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左手爱孩子 右手立规矩
30658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自己立规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2)

孩子动手的过程就是做“头脑体操”的过程。因为孩子在做自己的事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必须是要在想到怎么做为前提下才能进行的,是孩子观察、思考等能力整体运用的过程;同时,做事时手的动作又会去刺激着脑的运转,从而促使观察、思考等能力得到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这样。动手做事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让孩子智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4.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劳动

通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例如,参加采摘,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容易会对这样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采摘过程中,孩子虽然会汗流浃背,会感到辛苦,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疲惫就会被兴奋轰走。通过这样的劳动,孩子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艰辛,真正理解“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道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既增强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提高了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还可以让孩子参加集体劳动。作为家长,我们最好培养孩子“集体的事情悄悄做”,让孩子去帮自己的同学或孤寡老人,帮着擦玻璃、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事情。找事做、主动做、悄悄做,让孩子成为一个关心他人、关心校园、热心服务集体活动的好孩子。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劳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大人不能事事代替包办,要想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简单、具体的事,在家如洗袜子、洗手绢,整理自己的写字台、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独立完成作业等;在学校里可以按要求让孩子把桌面、桌里都整理好,书包和外套都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们在教导孩子学习整理方法的同时,每天还要亲自去检查,对一些他们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及时地提醒、纠正、督促。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既要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又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与技巧,要边做示范边指导,孩子做对了,还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还要让孩子知道做一名值日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是一种锻炼,是为集体、为社会、为他人做实事的岗位。

6.鼓励孩子说“让我来”

当孩子表示出“我自己做”“我会”的时候,家长切不可以小视孩子,更不能否定孩子。因为,这也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的开始,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积极性。此时,家长适宜采用一些鼓励和欣喜的话,如“好啊!你来试试看、太好了,我家的孩子太棒了!”家长给予积极的肯定,会在孩子心中起到强化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意识就不会被削弱,当困难来临时,就不会退缩。

父母心语

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可以激发孩子对家庭、社会的义务感和主人翁意识。孩子在做自己的事、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抚养他们的艰辛。希望每位父母都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身为父母,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去做,孩子不会做的事情教他去做,孩子能做的事情告诫他要坚持做,这样孩子才会成为跟得上社会进步的人。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不管作为学校、家庭中的一名成员,还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孩子都应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

可是,现在的孩子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一味地索取,而不贡献,其中就包括不知道要对自己负责,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责任感就像是孩子办公室的钥匙。我们知道如果办公室没有了钥匙,将会拿不出储存于办公室的一切。而孩子呢,如果缺乏责任感,就取不出储存于身上的能力,结果使自己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或者虎头蛇尾。

因此,就像屋子的门必须要有钥匙一样,孩子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镜头一:

老师检查家庭作业,发现有个学生没有带家庭作业本,就问:“你的作业呢?”

“忘记带了!”该学生居然理直气壮地回答。

“你收拾作业的时候怎么不记着呢?”

“我的书包向来是妈妈给整理、收拾的,她忘记把作业本放进去了。”

镜头二:

教室里,有几本作业本掉在地上,不仅没有人捡,还有人在上面踏了几个脚印。老师询问了好几遍,都没有一个人出来承认是自己碰掉的,也没人主动过去捡起来。

以上两个场景的表现,就是孩子们缺乏责任感的典型表现: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做,或者做起事情有始无终;自己犯的错误不敢承认,不敢承担犯错的后果;说过的话,从不兑现。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与体验。当一个人具有了一些能力时,就必须对相应的事情负责,尤其对于自己分内的事情,更应该责无旁贷。可是,孩子做事却往往重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感受,而不太重视事情的可为与不可为。因此,面对孩子责任感的缺失,我们必须加紧弥补。

当务之急,就是对孩子加强责任教育。

有时候,孩子没有责任感,并不是他们不想承担责任,而是他们不明白责任与责任感是什么,承担责任有什么意义。甚至有的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去承担责任。

这样的教育,当然就使得孩子的责任意识不强了。因此,当前最重要的责任感补救方法就是让孩子认识责任,对其加强责任教育。

比如,整理书包、检查作业,是孩子的责任,可是许多家长的责任心却“错位”“越位”了,把属于孩子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了。而孩子呢,没有承担责任的体验,自然就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了。

所以,补救孩子的责任感,最要紧的是家长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孩子的具体责任、怎样承担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尤其是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最为重要。因为如果不承担责任,对于孩子自身没有不良影响的话,他就没有压力与动力,而既然做与不做一个样,那为什么要去做呢?

责任感是孩子成人以后立足于社会、获得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小就积极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 鼓励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

孩子好奇心强,喜欢什么都摸摸、试试,但是这种想法随意性很强,总是兴致来了,就投入地做,而兴致去了,就不再理会,结果做的事情不是虎头蛇尾就是有头无尾。而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让他们把手中的事情尽量完美地做好。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严格检查、全力督促,并对其结果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习惯。

2. 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犯了错误,由犯错误本人承担责任,本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多是孩子犯的错由家长承担责任,而与孩子却无多少关联。比如,孩子在学校损坏了公物,最常见的,就是老师把孩子的父母叫来数落一通,由家长掏钱赔偿了事。而损坏公物的孩子自己却顶多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而没受到任何实质惩罚。

这样做的后果,当然是孩子的责任感日益缺乏,当然不会主动地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孩子犯错以后主动道歉、赔偿损失。

3.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作为家长,不要事事为孩子代劳,而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比如写作业、收拾自己的房间与书包、洗自己换下来的衣服,这都应该是有能力的孩子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事。

可是,对于这些事情,如果家长都自己做了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错误地以为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而不是他自己的。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会对自己的事情有什么责任感。

所以,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教育他们学着自己做。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地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有人称赞、夸奖他。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我们不妨运用赏识教育。

当孩子无意识地做了自己的事情时,做家长的可以趁机夸奖他,告诉他虽然他做的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却说明他已经懂事了,懂得替大人分忧了等等。

当孩子意识到做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得到夸奖时,就会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为荣,从而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多更好,以至于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完成这件事情看成一种责任。

5. 订立“责任合同”

众所周知,合同是只有成年人才可以签订的,而且签订之后,就意味着责任的诞生,就意味着必须完成合同中的义务条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孩子想“成为大人”的心理,与其签订“责任合同”。

在合同里面,写明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怎样做,或者不该做的事情。当孩子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会享受到什么权利,而做得不好,或者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将会受到哪些惩罚或者怎样补救等等。

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签订了合同,就应该遵守承诺,对合同中的事情负责到底。而在执行中,为了加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要严格验收,不能马虎行事。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与承诺负责的。

责任感是孩子将来做人、成才的基础,是看管孩子能力“办公室”的钥匙。因此,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把责任感的培养渗透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与国家负责,从而使孩子确立高度的责任感。

父母心语

责任感就像是孩子办公室的钥匙。我们知道如果办公室没有了钥匙,将会拿不出储存于办公室的一切。而孩子呢,如果缺乏责任感,就取不出储存于身上的能力,结果使自己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或者虎头蛇尾。

独立思考能力是孩子必备的素质

小雁正在写数学作业,看见最后一道数学题自己不会做,急忙喊:“妈妈,快来帮我的忙,这道题我不会做了!”小雁的妈妈听见后,走到女儿面前,拿起题看了一下,然后告诉女儿应该如何答题。小雁按照妈妈所说的写完了作业,高兴地与伙伴玩耍去了。

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小雁遇到不会的问题就找妈妈帮助也成了习惯。后来小雁的妈妈发现昨天才给女儿讲的类似的题目,今天她又问应该如何解答。她认识到直接告诉小雁答案有些不妥,应该让孩子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引导她如何解答,这样孩子才会记住。

一次,小雁又叫妈妈帮她答题,妈妈让小雁先思考一下,她却说:“我不会想,你还是把答案告诉我吧。”

小雁的妈妈后悔自己没有从最初就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遇到学习问题,直接请教他人,或者搁置不理;遇到麻烦的事情,不经深思熟虑就冲动地解决;迷信权威,对于比自己强大的人的建议或者说法,深信不疑,或者喜欢盲从他们的言行。

现在很多父母,习惯于给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包办,孩子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也是像上例中小雁的妈妈那样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样大人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

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后,就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也不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一切只等待着父母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没有创新精神,只会人云亦云,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是当前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必不可缺少的课程。

独立思考是在强烈的求新、创造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经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智能活动,它是发现、突破、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目前的教育目标之一。

其实,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独立思考,他就不会辨别是非、对错,就只能听令于人。这样,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他的两个儿子苏辙和苏轼从小就刻苦学习,也终于学有所成,他们父子三人在历史上并称为“三苏”。苏洵幼年时就聪慧富于才思,善于交往,又能急人所难,又是个信念笃定的君子,这些性格特征都在他的儿子们身上得到再现。

苏洵成就的广为人知是在他年近半百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他把半生所学全部倾注于教育培养两个儿子的努力上。苏轼和苏辙的历史观、人生观、政治观及敏于思考的学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无不受到苏洵的启迪和影响。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固然有赖于自己在文学方面过人的天赋,然而也和其父在他小时候对他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独立思考,才会令一个人看清自己的路,才会有所创造,才会果断抉择;而失去独立思考,会使人沦为盲从的奴隶,注定一无所成。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自己的目标、有所创造的人。

父母心语

独立思考,才会令一个人看清自己的路,才会有所创造,才会果断地抉择;而失去独立思考,则会使人沦为盲从的奴隶,注定一无所成。

先做到独立,再学习思考

事事都包办代替的父母,显然不是好父母,这样只能害了孩子。

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

我们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帮帮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