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是听来的,却具有极端的现实合理性:
某拆迁户,得房一套,住宿条件是改善了不少,但是没有工作,吃饭成了问题。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你把住房卖了,换成一间店面。可是这样一来,没地儿住了怎么办?在你原来住的小区,租一套房子住!
咦,奇迹发生了!一间店面月租4000元,租一套房则每月只需2000元,足足剩下2000元,相当于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了!更要紧的是,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的资产没有缩水,居住条件保持不变,收入却每月净增2000元!
这就是理财和不理财的不同结果:一旦你能把住房看成资产,随时盘活它,你就成了房子的真正主人。否则,房子可能就是圈住你的牢笼。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公民花8年时间实现从6万元到500万元财富价值飞跃的故事,貌似传奇,实则平淡:
A君从小喜欢房子,高中毕业时差点报考建筑专业。大学毕业后,看房成了他的一大业余爱好,这个业余爱好日后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2年,A君来到北京,他发现北京是个大工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建设,价格则从一千多元到上万元不等,选择的余地比起他曾经工作过的小城,真是如鱼入海,大了去了。当年“五一”前后,他到国贸参加了一个房展会后,当即决定用他过去工作十年仅有的6万元积蓄付一半的首付,其余跟房地产商商量,给了一定的宽限期,他向亲戚朋友们借。那时房地产市场在中国刚起步不久,市场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房地产商和售楼小姐的态度都极好。
此后数年间,此君一有够首付的余钱,不是拿来买车,也不是拿来提前还贷,而是源源不断地继续投入房产。到2009年下半年,看着飞涨的房价,此君及时出手了一套位于北京郊区的房子,转手就在CBD核心地带买回了一套更大的房子。
弹指8年过去,此君手头已握有5套房子,截至2009年年底,净资产当在500万元左右。而过去8年,其每年家庭的工资等各项劳务收入平均也就在20万元上下,比他收入高得多的同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能够像他这样实现财富增值和滚动性增长、真正成就“财源滚滚”的,却凤毛麟角。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所谓财源滚滚,实际上就是要让财富滚动。而财富自身是不会滚动的,需要人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去滚动它。
第三个故事,是有关自由与财富间紧密关系的故事,更简单地说,是产权自由决定财富的保值增值。
我有一位好友,2006年在北京博士毕业后回南昌工作,单位给了18万元安家费,可以自己到市场上买房,也可以用这18万元买单位一套没有个人产权的房子。我当时建议他直接到市场上买房,可以享受房屋升值和银行杠杆效应的乐趣。由于当时他对自己的月供没底,就买了学校提供的房子。这使他失去了2007年房屋大幅度升值的一次机会。
2009年年初,工作若干年后羽翼渐丰的他,“痛定思痛”,下决心退了单位的房子,折旧后得现金14万元,再凑了点钱,分别在房价较低的三月份和四月份按揭买了一套39万元(首付9万元)、一套36万元(首付20万元)的房子。到2009年9月份,36万元的那套已经精装交房,房屋升值到了50万元。他把这套房子直接出租了,月租2000,比月供还多,回报率不错。虽然另一套自住房每个月还要付2000多元的月供,但如果他愿意,把眼前这套50万元的房子卖了,去还另一套的贷款,那么他将拥有一套独立产权的、原值39万元现值四五十万元的房子,而且还能盈余4万元左右!
如果他两套房子都不卖,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继续拥有双双升值的空间(事实上,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全中国的人都见证了房价新一轮飙升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去年1~11月全国房价住宅销售均价达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价上涨了1000元/平方米,为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其中,深圳、杭州、南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1月16日,在成都的“2010年经济政策解析及行业发展预测报告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作出上述表示。余斌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了投资额的1/5~1/4,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约6%(上海超过了20%),与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达到60个。
虽然2009年的房价飙升有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背景,但我在后面的文章里将会告诉大家,中国的房价还远未触顶,平均每年上涨20%充其量只是“保本”,还谈不上增值。当然,短期看它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并且随之起伏。
言归正传,还说我这位朋友,他从拥有一套18万元的单位房(退出时会因不断折旧使这18万元不断贬值),到拥有两套价值八九十万元(其中共按揭46万元)且仍有可能不断升值的独立产权房,无非也就是把单位吸引博士的18万元安家费用死钱变成了活钱,成了按揭的首付款而已!神奇吗?神奇,也不神奇。只在你的一闪念之间。
朋友打电话给我时的喜悦,我在千里之外都能听得出。他说,后来的博士就没有机会了。我说机会倒是有,只是比你少一次机会,而少这么一次机会,财富的差距可能就是几十万。这就像赶班车,前面的一辆过去了,就只能等下一辆。
我说,这下你终于体会到产权自由的好处了吧!单位的或者其他那些产权不自由的房子,再便宜也不要,最终的一切都不归你。单位那套房子,如果一直住下去,等你退出时,18万元已经“折旧”为零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学历背景、收入……都一样,但不出几年,往往财富差距巨大,原因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头脑中的理财甚至财富观念不一样。
第一,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独立产权对于财富的极端重要意义,眼里只有“廉价”和便宜的概念。殊不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财富若没有独立产权,则再便宜也是贵的;而一旦拥有独立产权,随时可以资本化,那么,很多东西即使价格看来相当昂贵,其实也是相当“便宜”的。
第二,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欠债是一件可怕甚至危险的事情。而很多时候,欠债固然可怕,但不欠债可能更糟。为什么?世界上真正的富人很少不是负债经营的,借钱买房,借钱上大学,借钱买车,借钱经营,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率是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所以只要负债投资就能赚钱。如果通货膨胀率在10%而贷款利率为6%,举债投资的静态收益就是4%。再加上资产增值,所以年平均收益率就不止4%,此外在城市房屋还有租金可收。
假如你有很好的还债信用,那么借钱就像贵人的帮助和上帝的恩赐。如果信用太差或者理财能力太差,连按时还债都不能,那借债当然是可怕的绳索,将你越捆越紧直至不能动弹。
最后,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蔡照明先生的一篇网文《人生的第一次差距从房子开始(2009-11-2220:58:10):
昨天在哈尔滨帮一个朋友公司看地,几年不见,竟有很多往事可以慨叹。公司,个人,身处急剧发展的地产界,坐过山车,或看别人坐过山车,眩晕正常,眩目正常,眼红或两眼一抹黑都正常。
席间,一直很少言语的公司销售部经理小隋随口说了一句话,却让我饭后陷入了思考,直到现在。
他说,这些年大家慢慢有点悬殊了,就是从买房子开始。
他说的不是很在意,大家也没有在意,但事后回味,我感觉他有可能说出了一个大的命题。
他说的大家,我理解就是他的同学、同事、朋友圈子。
我现在理解他的意思是,大学毕业那会,大家都是打工,或政府,或企业,或外资,或私企,每个月或3000,4000,2000,没有1000的;开始高的,后面也被追平了,开始低的,也早挪地方了,所以这么多年平均起来,收入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买或者没买房子成了一个很大的差别。
可以这样来假设一下:
像隋经理这样,当时每月4000元,4年前哈尔滨市的房子均价3000元,两夫妻足可以供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买了一套房子,现在身价100万元没问题,一方面这套房子的弹价至少涨到了7000元,接近100万元;另一方面,他一定还会买另一套房子——注意,这是最重要的——据我们调查了解,4年前买房的,大概有76%会买第二套房。因为有了愉快的投资体验,尝到了甜头,所以会跟着体验继续走,这是中国投资者目前最典型的特征。所以很多人是选择转手卖了先前的,再买更有升值潜力的,这是更大胆了,更会买了。不管怎么倒腾,当年手里的一点钱都会10倍地增值;而没买房子的,现在更买不起,存了10多万元在手里,还处于无房户的境地。所以两者相比较差别就大了,身价(家)至少差10倍。
更大的差别呢?
有了房子、赚了钱的,在朋友面前,有炫耀的资本了;在家人面前,有地位了,心理状态、家庭关系,都和没买房子的那一家截然不同。所以夫妻关系、两代人关系,都好了,说不定在单位和领导的关系也好了。这样一来,相差的就不是一个10倍了。有了房子要孩子也早,下一代也领先了几年。
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例子还真多。有对小夫妻,这几天在托我帮他们买房子,每次见面,老婆都会把老公数落一阵子,看看你,没有男人的魄力,早买呢?还不如我懂,我们要早听蔡老师的……越说越听不下去了。可以断言,他们每天一走进出租来的房子,或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涨价信息,或到朋友新家去做客回来,妻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一次打击,转瞬她又会把打击放大,转向到她老公头上,数落丈夫是其中之一,所以生活质量可见一斑。
再进一步地看看,这几年买房的还都混得不错,就像我发现的另一个规律:生孩子那年,父亲一般都事业更顺,心情更好,工作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