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古国志
3066700000045

第45章 华北古国(2)

战国七雄的楚、秦、燕三国春秋时就存在了,而战国的田齐和韩、赵、魏四国却是春秋战国之交建立的,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叫这几个国名呢?其实都是沿袭本地区或氏族的名称。比如田氏代吕齐之后,还保留了齐国的国名。赵国虽然是以晋大夫立国,但在西周时期赵氏却也是赵国,春秋时期被降级了而已。至于韩国和魏国,都是晋国的大夫受封韩地和魏地而得名。而韩地和魏地,在春秋以前却也存在古韩国与古魏国。韩国我们之前提到,这里再讲讲魏国。十五《国风》里面就有《魏风》,说的就是西周后期到春秋前期魏国的故事,那首很有名的《硕鼠》就出自《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地贵族横征暴敛,不可不说是导致古魏国灭亡的重要因素。

魏国,最早大概是赤狄的地盘。赤狄又称鬼方,为隗姓,“魏”字和鬼、隗应同源。大概在武王伐纣之前,魏地为周族占领,并被分封给同姓宗族,建立魏国。魏国在现在山西芮城一带,在晋国的西南角,这个位置也是在宗周和成周的交通线上,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在晋国西边还有个耿国,在现在山西河津一带,在商朝是嬴姓国家,周朝是姬姓国家,晋国灭亡郇国后和耿国相邻。此外在晋国北边还有个霍国,《逸周书》记载:“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擒霍侯、艾侯。”则霍国也是被武王灭亡的,封给了武王六弟叔处。不过据王玉哲先生考证,霍太山就是姬族和姜族的发源地太岳山,上古人物“四岳”就是太岳山神。可见霍本来是周族根据地,但一度为商族占领,秦祖飞廉就是死在霍太山的。

在周初霍叔处为三监之一,后来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杀管叔、流蔡叔,并贬霍叔为平民。但只有管国被灭亡,蔡国和霍国还是保存了下来。前661年,晋献公开始对三国下手。之前晋武公时代晋国只有一军(约兵力12500人),到晋献公的时候就扩张为两军。晋献公自己担任上军统帅,大夫赵夙担任御戎(司机)、毕万担任车右(保镖);太子申生担任下军统帅。两军南征北战,先后灭亡霍、魏、耿三国,霍国国君霍公求逃亡齐国。但这年晋国发生大旱,献公令算卦的占卜,算卦的说是:“霍太山的山神作怪啊!”霍太山是周族的发源地,后来周厉王出奔也是到霍国,可见霍国和周室关系密切。晋献公这种同室操戈的行为引起了霍太山神的反感,于是晋献公只好派赵夙召回霍公求,并让他复国。

但之后至迟到前622年,霍国被晋国彻底灭亡,并被封给大夫先且居。而之前耿国被封给大夫赵夙,魏国被封给大夫毕万。赵氏没有忘祖,仍然沿袭了赵氏之名,而毕氏就从此改为魏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晋国南征北战,军事政治达到顶峰的时候,隐患也开始埋下,之后赵氏、魏氏与韩氏三家坐大,并最终瓜分了晋国。

虞国

国名:虞(吴、北虞、北吴、西虞、西吴)

方位:今山西平陆

姓:姬

建立:周太王长子泰伯建立?

灭亡:前658年灭于晋献公

主要人物:虞仲、虞公、舟之侨

据《山海经》记载,有这么一种动物,虎身人头,并且还是八个头、八只脚、八条尾巴,模样非常凶恶可怕,大家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吗?

我们在讲“西虢国”的时候讲到了虞国,晋国从这个被坑的虞国假道伐灭虢国,然后顺手收拾了虞国。虢国的来头很大我们已经知道了,是周文王的弟弟建立的;但是这个虞国却比虢国来头更大,是周文王伯父泰伯之后的封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也作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说的是周文王的两个伯父泰伯、仲雍,因为让位给文王的父亲季历,从而逃奔到江南的荆蛮,之后周武王寻找到仲雍的曾孙周章,让周章的弟弟虞仲在今山西平陆一带的旧夏墟建立虞国。不过这种说法,一直是被质疑的。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非常落后,太伯、仲雍仅仅为了避位,没有必要从秦晋跑到苏皖一带,这种离家出走的行为并不符合政治人物的做法,两兄弟也很难在远在万里的蛮夷之地立足。所以钱穆先生提出一个猜想,说其实虞国才是太伯、仲雍的南奔之地。之后童书业、杨宽、王玉哲、晁福林先生都支持这种观点,这样一来吴国反而成为虞国的分支了。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记叙的也是周康王封虞侯夨于宜地的史实,但关于这个宜侯夨簋的谜团也很多,并没有充足理由证明吴国是由虞国迁徙而来的。这种猜想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是符合周朝的扩张形势,姑备一说吧。那么虞这个国名又是什么含义呢?

回到本节开头,可能许多朋友对这种动物都没印象,那么我就为大家揭晓谜底吧。这种动物叫天吴,又叫天虞,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但它还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驺虞。别看这神兽挺吓人的,其实它是个温驯的素食动物。所以晋朝的时候用“白虎幡”表示进行军事行动,同时用“驺虞幡”表示停止军事行动。“八王之乱”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想造反,晋惠帝派人拿着“驺虞幡”在楚王营前一招,楚王的小喽啰们便纷纷作鸟兽散了,楚王自己也只好哭丧着脸束手就擒。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驺虞。《山海经》对驺虞的描述,以后来人的眼光看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有人认为驺虞其实就是被神化了的白虎,因为它脾气好、不吃肉;又有人认为它的原型其实就是大熊猫。当然,这位神兽具体是什么,我们不用深究也无法深究了,因为《山海经》这本书记载的奇闻异事太多。但大家可以猜测出的是,这个半人半兽的家伙“天吴”应该就是吴部落的图腾或者祖神。我们可以先拆开“吴”这个字来看看,现在的写法上面是“口”字而下面是“天”,其实在先秦时代的写法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写法是上“口”下“夨”,有点像“吳”。“夨”其实就是一个歪着头的人,而“口”则是他的嘴。这样合起来就是个“吴”字了。这个人后来还赶时髦,披了张虎皮,于是便成了“虞”。

这样我们的脑子里就大概能浮现这么一个人的样子了,这是一个披着高档虎皮大衣的原始古人在高声呐喊着。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翻译过来就是:折断竹子,做成弓箭,扬起土弹,追逐猎物。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呐喊奔跑着飞弹捕猎的勇士。后来这个“吴”字也因此引申为善于狩猎的部族。最早有记载的吴部落首领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民工祖师爷吴刚。我们在“有穷国”一节提到过他的故事,这里就不重复了。后来到帝喾的时代,也有吴部落首领吴回,还兼职做了高辛氏的火炬手(火正);后来也有虞部落的首领虞舜取代了陶唐氏(帝尧)的联盟首长身份,成为五帝之一。

虞国得名最有可能与有虞氏有关,之前这里大概是有虞氏的国土。周太王在受到犬戎的攻击后,举族往西迁徙到陕西岐山,但是派长子泰伯(可能还有次子仲雍)南下建立虞国。后来到周文王时代,虞国和附近的芮国因为领土争端,文王出面进行了调解,虞国和芮国都表示心服口服,愿意放下纠纷联合伐商。之后周朝建立,虞仲家族在西周政府也担着重要角色,周穆王时期的班簋、静簋上的铭文提到了执掌军务的吴伯,当是虞国国君。虞国在进入春秋时代后国势逐渐衰弱,因为虞国处于中条山腹地,是连接黄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故为晋国垂涎。因而晋国借“假道伐虢”的名义在灭亡虞国南边的虢国后,回头将虞国也一并灭亡了(详见“西虢国”)。虞国古城遗址在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出土的虞国青铜器有虞侯政壶、虞司寇壶等。虞国之后为虞氏,项羽的女人虞姬可能就是虞国的后人。

冀国

国名:冀

方位:今山西河津

姓:?

建立:?

灭亡:约前658年之前灭于晋献公

大家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设置十三州的“冀州”。但是仔细考究起来,汉朝的冀州与上古的冀州范围并不同,上古的冀州主要还是在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尚书·夏书》记载:“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晋南一带为文献中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冀方是尧之后代建立的国家。但是后来的冀国却不知道从何而来,冀国方位在现在的山西河津一带,位于虞国以西。春秋时代,冀国和虞国产生摩擦,从颠軨地区攻击虞国的鄍邑,当时晋国出兵打败冀国,援救了虞国。之后晋国联合虞国灭亡了冀国,为虞国报了一箭之仇。当然,晋国不是搞公益事业,有吐就要吞。前658年,晋献公通过这层交情,提出从虞国借道灭亡虢国,虞公没有拒绝。于是晋献公灭亡虢国,在回国途中又灭亡了虞国(详见“西虢国”)。

倗国、霸国

国名:倗

方位:今山西绛县

姓:?

建立:?

灭亡:春秋时期灭于晋国

国名:霸

方位:今山西翼城

姓:?

建立:?

灭亡:春秋时期灭于晋国

倗国、霸国,这是两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小国。晋国初封的时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和戎狄杂居,倗国和霸国可能就是这样的两个小国,既附属于晋国存在,又有自己一定的独立性。倗国墓地于2004年在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公里处发掘,其中墓葬300余座,出土陶器、玉器、青铜器等2000余件,其中有西周中期的倗伯夫妇墓。与倗国文化类型相似的是2009年开始在山西翼城大河口发掘的霸国墓地。其实在《殷周金文集成》中就提到有“霸姞作宝尊彝”鼎簋,可惜原物不存,但证明了有一个霸国存在。这次墓葬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揭开了霸国的面纱。霸国墓地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其中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锡器、漆器、金器等,其中有两个站在漆木龟上的一米多高的漆木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同类物品。

邢国、軧国

国名:邢(井)

方位:今河北邢台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五子建立

灭亡:前655年前灭于卫文公

主要人物:邢侯、国子

国名:軧

方位:今河北元氏

姓:?

建立:?

灭亡:?

我们这里所讲述的大部分古国,都是有记载的,但也有极少数国家只有考古记载。比如之前说到在陕西宝鸡一带的“井国”,这里要说的“軧国”也只见于金文。197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西张村的韩信点将台对面的霸王岗上出土了34件神秘青铜器和一些其他文物,据专家们的鉴定,这些青铜器属于一个不见于史书记载的“軧国”。“点将台”和“霸王岗”据说是因为楚汉之争时韩信和项羽隔着此处的泜水对峙而得名,軧国之名应该也来自于軧(泜)水。那么,这些青铜器给我们讲述的是什么呢?那我们还要从青铜器里提到的另一个古国邢国开始说。

邢国在軧国南部,今河北邢台一带,邢台得名即因为古邢国。邢国一带在商朝叫井方,是商朝的属国,武丁还娶了井方公主“妇妌”为妻。商末的时候井方背叛商王被打了一顿,老实了,国君还担任了纣王的三公,但因为忠诚进谏被纣王所杀,后来井方也直接被周王给打没了。西周建立后,周公旦把第五个儿子封在井地,建立邢国;邢国有两支,一支是我们之前说的陕西井国,另一支就是现在要讲的邢国。出土青铜器麦尊的铭文和麦彝的铭文记载了邢国被分封的经过,邢国被封到河北的意义自不待言,是为了保卫周朝的北方屏障,并成为邻居軧国的大哥。

邢侯受封不久,戎人就开始进攻軧国。軧国比较弱小,向邢侯告急。邢侯委派臣谏率领军队驻扎在軧国,这个臣谏的弟弟倏干脆就在軧国任职,臣谏的侄子则被派回邢国去深造。此后軧国不见于记载,可能是在西周中后期为戎人灭亡。进入春秋时代后,邢国的北边直接面对北戎,形势更加危险,只能往南寻求大国卫国的帮助。前769年,邢侯一度大败北戎。前718年,邢国军队还被周桓王派出去平定晋国的曲沃之乱。但是随着卫国的衰弱,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更没能力罩着邢国了。前661年,北狄进攻邢国,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发兵前救。但是邢国已经被北狄攻破,齐桓公只好把邢国遗民接到夷仪(今山东聊城)重建。

邢国完了,接下来就是卫国了。前660年,北狄又进攻卫国,杀死卫懿公,攻克卫国都城,结果齐桓公又把卫国安置在楚丘。这对难兄难弟又被安排在了一起。但是北狄依然没有放弃对邢和卫的疯狂进攻,前659年,北狄再次进攻邢国,邢军溃散逃入前来援助的诸侯部队里,齐桓公和宋国、曹国好不容易击败北狄,又救了邢国一命。从此邢国虽然依附齐国,但始终对北狄心有余悸,并最终加入了北狄集团。前642年,邢国居然和北狄一起进攻当年的好基友卫国的菟圃。卫文公吓得不行,愿意把位子让给贤者,但是大家都不要,最后卫文公还是击败了邢国和北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