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祝融之后己姓除了昆吾、顾、温三国,还有个分支叫飂国。飂国在哪里不清楚,有种说法就是河南唐河一带的蓼国。飂国的始封君叫飂叔安,帝舜时代飂国有个小伙子很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并按照需要喂养它们,于是有很多龙都跑到他家了。于是他就把这些龙驯服饲养好进贡给帝舜,帝舜非常高兴就赐这小伙子姓董,董可能是和小伙子居住地盛产的一种植物有关。小伙子就被称为董父,并且被帝舜分封在颍水附近的鬷川。到了夏朝后,鬷国国君不再养龙,逐渐被祁姓的御龙氏所取代。豢龙氏后来可能改成了关龙氏,夏桀时代劝谏夏桀而被杀的贤臣关龙逢可能就是豢龙的后代,关龙逢后代可能又姓关,春秋初年郑国也有劝谏郑武公而被杀的贤臣关其思,关二爷大概就是他的后人了。
养龙的老本行虽然不做了,不过国君还得做,而且鬷国国君还是夏朝的忠臣。夏桀在鸣条之战战败后,本人逃到了鬷国。鬷国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为收留了夏桀结果被商汤又顺势伐灭了,商汤把鬷国的宝器全部带走,而夏桀最后逃到了南巢。鬷国灭亡后,遗民往东迁徙到山东定陶一带,可能分为三支所以又叫三鬷。周朝建立后鬷氏有一支在鲁国为官,鬷氏女子鬷声姬嫁给齐灵公,生下太子光,后来即位为齐庄公,因此鬷氏有族人鬷蔑进入齐国为官,但齐庄公被大夫崔杼弑杀后,鬷蔑作为齐庄公亲信也连带遭殃。在鲁国的鬷氏后来则成为叔孙氏的家臣,鲁昭公攻打季氏的时候,叔孙氏宗主叔孙婼正好出走观风,叔孙氏司马鬷戾自己指挥部队援助季氏,打败了昭公。
鬷国后人留下了鬷姓、关姓,可能也有一部分董姓。不过董姓更多应该是周代辛国国君辛有之后,晋国的董狐、董安出于这一支。
豕韦国
国名:豕韦(韦)
方位:今河南滑县
姓:彭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灭于商武乙
说到豕韦,熟悉隋唐史和民族史的朋友都很容易想起“室韦”。“室韦”是隋唐时期大兴安岭到小兴安岭之间一些部落的统称,和契丹、蒙古等部落血缘较近。确实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室韦”即“豕韦”,是豕韦族北上所建立;也有说韦氏也是豕韦后代,包括西南一些民族如壮族的韦姓。如果是真的,那豕韦虽然在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但却不折不扣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中国版图南北也都是豕韦人。《旧唐书·室韦传》说:“(室韦人)生活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这就是“室韦”的得名由来,“豕韦”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即猪皮;联系到彭族造鼓,或许真有点关系。
我们在讲述彭国的历史时提到,彭姓分化为大彭、豕韦、诸稽三国。在夏朝末年,豕韦被商汤认为是伐夏的心腹大患。《诗经·商颂》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豕韦、顾国、昆吾是夏朝的三大强国,商朝先征服了豕韦等四国,才顺利灭掉夏桀。豕韦和兄弟国大彭、诸稽都投靠了商,其中豕韦和大彭还被封为“方伯”,也就是诸侯之长。河亶甲五年,彭国和豕韦大败入侵班方的姺人,姺人认输,朝见商王。但商王武丁对彭姓三国颇为猜忌,并于武丁四十三年和武丁五十年分别伐灭了大彭和豕韦。
豕韦国的人民从此分散各地。武丁灭豕韦后,又封夏族的御龙氏到豕韦,于是又有了个新的豕韦国(该豕韦国历史详见“杜国”)。豕韦国虽然没了,但名号的影响却非同小可,据傅斯年先生考证,卫国的“卫”和殷商的“殷”两个字,还有衣服的“衣”字可能都来源于“韦”的通假,古人以皮为衣,倒也有些道理。
西虢国
国名:西虢(虢、郭)
方位:今陕西宝鸡,后今河南三门峡到山西平陆
姓:姬
建立:西周初年文王之弟建立
灭亡:前655年亡于晋献公
主要人物:虢仲、虢叔、虢宣公(虢季子白)、虢公长父、虢文公、虢石父(虢公鼓)、虢公翰、虢公忌父、虢公林父、虢公丑、舟之侨、祝应、宗区、史嚚
虢季子白盘的前世今生
我们知道,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有三个姐姐,分别被唐玄宗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其中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的封号国家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有韩国和秦国嘛,然而这个虢国又是什么东西呢?河南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个品牌叫“虢国羊肉汤”,大家也知道三十六计里面有个“假道伐虢”。此虢国正是彼虢国,乃是西周时期在陕西宝鸡、后期迁到河南三门峡一带的一个诸侯国。虢国的名气虽然不大,但在被灭之前却是非常强的一个国家,现在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国家的故事。首先我们说说“虢”这个少见的字,这个字除了作为国名和姓氏外,作形容词是表示威猛的意思,所谓“虢猛之将”形容的就是猛将兄。我们从“虢”这个字来看,也是从“虎”,“虢”据说原义就是老虎抓下的痕迹,虢地人以虎为崇拜对象,非常勇猛。
我们这节讲的是西虢,因为当时还存在一个东虢。西虢初封在现在的陕西宝鸡,东虢初封在现在的河南荥阳。那么西虢和东虢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那就分为好几种说法了。传统说法中西虢和东虢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建立,其中有人认为西虢是虢仲建立、东虢是虢叔建立(西晋学者杜预),也有人认为西虢是虢叔建立、东虢是虢仲建立(东汉学者贾逵)。现代有学者根据地理位置判断,认为西虢应该是在文王时代分封的,而东虢则是武王时代分封的。而《国语·晋语》提到周文王“敬友二虢而惠慈二蔡”,这里提到了两个弟弟。但《尚书·君奭》又说周文王“亦惟有若虢叔”,却没有提到虢仲。很可能虢仲早逝?那么东虢又可能是虢叔建立西虢的分支了。
以上都是推测,尽管近年来出土的虢国青铜器非常多,但对于虢国始封的问题,始终还是个谜。所以我们也只能对这个问题存疑,继续将西虢历史讲下去。西虢是在宗周王畿之内,东虢是在成周王畿之内,这二虢正是护卫周室的主力,其中因为宗周(镐京)为周朝首都,所以西虢公地位要比东虢公重要得多。西虢公初封君主可能就是《尚书》中的虢叔,虢叔在武王伐纣中虽然没有记载其亲临战线,但其作用却是无可置疑的。史载“武王学于郭(虢)叔”、“周公学乎虢叔”,虢叔不仅是周武王的帝师,还是大圣人周公旦的师傅,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了,其被分封在战略位置重要的西虢也是正常的。周成王时代,虢叔(当是第二任西虢君)还负责收取诸侯所纳贡赋。
虢叔之后的虢国国君多担任西周王朝的“师”,也就是军事长官,权力非常大。有生活在周康王、周昭王时代的虢城公,周穆王时代的虢季易父,周共王时代的虢宄公师哉,周懿王时代的虢幽公师望,周孝王时代的虢德叔师即,周夷王时代的虢宣公师丞等。师丞字子白,又叫“虢季子白”。晚清出土了所谓的“四大国宝”青铜器,其中包括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而虢季子白盘的流传最为传奇。原来虢季子白盘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被当时的眉县县令徐燮所得,徐燮卸任后将其带回了常州老家。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又将虢季子白盘占为己有,不过老陈明显不识货,居然把虢季子白盘当马槽用。
不过,虢季子白盘很快就遇见识货的主了。后来的台湾第一任巡抚,当时的直隶提督刘铭传在1864年攻入了常州并住在护王府里,当晚刘铭传读书的时候听到金属叩击声,而这声音又非常不寻常,刘提督于是顺着声音找下去,终于找到了这个马槽。第二天老刘让马夫清洗干净,发现这个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外壁布满纹饰,内部刻了长达111字的铭文。老刘知道这是宝物,于是让手下送回合肥老家。但得到宝物的消息不知道怎么就不胫而走了,这给老刘家庭四代人都带来极大的麻烦。晚清军阀、日本鬼子、国民党的坏人都轮流做伸手党要宝贝,刘家人只好将盘子埋在地下一丈处,举家不知道逃往何处。直到1950年,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才将盘子取出献给我新中国。
那么这篇铭文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周夷王十二年的时候,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和猃狁族大战,杀死了五百个敌人,并且活捉了五十个敌人。为此夷王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来庆祝虢季子白的战功,并且赏赐了彤弓、彤矢、马匹、斧钺给他,虢季子白为了纪念自己的荣誉,专门制造了这个盘。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周宣王十二年,如王国维先生。此事和文献《后汉书·西羌传》中的“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很可能是同一件事,那么虢季子白应该就是虢宣公无疑了。虢宣公之后的西虢国君名长父,谥“厉”,被称为虢厉公或者虢公长父,这是西虢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人物。
虢公长父是周厉王的亲信,《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周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 荣夷终是荣国国君。荣夷终主要负责为周厉王理财,而虢公长父主要负责征伐,青铜器虢仲盨等铭文和《后汉书·东夷传》等文献都记载了虢公长父讨伐淮夷的事件,可谓是有赫赫战功。但是打仗是需要成本的,荣夷终让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收回畿内国君侵占的王田,而周厉王又任用卫国特务捉拿对新政策非议的人。结果就导致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的国人不仅仅是城市平民,还包括百官贵族甚至军队在内,周厉王的改革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于是厉王仓皇出逃。大家把这件事归咎于虢公长父,以致《吕氏春秋》还把“国人暴动”称为“虢公长父之乱”。明明是大家造反,却让虢公背黑锅。
烽火戏诸侯
在这样的情况下,虢公长父要在朝任职已是不可能了,甚至退守西虢也有危险。于是他只好带着军队东迁到弱小的焦国附近寄居。焦国在现在的黄河南岸,河南三门峡一带。虢公长父就在此了结了余生,长父死后继承的是虢文公。继任周厉王的周宣王非常清楚虢公长父是天子的忠臣,于是又将虢文公提拔任用。宣王时期,周室内部以及部族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致周宣王废除了“籍礼”,籍就是借,指的是古代帝王带领民众劳动的一种仪式,深层次代表的则是井田制基础下的劳役地租。宣王通过这种手段将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样的话其实就提高了民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大了对农田的支配权。
而虢文公却劝宣王不要废弃“籍礼”,其实虢文公何尝不知道已经没有推行籍礼的必要了呢?个人觉得更深层次的还是怕因为这个直接举动更加暴露天子的虚弱。虢文公的话被记录在《国语·周语》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一篇描述古帝王籍礼全过程的详细资料。但周宣王没有采纳虢文公的意见,或者说是,山穷水尽的周室已经无法这样自欺欺人了。而这样的弱点自然被敌人发现了。结果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周与姜戎的战争中,天子的军队在千亩被姜戎打败。虢文公虽然立场略显保守,但却显示出其良好的品德与博学的知识。虢文公死后也葬在三门峡一带的墓地里,追随虢公长父去了。如果说虢公长父的东迁更多是无奈,那么虢文公此举应该有一定的主动成分,可以说虢族此时主体已东迁。而虢文公肯定清楚地觉察到,对于周室最大的威胁不是内部的国君,而是北方的戎族。
周宣王的继任者是周幽王,虢文公的继任者是虢石父。这对君臣因为一个主演、一个导演《烽火戏诸侯》这幕喜剧而大大有名,其实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不真实的,钱穆先生就说过烽火用于军事已经是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的事了,这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当时一些传说所作的记录。这个传说的雏形应该来自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说的只是大鼓戏诸侯而没有提烽火,也没有说是虢石父的主意。不过《吕氏春秋》的寓言性质还是很重,很可能整个事情就是假的。虢石父之所以被黑还是因为他太效忠幽王,这和虢公长父太效忠厉王一样。暴君、昏君的标签被贴上了,佞臣、奸臣的标签自然也少不了。虢石父也遵从虢公长父和虢文公的战略,在周幽王七年(前775)甚至一举灭亡焦国,开始主持大规模的西虢东迁。
不过在犬戎入镐后,虢石父没有来得及逃跑,死在了犬戎人的屠刀下。虢公翰(可能是虢石父的儿子)宣布即位,虢公翰发挥了虢国君主的忠诚属性,立王子余臣为天子,是为周携王。周携王和周平王的对抗史称“二王并立”,这段历史《史记》没有提及,所以不少人不太了解。其实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没有立即东迁。因为申国、缯国、犬戎本来就是周平王的盟友,平王又何必避开它们呢?平王就是弑父篡位的,这对于传统的周贵族特别是虢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老贵族在虢公翰的带领下拥立了周携王,和申国拥立的周平王进行对抗。这个时候摆在各大诸侯面前的就是个三项选择了,支持携王,支持平王,还是保持观望呢?从道义上说肯定是支持携王,但从利益上说则应该支持平王了。既然平王之位来路不正,所做的只能是贿赂诸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