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优劣互补,使得1 1>2
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其他同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如果一个人脱离了人类的群体,不为群体做出任何贡献,他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所有价值和意义。
——稻盛和夫
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就是在表述一个团队力量的强大,而并不是单纯地说三个臭皮匠凑在一起,其智慧就一定会胜过诸葛亮了。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关键是看成员之间够不够团结,有没有奉献精神。对于有奉献精神的成员,无论成败都应该得到褒奖。
稻盛先生在经营中非常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他认为,一个团队里聚集着一群有信念、有能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互相支持的人。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团队协作中难免会有一些人犯一些错误,但只要是为了整体的利益,纵然失败也无需受到责罚。甚至有些时候还应该给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奖励。这样才会给团队这个整体以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稻盛先生指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团队,并不是简单的员工的集合体,而是通过团队的规则与精神,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与能力充分合理地凝聚在一起,形成“1 1>2”的效果,来壮大团队的力量。在这个团队里,每个成员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那么即使失败了也是功臣。
稻盛先生认为,在团队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及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大家在团队共同目标及组织原则基础上,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团队的目标才可能实现。只有在团队共同目标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作为团队成员的每一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无敌团队。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给那些自觉自愿奉献者以回报。
在现代企业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团队的每个人的力量,仅仅依靠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把团队里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凝聚起来,这个整体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是在每一个个体之上的,这个综合的整体是承担每一个个体不能够完成的艰巨任务的主体。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的“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说法,同样适用于商场。而一个团队如果因为某个为了大家理想而默默奉献的成员的一时疏忽或是失策而导致计划的失败,就受到惩罚,那寒心的不只是这位被惩罚的队员,团队的其他成员也会对组织失望,从而导致以后在做事的过程中愈加保守,做事不积极,对自己的团队失去了信任。冲突是没有了,但也没有了好的建议,更没有了行动力,最终导致的不只是一个计划的失败,而将是一个团队的失败。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团队的形成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战斗力量。他们都为了整体利益而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无须受到责罚。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了整体利益而奋斗的人,都是应该得到欣赏的。懂得欣赏,就能激发成员的斗志和潜力,这样更能激发那些认为是自己的失误而导致失败的成员会更加努力,知耻而后勇,时刻想着奉献,团队也会越来越强大。
把握现有资源,永不言败
要想成功,就要有明确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坚持下去,决不言败,不断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稻盛和夫
坚持,是一种信仰、一种自信以及一种信任。因为坚持可以支持一个人,一个企业产生力量去面对顺逆;坚持让我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我们相信产品、相信公司,只有在信任产品后,才能将美好的体验分享给他人。
企业高管最难决定的是,何时从一个计划中抽身而出,也就是当没有达到收益的标准时,应该在什么地方喊停。但是,如果经营者稍作尝试便放弃了,就永远也无法收获好的结果。所以,稻盛先生的原则是,坚持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当然,稻盛先生并不是一个固执的经营者,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企业经营就像一个猎人追赶猎物一般,直到追到猎物为止,然而,在偶尔几次遇到资源都已耗尽的情况后,还是会决定收山。这种坚持其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眼光,许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往往会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但是,每个领域都只是做一段时间就不做了,结果,他们总是看不到成功的果实。娃哈哈集团老总宗庆后说过:“认准了的事,我这个人碰死不回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很足,勇往直前,办不了,转个弯再走,一定能达到目的。”
在他看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先不管物质方面的因素如何,在执行新计划或开创新事业时,没有热情就不能成功。但是,要是所有的热情都已熄灭,即便是耗尽了人力、财力、物力等一切资源仍然成功无望,抽身而退才是明智的选择,这当然是在坚持到底的前提下做出决定的。就是说,不到最后关头,在耗尽所有的资源之前,我们还是应该矢志不移,让热情燃烧到最后一刻。到那时,我们必须做决定了,因为毕竟不是每件事都能如愿。在某些极端的例子里,我们一定会知道最后一刻已经降临,那时必须果断地做出决定。这也是对经营者的考验,即在不得不抽身时,一定要果断。
稻盛先生认为,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人活着就是为了坚持不懈地追求,追求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能得到,只要能坚持到耗尽所有资源之前,一切都还有生机。一个毕生坚持的人,他不会感到生命太长或者太短,他只感到生命的路在脚下延伸,伸向很远、很美好的地方。坚持是一种激情,而且是一种单纯而又强烈的激情,它来自生命本原的需求。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每一次失败,都会增加下次成功的机率,每一次客户的拒绝,都能使成交更进一步。
在经营过程中,不做到满意的程度,绝不放弃。失败是一种心理状态。每一次开展经营计划,都要让自己完全相信这项计划是有意义的,然后着手实行。之后如果遭遇到困难,就没有放弃的理由了。若是一条路走不通,就设法开辟出另一条路,直至达到真正的目的为止。稻盛先生指出,在经营或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往往是坚持信念,消除恐惧、怀疑,以及所有问题的人,在耗尽所有资源前,绝不抽身而退,才能尝到成功的甘美。
以公灭私,具备“为公司整体”的意识
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为公司整体’的意识,要敢于承担责任。
——稻盛和夫
领导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导,领导者的思想及作为必须给下属一个导向,所以领导者必须懂得以身作则,做下属的榜样。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在企业树立一种团结向上的、积极的企业经营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就没有不兴盛的道理。
稻盛先生提出的“为公司整体”的意识,是要领导者在企业中营造一种顾大局、讲团结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需要靠团队的合作和共同进步,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内部的团结问题至关重要,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项目组,如果不团结,就不能提升业绩,这样企业的效率也就上不去。团结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个环境。每个人都具备“为公司整体”的意识,勇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理解,这就是企业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无形资产。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企业中一些具有高级地位的人试图摆脱责任,甚至摆脱必须由自己肩负的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企业的悲哀。所以领导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力量,要形成一种“大局观”的意识,一个人的责任心有多大,那么他的视野和思路就有多大,他的事业就有多大。
“洁己奉公,官守之常节”,为整体利益着想的奉献精神历来被视为居官从政应具备的美德。《尚书》中云:“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逊志离集》中也说“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这些说的就是为整体利益,即为官施政要“以公灭私”、“有益于天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体现了为整体利益而忘我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一个人仅仅考虑个人利益,那么他不会做好普通的工作,也不会有幸福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肩负一个家庭的责任,虽然他未必有什么“光耀”的前程,但是他一定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能仅仅想着自己的私利,也不能仅仅为了家庭,还不能仅仅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如果企业领导者都只顾及本部门的利益,那么就会形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关系上的纠纷、扯皮现象,这是企业发展中最忌讳的,企业经营中不能形成这种经营氛围。一旦企业内部形成这种氛围,将很不利于团队或是项目小组的合作,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就像稻盛先生所说的,企业应该形成一种人人“为企业整体”的意识,形成一种人人为企业目标和企业发展而奋斗的氛围。只有一个企业领导者考虑到整个全体员工,整个公司,乃至社会,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在企业员工中树立一种敢于担当的领导者形象,一种亲和力,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公而忘私的内在力量,也有利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向员工明示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心”两方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这种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心的共鸣,获得他们对企业长时间、全方位的协助。
——稻盛和夫
如果一个企业仅以获取利润为自己的目标,那么结局就是老板要员工创造最大的价值,而员工却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告诉员工要为什么而工作比教育他们怎样工作更重要。
稻盛先生在被问到创立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答道:“首先的大原则就是,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树立光明正大、符合大义名分、崇高的事业目的。”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企业存在的理由到底在哪里?有人为了赚钱,有人为了养家,这些并不错,但要让全体员工与自己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缺乏“大义名分”是行不通的。
正如稻盛先生指出的,要有“原来我的工作有如此崇高的意义”这样的“大义名分”,如果一点儿都没有,人们很难从内心深处产生必须持续努力工作的欲望。企业经营的根本意义和真正目的既不是“圆技术者之梦”,更不是“肥经营者一己之私腹”。
稻盛先生指出,经营者必须为员工“物”、“心”两方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这种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心的共鸣,获得他们对企业长时间、全方位的协助。同时大义名分又给了经营者足够的底气,使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不受任何牵制地、全身心地投入经营中。
建立业务目标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任务。一个宏伟而又能为企业员工所认可的企业目标,能让员工看到自己工作的巨大社会意义和光明前途,激发员工强烈的事业心和与企业永远保持在一条战线上努力工作的决心。
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员工行动的方向标,员工行为的动力乃至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员工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必要因素。要实现目标首先要确保员工人身安全、员工工资收入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管理者把企业的目标和员工利益息息相关的这一关系进一步明确化,对员工进行宣传,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培育员工自动自发的敬业精神。
人们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谋求有益于自己的东西这一目标。就像很多单位的员工——上班时劲头不大,下班时急急匆匆,从人类行为的动机来分析,那是因为他们被渴望回家完成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并从这些过程中享受家庭温馨这个愿望所驱动。
责任、义务、愿望和过程体验对人类行为有积极性的作用。所以说,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知道企业目标的内涵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应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办法。这就需要管理者全面地对员工解析目标的内涵,从而使员工在目标动力的驱动下,激发起工作的激情。
不能牺牲员工利益换取公司利益
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绝不能通过牺牲员工利益来获得利润。
——稻盛和夫
“利他”要求经营者或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时要照顾到员工的利益,不能为了企业而牺牲员工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才会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尽力,员工的才智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企业便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管理和培养人才方面,“以德为本”是稻盛先生非常重要的管理哲学。在他的经营哲学中,他频繁提到的一点就是“利他”。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人应该高尚,高尚的人应该是无私的,高尚的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被作为道德标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被批得体无完肤。
稻盛先生多次强调,员工是企业主体,他们拥有的习惯,企业同样拥有。企业或许能靠剥夺员工的权益,赢得宝贵的运营成本。但是,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绝不能通过牺牲员工的利益来获得利润。这样做,企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利润,还会失去员工的信任、客户的支持。
动辄以企业发展大局利益的名义要求员工牺牲个人利益,其实是一种企业以不高尚的方式要求员工高尚的做法。因此,要想保护企业整体的利益,就要从保护每一个员工的利益着手——如果企业任意牺牲了某一个员工的利益,那么其他员工的利益也就没有保障,最终企业的利益也无从谈起。
人总是有私心的,不愿牺牲个人利益是符合人性的。如果企业经营者或是管理者认清这一点,在制定企业规则和目标计划时,尊重每个员工的利益,企业就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企业的发展才有保证稻盛先生“从不提倡为了公司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体现出的是对员工的尊重,而尊重员工的公司也会得到员工的尊重——这大概也是稻盛先生能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吧。
身居一线 身体力行=知己知彼
领导身居一线是一种企业文化“教育”行为。
——稻盛和夫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走市场的老板都容易成功。”在企业范围内,人们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为管理体系,“地利”为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人和”则是指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和谐。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兼具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成功。而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一就是领导人身居一线。一个领导人身居一线,多和员工沟通,不仅能激励员工,而且还可以了解市场信息。
稻盛先生曾经说过,“投身一线”不仅可以为领导者树立“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形象,还可以创建一种信息沟通渠道,员工可以将报表上无法反映的情况反馈给领导,使许多管理问题迎刃而解。同时,领导者身居一线是一种有效的考核和激励下属的办法,下属的工作业绩如何,去一线看一看就会一清二楚。领导身居一线还是一种企业文化“教育”行为,企业领导身居一线,能将企业的价值观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员工,可以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这对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持续赢利有着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企业金字塔式管理模型中,企业领导往往根据通过层层汇报得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决策,然而这些信息往往有遗漏、偏差。此外,由于人对信息存在选择性知觉,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舍弃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员工往往有可能忽略掉那些对于领导准确把握市场真实情况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领导者身居一线,这一问题就能够获得较好的解决。因为领导者身居一线,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及时地纠正营销管理中目光短浅的行为,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均衡点。快速获知竞争信息,方能超越并领先于对手。
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顾客价值,通过创造顾客价值来获取利润和其他目标。然而,最能体现顾客价值的前沿阵地在一线业务,一线业务的创新往往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掉,但如果老板们能有意识地把它重视起来,就可能开创出一条新路,也可能是企业后来居上的一大法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身居一线,领导者可以从有关竞争对手的消息中见微知著,获知对手的动向,快速有效地见招拆招;身居一线,领导者可以更快、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以实现统一的战略目标;身居一线不仅可以监督战略的执行情况,而且还可以鼓舞士气,了解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和反应,及时对战略进行调整;身居一线,领导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贴近员工,这就在无形之中缩短了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优秀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领导经常到市场去走访,有利于慧眼识人,培养和储备有潜力的人才,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无论是市场推广模式还是产品创新,抑或是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者绝对不可能坐在办公室内能靠凭空想去管理企业。
稻盛先生曾说“灵感大多都来源于市场一线”。因为身居一线的业务员和导购员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此可以看到,身居一线是企业领导们利用熟悉市场的优势,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