但久而久之,它习惯了低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有一类员工,每天提前到公司,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由于这些人常常陷入传统定式思维之中,自设陷阱、自设障碍,不懂得变通地、创造性地工作,就像老黄牛一样“一根筋”地坚持到底。他们好似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矮灌木,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树林,而是旁边的那片。老黄牛式的员工总是费力不讨好,做工作只追求苦劳,不追求功劳,以为落实责任就是一味地蛮干,最终荒废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很多本可以办成的事情没有办成,白白浪费了公司的资源,以至于老板总是很不满意。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也经常被那些能力不够、对待工作没有尽力的人用来安慰自己,并常常成为他们抱怨的借口。他们认为工作只要做了,不管有没有结果,就应该算成绩。当上司交给的任务没有成功地执行到位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观念,觉得管理者会谅解自己的难处,会考虑自己的努力因素。但是,实际上,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不但消耗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公共的资源。市场只认效率,公司只认功劳。

商业时代以效率为上,凭功劳说话;企业中的员工无论多辛苦、多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没有功劳,那么一切辛苦皆是白费。

著名的三正半山酒店的酒店管理行动纲领里面写着这样几条:

1.我们追求出正果。出正果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反对只说不做,同时我们也反对做而无效。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扣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2.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寡。

3.我们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绩效水平作为评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据。

4.工作价值和市场价值决定着员工的分配基准,绩效水平决定着员工的实际获得。

承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承认苦劳就承认低效率,会导致企业员工不再积极进取,而是得过且过,这样企业就没有任何效益可言。在这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讲究能者上、庸者下,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拿钱去养一些无用的闲人。每个员工只有把工作做到位,才是老板需要的人,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生存。

树立“结果思维”,强化“结果导向”

思维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称职的员工敢于向工作要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意的工作结果,那么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行动的“结果思维”。具备“结果思维”的人一切唯结果至上,任何时候都以追求结果为本;而不具备“结果思维”的人结果意识淡薄,忽视对工作结果的把握。两种不同的做法,成为决定员工卓越与平庸的分水岭。

一名具有强烈复命意识的员工,在结果心态的驱动下,会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方法取得结果,在赢取结果的过程中,他们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回报;相反,一个不负责任、缺乏复命意识的人终日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不思进取,能糊弄就糊弄,没有争取一流的动力,任懈怠的想法肆意蔓延,行动力也日渐消退,从而进入一种消极而被动的状态。

领导让李浩去买书。李浩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已经卖完。”他又去了第二家书店,店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过几天才有。李浩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卖过此书。

中午,李浩只好回到单位,向领导汇报:“跑了几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跑得满头大汗的李浩,欲言又止,摆摆手让他出去了。

李浩为此事付出很多,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组织提供结果。组织是靠结果生存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满足于苦劳,满足于“我尽力了,结果做不到我也没办法”,那么组织靠什么生存呢?

其实,去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才是结果。李浩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买到书,这意味着李浩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其实,只要李浩执著地要结果,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比如:

第一:打电话询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省去四处跑书店的时间。

第二:上网查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向出版社邮购部邮购。

第三:到图书馆查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问领导是否愿意花钱复印。李浩这么做了吗?没有!为什么他不这么做?是因为他脑子中有一个固定的思想:你安排我做这件事,我就去做这件事,我只对事情的过程负责,我不对结果负责。但领导真正想要的是做事的过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领导要的是结果!

结果第一,责任落实的本质就在于抓住结果,实现预期结果。没有结果,一切过程都毫无意义。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苦劳都没有价值,因为过程追求的目的是获得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结果思维”,强化“结果导向”。

有位香港的出租车司机,他不仅拥有自己的房子,同时两个小孩皆在大学里读书。有一天,一位乘客一上他的车,从他脸色上发觉到他心情不佳,于是开口了解其状况,才知道最近他老婆玩牌输了300万。这位乘客听了吓了一大跳,以一般开出租车的人的收入而言,实在很难想象能有此余钱,可以让老婆花费近300万。 这位司机的工作习惯,相信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乘客心里想着,于是他好奇地追问:“您是如何赚得这么多钱的?” 司机笑笑说:“其实很简单,从30年前开始开出租车,我就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我每天早上八点出门,我一定工作到收入超过3000元才回家休息,您知道吗?我每天还来得及看八点的电视节目。

“因为我知道我必须达到什么结果,所以不会将时间用在与其他朋友闲聊或午休方面,一心只想赚到3000元这个结果。精神专注在工作上,效率自然高于一般同行,不仅收入尚可,生活正常,30年来,也未曾想过换职业。”

出租车司机每日设定营业额3 000元以上作为自己必须达到的结果,驱使他提升工作效率。反问我们自己,想清楚自己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了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像故事中的那位出租车司机一样树立“结果思维”,强化“结果导向”,才能取得较好的业绩。因为结果是一种标杠,是一种方向,是一种价值的印证,是不断走向卓越的新起点。

要成为称职的员工,此时此刻就要行动起来,用奋斗诠释能力的不凡,用结果演绎过程的精彩!

0.01永远大于零:一个不太好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0.01永远大于零,有结果永远比没有结果强。

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身边有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小弟子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弟子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下来了。

后来,这位小弟子成了学者的衣钵传人。

这个故事揭示了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道理:结果是执行的终极目标,一个不太好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比赛中,最后跑完马拉松的一位选手,是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约翰·亚卡威。他在赛跑中不慎跌倒了,拖着摔伤且流血的腿,一拐一拐地跑着。

直到当晚7∶30,约翰才一个人跑到终点。这时,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就已经结束,因此亚卡威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已经几乎空无一人。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亚卡威,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位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像约翰·亚卡威一样,努力地追求结果呢?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

想想吧,我们一天中,会听到多少这样的回答,“我已经按要求的做了”,“我已经照你说的做了”,或者“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但问题是,结果怎么样了?

企业就是企业,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所以,执行就是要结果,没有结果,任何理由都没有价值。

一个不太好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所以,有行动能力的人,永远都是先走再说。

凡是决定了的,就是对的。这是麦当劳员工手册中规定的七条准则之一。麦当劳强调,重要的不是总去讨论正确性,重要的是我们努力去把决定了的事情做好。

当然,速度快不一定强,但速度不快注定不强!以戴尔、微软、沃尔玛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巨人,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新源头:既然我们的客户变化得愈来愈快,那么,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我们自己前进的速度。总在瞄准,什么时候才有结果?

一个完美的结果是长期累进的结果。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真的一定要一个完美的结果,你得到的多半就是一种完美的借口或理由。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结果带给老板

工作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很多员工的对策是把困难推给别人,他们有时会向同事请教,但更多时候是推给上司。他们作出一副苦恼的样子,把困难带进上司的办公室,然后低着头等待上司提出解决办法,等他们离开时,并没有带走问题,而是把问题留在上司那里,等待上司提出应对的方法。

郑新在某公司担任行政总监。有一天,他管辖的行政部花费很多钱印刷的宣传册出现多处错别字,老板非常生气,客户也大量投诉。郑新决定对行政部经理实施处罚,同时处罚自己。

“这不是我的责任,文字稿是营销中心提供的,应该追究营销中心的责任!”面对即将到来的处罚,行政部经理振振有词地说,而且逢人便说,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站出来为他说话。

“我知道文字稿是营销中心提供的,但是,你们在把最后一道关啊,印刷厂在开机印刷之前,是你在清样上签的名啊!”郑新说。

“是我签的名。但是,总裁办还审过这份文稿,总裁也签批过。如果你们坚持处罚,总裁办和总裁也有责任,他们至少应该承担80%的责任!”行政部经理见推脱不了责任了,又想减轻自己的责任。

“总裁办是对内容进行审阅,并没有义务校对错别字!至于总裁,更没有义务来做校对工作,如果他每天签批的材料,他都要负责校对,他还能做总裁吗?他还算一个合格的总裁吗?”郑新反问道。

两个人在说话过程中,都没有注意到旁边早已站着一个人,他就是总裁。总裁已经听见他们的对话了。这时,他再也忍不住了,说道:“不用讨论了,这样的行政部经理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早就该予以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