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自己
将至高无上的完美主义进行到底
以完美主义的标准去要求每天的工作,这听起来可能很苛刻,也很困难,但是与生命相比呢?你能像对待仅有一次的生命那样严肃谨慎地去对待你的工作吗?还是将至高无上的完美主义进行到底吧。
——稻盛和夫
“完美主义”是稻盛和夫在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他所考虑的“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生产一个产品,哪怕有99%的努力都是不够的。一点瑕疵,一点疏漏,一点粗心都不能原谅,只有做足100%才堪称“完美”。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精”是做到精致、精湛、精益求精,力求质量最高,把产品做成无可挑剔的完美作品,把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这才是工作的终极目标。
稻盛和夫的一位叔叔当过海军航空队的飞机维修员,他从战场归来后曾对稻盛讲起过他在航空队的经历,给稻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每当轰炸机起飞的时候,维修员都要随机飞行,但几乎他们中的所有人都不乘坐自己维修过的飞机。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乘坐别的同事维修过的飞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原来,虽然维修员们在维修保养机器时竭尽全力工作,但却不敢保证自己做的万无一失,于是他们都乘上同事负责的轰炸机。
正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充分的信心,又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紧急情况,所以维修员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许多医生在自己的父母妻儿,或是亲戚身患重病时,大都不愿亲自诊断医治。亲人们需要进行手术时更是如此,这些医生往往委托自己信任的同事主刀。这样做的缘由是,关系到亲人的安危,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自己会动不了手。
稻盛和夫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拥有这样的积累,他一定会对自己的技术有满满的自信。如果换了他做飞机维修员,他必定会选择乘坐自己负责的轰炸机;如果换了他做外科医生,当亲人需要救治时,他不会请人代劳,必定会亲手主刀。只有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无缺,能给自己的能力打满分时,才能有正面面对问题的决心和魄力。
精益求精是对结果最好的诠释。一位企业经营者说过:“如今的消费者是拿着‘显微镜’来审视每一件产品和提供产品的企业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较宽松的生存空间的企业,不只是‘合格’的企业,也不只是‘优秀’的企业,而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你要求自己的标准,必须远远高于市场对你的要求标准,才可能被市场认可。”
提高工作标准,把产品的完美品质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其实企业应该把完美主义奉行到像生命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追求完美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
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l00%的完美。
——稻盛和夫
追求完美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
当追求完美的目标升华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时,它必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稻盛和夫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始终认为每一个完美的结果都取决于贯穿始终的严谨过程。世上可能没有完美,但最难得的是追求完美的过程。
任何一家公司想在竞争中取胜,都必须先设法使每个员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否则,公司就无法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当员工将追求完美作为一种目标,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快乐。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工作表现,才是我们不断发展进步的驱动力。
在稻盛和夫看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是员工必备的素质。我们现在能做的,不是研究别的,而是研究目前你在自己的领域中到底排名第几,你销售的产品是不是居于尖端品牌,谁才是这个领域的龙头老大。现在就开始下定决心做得比他人更好、更努力,超越他人,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并且实现你的人生梦想。
还记得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完美。”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每一项领域中都成为世界第一,可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他喜欢的那个领域并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追求完美主义,才能出色的工作。
现实中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不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足够了”、“差不多”来敷衍了事。由于他们不会关注细节,所以没有把根基打牢,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工作就会像一所不牢固的房屋一样倒塌。其实,很多时候草率和马虎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差不多”有时会“差很多”,无论是相差0.1毫米还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次疯狂追求完美的体验。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挖掘到自己惊人的潜力。一个人因为热爱最完美的东西,才会追求极致,哪怕一般好都会不满意。懂得这一点,我们就可能憎恨以往的一知半解、三心二意,于是我们的心中就点燃起了追求完美的热情火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就会不断趋向完美的境界。就像许多人外出,都要带上一只旅行杯,但是旅行杯的盖子一定要盖好且拧到位,否则,杯里的水就会洒出来。由此想到,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做到位,不追求极致的完美,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前功尽弃。
追求完美,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最佳”这个词,意思是同别人比较,是最好的。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在水平较低的队伍里也存在着他们的“最佳”。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把追求完美作为企业的信条,要求员工切实地执行,这对他的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正是以追求完美为信条才能使企业拥有细心和细致,才生产出完美的产品,才有了产品的独到之处,才能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法国休兰伯尔公司在石油开采领域上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利用电波测定地层状况,确定接近石油层的合适位置,该公司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京瓷公司在创业大约20周年的时候,休兰伯尔公司的董事长詹恩·里夫先生来到日本进行访问。
里夫董事长是一个很出色的人物。他出身于法国的贵族名门,是当时法国社会党实力政治家们的朋友,还曾成为法国政府内阁候选人。
里夫在访日期间到京瓷拜访稻盛,想与他谈论经营哲学。
京瓷与休兰伯尔公司不属于一个领域,因此当时的稻盛还不太了解休兰伯尔。他在公司和里夫董事长见面之后,在聊天中发现里夫先生果然不同凡响:他拥有出色的经营哲学,于是将公司办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国际型大公司。
虽然他们是第一次见面,却很谈得来。后来,稻盛应邀在美国与他再度会面,促膝长谈直到夜深。
里夫董事长在谈到休兰伯尔公司的信条时说:“就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佳。”
他的这句话又引出稻盛下面的一席话:京瓷的目标不是向“最佳”看齐,而是向着“完美”追求。“完美”同“最佳”不同,“完美”不是同别人比较起来最好,而是带有很强的绝对性的,说明它自身就具备可靠的价值。因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完美”。那天晚上,稻盛就自己的“完美”主张,与里夫董事长的“最佳”信条的讨论持续到深夜。最后,里夫董事长同意了稻盛的观点,并表示以后休兰伯尔公司不再把“最佳”奉为信条,而是推崇把“完美主义”作为信条。
对任何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日后的发展。因此说追求完美的工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命脉。如果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重视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不允许产品的任何一个细节存在差错,而且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存在缺陷,就宁可牺牲产品,也不会放宽对细节的完美追求,那么这样的企业就能做到基业长青。
“完美主义”的态度造就出色的职业生涯
工作中很多事出了错是用橡皮擦不掉的,不像在电脑中那样,操作错了直接撤销操作就可以了,工作中的很多错误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而且,人一旦抱着“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这种想法做事,难免会放松思想上的警惕,小失误频频,会导致大失误不断,这是很危险的。
——稻盛和夫
细心留意一下身边,不难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倾向于完美主义,并用心贯彻始终的人。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位无一例外地适用这条规律。
稻盛回忆到在京瓷还是小企业的时候,自己在会计方面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这些情况向财务部长提出疑问。稻盛提的都是“财务报表怎么读”、“复式簿记该怎么处理”等这样的问题,这让财务部长大为头疼。年长的财务部长对于稻盛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表现得极为不悦,尤其这些问题是由一个连会计的“会”字都不认识的人提出的。虽然那时的稻盛年轻却是这位财务部长的上司,他也不好太敷衍了事。他虽不满稻盛不懂常识尽提些幼稚的问题,却也一边勉强应答。
终于有一次,这位部长说出的数字没有依据,不过在稻盛的连连追问下,他显得非常窘迫,无言以对。最初他不把外行的稻盛放在眼里,但经过稻盛的再三追问,结果证明他的数字是错误的。
他只得小心地连声说“对不起”,立即拿橡皮把错误的数字擦去。
稻盛和夫对于这种做法难以忍受,当时就大发雷霆,严厉地批评了他。
文字、数字错了,即使只是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给工作造成致命后果。这位财务部长对于这一点毫无意识。如果这种错误不是发生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发生在新型陶瓷的制造过程中,造成的严重损失将无以计量,甚至无法挽回。
也许有很多当会计的人,为了便于修改,常常会先用铅笔写,发现出了错误就用橡皮擦掉再重写,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因为抱着这种态度做事,所以经常是出现了很简单的错误却总是难以改正过来。
完美是一种境界,做到完美才能超越自我,卓尔不群。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不在平凡岗位的人,寥寥无几。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又很多,这就是超越平庸,追求完美的力量。只要我们时刻想着超越,不断追求完美,就一定能够成就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
无论何时何地,“错了改一下就好”的想法千万要不得。平时就要用心做事,不允许自己发生任何差错。秉承着这种“完美主义”的精神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为自己建一座灯塔去追求心中的完美
必须为自己建一座灯塔,为自己将来的路指明方向。
—稻盛和夫
人与人智力之间的差别很小,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努力、用心的程度不同。稻盛和夫一直以完美为目标无尽地追求,他坦言,就工作而言,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求自己做到事事完美着实困难。但是如果你能把追求完美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事情就变得轻松简单很多。好比发射一颗卫星上天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然而,一旦卫星走上了它的运行轨道,那么就不需要很大能量便可以维持它的正常地运转了。
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更显示着人们对完美的追求。稻盛和夫说,在他所经过的旅途中,每每遭遇巨大苦难,他总是拼命地寻找指引方向的灯塔。但他所处之处是辨不清方向的茫茫大海,不可能找到灯光。他必须为自己建一座灯塔,为自己将来的路指明方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意味着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自己才是竞争中的唯一对手。只有领悟到这种境界才可以使自己到达完美的状态。对开拓一片崭新天地的先行者而言,所谓的“更好”或“最好”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先行者身边没有可以依靠或比较的人选,因此只能做到完美。
以完美为目标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对待问题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模式。完美主义不是一项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长期工程。
改变粗放的工作模式,事事力求完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便会带领着我们无尽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稻盛指出,完美主义是那只最终看不见的、决定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成败命运的手。
磨炼“敏锐度”,才能不断走向完美
具备凡事用心的习惯是培养“敏锐度”的肥沃土壤。
——稻盛和夫
敏锐度是在长期的工作中磨炼出来的。细腻的敏锐度对于在工作中执行完美主义标准来说,不可或缺。
稻盛甚至连办公桌、检验台上的物品都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当他乘车时,只要听到车子有异常声响,就会对司机说:“听声音这车好像有点问题。”司机基本上都会不太在意地说:“和平时一样,没问题的。”结果是把车开到修理厂检查,发现轴承缺少一颗珠子。这样的事情俯仰皆是。
这就是所谓“敏锐度”的差异。倘若工作中不太留心,“敏锐度”太差的话,即使产品的种种征兆已经预示问题即将发生或提醒你已经出现了故障,本应能得到及时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因为你的疏忽和迟钝,在你不留神或没有注意到提示时,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
在生产现场,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常常能听出机器发出的异常声音。一般机器出故障前,往往运行得不很顺畅,会发出与平时不同的声音。但因为机器与平时一样正常运转,所以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粗心的员工所忽略。
稻盛和夫把这种机器的异响叫做“机器的哭泣”,他常会因此对现场负责的员工提出批评,严肃地指出“要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他把现场人员的“敏锐度”不佳当做一个重点,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描绘预期做成的完美效果,告诉他们每天不断思考,使成功的具体效果浮现在眼前,最后必定能成功。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细节,细心观察,反复思考,谨慎分析,这样才能完成正确的判断,否则只能在失败的打击中失去机会。
在工作中多留心,多观察,多总结才会不断增长自己的经验值,才能在问题发生时意识到异样,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机制,把事情做得圆满无缺。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田萍、王絮、陈镜宇、范毅然、闫晗、杨英、王萍、尚波、郭先红、唐彩云、柳杨、李卓、楚丽萍、于海英、黄薇、姜波、常娟、焦亮、廖春红、慈艳丽、徐端、宁月玲、庞中辉、孙静、陈金川、姜翠平、张云红、陈诗雪、李锐、伏学京、陈赓拓、庞丽娟、卢倩倩、陈佳、李文静、田宇、黄青翔、宋洁、邱霜、张彩彩、苏畅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