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冷口味心理学
3068300000026

第26章 为人处世用得到的10大积极社会心理学潜规则(2)

关于场化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解释:

一是集体意向说。它认为群体心理场能产生一致性的集体意向,这种集体意向是一种从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群体中的人,似乎都有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他们接受社会传染,并模仿他人行动,也易于受到催眠的暗示。

二是精神感应说。它认为同一群体的人,集中注意于同一个对象,很可能产生同样的情绪,以致共同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在群体中的行为比较安全,不怕受到惩处,当然,人们也往往认为群体的要求总是对的。

三是模仿说。这种理论认为,群体中的情感或行为是从一个参与者传到另一个参与者,其实质是模仿。社会学家布鲁迈是这一理论解释的提出者,他对社会传染进行研究后指出:“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无动于衷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者有些兴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的精神,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介入进去的倾向。”

四是循环反应说。它认为主要是循环反应过程导致了场化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和行为在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传染,导致大家趋同一致化。比如,在一次演出中,只要有一个人喝倒彩扔东西,便会导致更多的观众喝倒彩扔东西,行为从个人波及群体。

五是责任扩散说。它认为置身于群体之中,个人分摊到的行为责任很小,因此一些平时胆小、怕事、保守的人便会做一些一个人不敢做的事。

六是从众说。它认为群体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压力,如果个体不按群体规范行事,便可能被群体其他人员冷落、责难、孤立,为了避免这些恶性境遇,个体便会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举动。

从众行为:社会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进入一个陌生的场所后,如果对该场所的规则不甚了解的话,就会暗暗地模仿其他人的举动,以免自己做出超乎规则的举动,遭到他人的嘲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从众行为。所谓的从众行为,就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情境,或者自己不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的场合,为了避免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合时宜,招致他人的取笑,很多人一般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和做法,以致所有的人都采取了同样的行为。

谢里夫·穆扎法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与自主运动效应有关的实验,在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判断一个光点的运动量,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点,虽然它实际上是静止的,但看上去是运动的——这便是称之为自主运动效应的知觉错觉。在最初的时候,谢里夫让参与者单独作出判断,个人判断的差异很大。然而,当参与者被召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判断时,他们的判断就趋向一致。他们一致认为看到光点朝着同样的方向移动,并且移动量也相同。随后,谢里夫让参与者结束集体观看之后,独自回到同样的暗室,让他们重新判断光点是否移动,实验发现他们仍然遵从刚刚形成的群体规范。

人们之所以会从众,有时候便是受到了信息性影响。所谓的信息性影响,便是希望准确无误地了解特定情境下的正确的反应方式。就像那个古老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所阐述的那样,虽然很多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穿着的衣服,但是他们不确定其他人是否看到了皇帝的新装,如果自己说没有看到衣服,便会被视为愚蠢的人,于是每一个人都追随其他人的观点,一致赞不绝口地说皇帝的新装多么美妙绝伦。

所以,一个人越见多识广,对于自己的观点越自信,便越不容易被群体的力量所征服,从而成为一个有见解的人。

同时,在实验中还体现出这样一种现象:群体解散后,那些参与者独自回到暗室后,仍然遵从既已形成的群体规范,这正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因为随后的研究发现,关于自主运动所形成的群体规范在一年后的测试中依然存在,即使最初创立规范的小组成员都离开后,最初所形成的关于自主运动的观点仍然经过几代的小组成员传递下来。通过这个实验,你便会明白那些传统规范为什么至今仍然操纵着现代人的生活了。

木桶定律:找出人生“短板”,纠正人性弱点

“人无完人”,不管多优秀的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短板,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好,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之所以看不到劣势,可能是他的长板太长以至被人忽略了。因此,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找出我们人生的“短板”,短板是限制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如果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正确对待自己的短板,克服自己的劣势,纠正我们人性的弱点,认清自己,找准位置,不断把我们的短板转化为长板,成功的必定是我们,成功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工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这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也可称为短板效应。说明个体的“短板”是影响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木桶定律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象征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也象征着某一个员工,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

一个组织,不是单靠在某一方面的超群和突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而是要看整体的状况和实力;一个团体,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完善薄弱环节。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法则。

在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作为一个领导者,领导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往前走时,必须要意识到利用这个原理启发自己的员工,希望他们不要做团队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因为决定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的、表现最好的,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最差的落后者,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实力。因此,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所有的木桶都维持最高度,并把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团结合作、同心协力发挥团队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木桶理论不只在企业中适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其实这个道理更加有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在社会上生存依靠的是各种各样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是我们人生的“木板”,正因为这些木板的长短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短板”。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认真总结,沉淀积累,寻找自己的短板并努力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亮点强项,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取长补短,把劣势转变成优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某种缺点或弱点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

库里肖夫效应:电影是怎么拍成的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注: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的并列作用,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个特写没有任何表情。然后,库里肖夫把这个镜头与其他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在第一种组合中,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第二个组合是莫兹尤辛面部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库里肖夫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观众看,结果看了三个组合的观众都对演员的表演大为赞赏,观看第一个组合的观众从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看出了莫兹尤辛的沉思的心情;观看第二个组合的观众则看到演员沉重悲伤的表情,并且也感到非常感动;而观看第三个组合的观众却看到了演员轻松愉快的微笑,一起跟着高兴起来。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这便是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个关于认知的心理效应,说明人的认知并不完全依赖于单个场景或者单个元素,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场景或者元素的连接顺序。比如,有这样三个片段,一个是一张微笑的脸,一个是一张惊恐的脸,另一个是对着一个人瞄准的手枪。如果我们按照先微笑的脸、继而瞄准的手枪、最后惊恐的脸的顺序将这三个片段连接起来,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懦夫;然而,如果我们把顺序变换一下,按照如下的顺序连接片段:惊恐的脸、瞄准的手枪、微笑的脸,人们则会认为这个人很英勇。

正是由于人的认知存在库里肖夫效应,才使得电影导演在创作时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我们平时所看的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制作者并不是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拍摄镜头的,而是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并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

错误归属偏差:投资者为什么在天气晴朗

的时候买入股票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当天气晴朗的时候,投资者更易于买进股票,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投资心理学发现,这种无厘头的现象的确是事实。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能作出理性的决策,从而使他们的财富最大化。然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很难克服情绪的困扰,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行为的正确性,甚至可以这么说,情感在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心理学家一直在记录阳光与人类决策行为的相关性。他们发现,阳光不足总是与抑郁和自杀事件联系在一起。当阳光普照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开朗起来,进而变得非常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会让人们对投资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从而采取冒进的投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