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冷口味心理学
3068300000032

第32章 人人都要了解掌握的10大心理防御机制(2)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或情感分割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感觉到,以免造成精神上的不愉快。人们采用隔离的行为进行心理防御时,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比如人死掉后,人们不直接说“死掉”,而是委婉地说“仙逝”、“长眠”、“归天”,这种说法有助于个体减轻悲伤的程度,以致降低对死亡这一事实的不祥的感觉;有人把去厕所说成“上一号”,有助于消除关于去厕所的不雅想象;男人在表白的时候,弃“我爱你”而用“I love you”,是为了不使自己的示爱表现得那么肉麻,即使遭到拒绝,自己也不会感到十分难堪。

“理想化”机制:男人为什么将相貌一般

的女友视为美女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最美好的事物,享受到最理想状况下的境遇,但是现实并非总是匹配人们的理想。更常见的现象是,人们获得的事物与理想的标准相差甚远,这时,“理想化”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便出现了,即个体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作了过高的评价,采用高估的态度去评价客体,结果导致个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个体的描述与评价完全脱离了现实。比如,一个男人在与朋友交谈时,一直鼓吹要追求到身材火辣的女子,当男人恋爱后,他便常在朋友面前对自己的恋人赞不绝口,称赞自己的女友有着模特一般的身材,于是,男人的朋友鼓动他把自己的女友带出来,让大家一睹芳容。一天,男人果然把女友带到了朋友面前,朋友们大失所望,因为这个据说有着火辣身材的女子不过是中人之姿,身材相貌根本就不能与模特相提并论。在这个过程中,男人就完全把自己的女友“理想化”了,使用了夸大自欺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机制:为什么有的人会“以小人之心度

君子之腹”

“投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将自己内心试图压抑的特点转移到别人身上的倾向。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便利用了投射理论,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利用墨渍图版来测知人们的内心世界。

投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人们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具体到心理防御机制领域,投射的含义更为特殊一些,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某种罪恶念头、某种恶习,反向指斥别人也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性,并且批评他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这种行为能够让我们把别人视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从而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比如,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下属有非分之想,当他某一天对下属做出不轨的行为后,反而认为是下属在故意色诱自己,自己因为经受不住下属的勾引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便躲得远远的,对于自己的这种行为,这个人安慰自己说,如果现在有难的那一个是自己,朋友肯定跑得比自己还远,所以自己目前的行为非常正当,没有必要为此而自责。上述例子都是投射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有助于个体远离自责和焦虑的行为,但它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它的正面影响,这种行为会影响个体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从而不易于个体客观地看待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患有妄想迫害症的病人,大多数是投射机制的受害者,他们内心憎恨他人,却疑神疑鬼地认为他人要谋害自己。

“幻想”机制:为什么有的人从集中营里活着出来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暂时先让自己离开现实,通过幻想一个世界来得到内心的平静,以致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为自己提供的满足的现象,便是用“幻想”表现出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借助幻想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一个职员被上级羞辱后,一时感到愤愤难平,便天马行空地想象自己有朝一日成了上级的领导,也让其百般受辱,甚至将其开除出公司;一个男人的女朋友为了嫁给一个有钱人而抛弃了他,他的自尊和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男人便幻想自己会娶一个比前女友漂亮1000倍、富有1000倍的女人为妻,从而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在集中营里待了4年之久,他发现从集中营里活着出来的人,与他们个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是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他们沉醉于幻想中的美好愿景,借以让自己忍受住目前的苦难,最终等到重见光明的一天。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幻想可对个体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助于他们缓解内心的压力、纾解所承受的痛苦,运用信念的力量让自己度过那些苦痛的日子。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幻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过度徜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却很少针对现实采取具体活动,便会导致思维出现退化,难以从容地应对现实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人固然可以借助幻想获得信念的力量,但是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整日沉湎于幻想之中,将幻想世界混同于现实世界,以致出现了歇斯底里与夸大妄想般的症状。

“补偿”机制:为什么相貌平庸的女子更容易

获得事业成功

当个体受限于本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既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便以其他的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降低其内心的焦虑感,重拾自己的自尊心,这种行为被称为“补偿”。“补偿”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消极性补偿,其二为积极性补偿,其三为过度补偿。

1.消极性补偿

所谓的消极性补偿,是指个体所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非但没有为个体本身带来任何帮助,反而招致更大的伤害。比如,一个事业发展不顺的男人,索性放弃追求,每天都沉溺在酒精中不可自拔;一个单身的人感到生活空虚,便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心里的压力;一个男生被班里的同学所排斥,男生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便参加了不良帮派组织,成天游手好闲;一个孩子由于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所忽略,便索性做出一些负面的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2.积极性补偿

积极性补偿是指以通过正面的途径来弥补其缺陷,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好的转变。比如,一个女孩相貌平庸,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她便发奋学习,通过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来赢得他人的重视;有的人先天身体素质较差,便加强体育锻炼,结果他的身体素质反而比普通人的还要好;前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许多慈善救济组织,特别成立了针对犹太人救济的组织,以弥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政府为世界带来的浩劫。

3.过度补偿

所谓“过度补偿”,是指个体否认其在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或者是曾经经历的失败而加倍努力,期望能予以克服,结果反而矫枉过正,正面的改进行为演变为恶劣的后果。比如一个从小县城来的女孩进入大学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非常土气,于是便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她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外,还用业余兼职赚来的钱购买名牌服饰,结果,女孩对名牌着了魔,当自己兼职赚来的钱不足以满足她的消费水平时,便开始透支信用卡,最终欠了银行很多的钱。

“补偿”一词,最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从三种补偿方式类型来看,积极性补偿对于我们超越自卑具有明显的正面意义,另外两种补偿方式则使我们或者自欺欺人地超越了自卑,或者被自卑情结所奴役,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同而失去了自己真正的人生。

“升华”机制:为什么痴迷网络游戏的少年也

可以有所建树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有的少年就因为痴迷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学业,以致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发展。然而,还有的少年不但没有因此而丧志,反而以网络游戏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说明,爱好、兴趣、个人特质等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至于其是否能对一个人产生正面影响,关键在于个体是否采用了“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为“升华”做了如下定义:个体将一些本能的行为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内。比如说,有的人天生有暴力倾向,他便借助锻炼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这种心理,并且将其转移为对自己的正面影响力,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的人言辞刻薄,惯于批评他人,于是他选择了评论家的工作,通过合理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上述行为便是通过“升华”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个体将负面的经历、情绪和情感转变为能够被社会所认同的行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获得认同感而取得心理的满足。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她子承父业,同样是一位在精神分析领域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1936年,她出版了《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在书中她将精神防御分为10种类型,认为相较其他9种防御机制,“升华”不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由于遭受负面的内驱力的影响而不得不经受内心的煎熬,或者做出一些无益于个人和他人的行为,如果他们能将一些本能冲动或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他们应该会快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