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3074500000002

第2章 孝敬父母——孩子受益一生的根本习惯

第一章 做人的好习惯

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就看这个“孝”字吧,这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耂”部在甲骨文中表示弯腰驼背的老人,下面的“子”部代表年轻人,整个“孝”字不仅意味着年轻人要照顾老人、服侍老人,还说明上下两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孝”字,因为它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孩子逆反、父子代沟、自杀、堕胎甚至杀父杀母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层出不穷,其根源都是“孝”的落实出了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能体会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对他的期望和爱心,他怎么可能会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然而,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离“孝”越来越远,问题不是出在孩子那里,而是父母没有教。

一个7岁男孩在一个暑期夏令营中学习了一个月的《弟子规》。夏令营结束后,老师组织了一次活动,主题是让孩子们分享心得。

当天,孩子们的父母都来了,这个7岁小男孩的妈妈也兴高采烈地坐在观众席中。小男孩上台后第一句话就说:“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我还没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想着如何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听到这句话非常惊讶,接着泪流满面,她很难想象这是从自己孩子口里讲出来的话。

孩子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很多父母太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和才艺,认为孩子从小在知识上做一个长足的积累以后就会有本事。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教育孩子,也要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一个人的根本德行,孩子事业、学业、家庭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一颗孝敬心。

孩子如果对父母没有孝心,就不会顺从父母的意愿;即使孩子以后成立了家庭,也很难把孝敬的好风气传给下一代,家庭的和谐又从何谈起?

乍一看,孝敬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但实际上,越懂得孝敬的孩子生活会越幸福。一个能孝顺父母的孩子,会喜欢随顺父母,“随顺”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孩子必然会是一个随和的人。同时,孩子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师,他同样会尊重身边的人,一个随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他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由此看来,拥有一颗孝心是多么可贵啊!所以,对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从教孝开始。

给孩子“演”出孝敬来

与其说孝敬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演”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孝养父母、尊敬长辈,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我们做父母的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辈。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益广告:一位妈妈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儿子看到了,也颤颤巍巍地端来一盆水,准备给妈妈洗脚。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从我们这里学习语言和行为,当他看到我们给爷爷奶奶捶背时,“捶背”这个动作就第一次映入了他的视线;当孩子看到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他就知道: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当我们把老人时时刻刻都放在心里,经常去关怀、问候、体贴、照顾时,他就会知道:爷爷奶奶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很重要。这种重视本身就在无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使他学会了孝敬。

当然,我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一定要发自内心,不能知道孩子会模仿就假装做样子。这种假装的“表演”同样会被孩子完完全全学会。

一位妈妈自从明白了要以身作则教孩子孝顺后,就想给孩子做个“榜样”。一天早晨,临出门时,她当着儿子面给自己的公公鞠了一躬,说:“爸爸,我们走了。”

出门之后,儿子就问:“妈妈,您刚才给爷爷鞠一躬是做给我看的吧?”妈妈哑口无言。因为平日里妈妈对爷爷没有特别恭敬,妈妈此时的鞠躬,让儿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我们要用真诚心去孝顺自己的长辈,应该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切忌说话大呼小叫,更不应对父母发脾气、使性子。这样,才是把真实的孝敬传达给孩子。

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但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那样根本就谈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我们在家中应起到教育、管理和指导的作用,这种教育、管理和指导,首先就是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我们要家中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长幼有序,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家中的长幼次序,明白长辈与小辈间的关系,不能任由孩子随便颠倒主次,没大没小。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明白孝敬长辈的意义。

让孩子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长在温室中,我们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从小就衣食无忧,只知道需要什么东西时跟我们说,我们一定会给买,但他却对我们持家的辛苦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钱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我们为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而我们一般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养家糊口是我们的事情,与孩子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自然也不会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基本情况。孩子不了解我们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体谅我们。

因此,我们要适当地让孩子简单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让他明白我们持家的不易。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让他学会珍惜生活,学会理解父母、心疼父母,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孩子的孝心不一定表现在很大的方面,比如,孩子答应将来给我们买好房,让我们开好车,吃山珍海味,等等。其实,现在听从我们的教导,参与家务劳动,都是有孝心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小事入手,逐渐培养孩子孝敬的习惯:我们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及时问候、打招呼;吃饭的时候,要孩子帮我们盛饭;我们感觉劳累的时候,让孩子表现出关心;我们生病的时候,孩子应主动看护照顾;等等。

这里重点说一下“孩子问候”的情况。当孩子第一次关心、问候我们时,如果我们反馈回去的是感谢,那么就会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积极性。如果父母反馈给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让孩子感觉到他的问候很多余,则会打击孩子体贴他人的积极性。

一天,一位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女儿在沙发上玩布娃娃。女儿看到妈妈回来,说了一声:“妈妈好!”妈妈说:“好。”然后就瘫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还在想工作的事。女儿看到妈妈和平常不一样,就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您怎么了?”妈妈听到孩子问候她,心里涌出一丝暖意,说:“妈妈没事,就是有点累了,宝宝帮妈妈倒杯水吧!”女儿高兴地点点头,赶快去给妈妈倒水,看到妈妈喝水后的满足,她又高兴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后的一天,妈妈同样疲惫地回到家中。这次,女儿什么都没问,就主动去给妈妈端水。妈妈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取代了满身的疲惫。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时候要看我们引导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这位妈妈第一次就说:“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妈妈同样的境遇,就会赶快走开,不可能想到要给妈妈端茶倒水。所以,我们要想培养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就不能拒绝孩子的问候。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地去教育、指导和鼓励孩子,让他不断增强孝敬的观念,逐渐养成孝敬的习惯。

让孩子体会到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当成一种强迫性的任务去完成。我们要明白,只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威逼利诱或者干脆棍棒拳脚是培养不出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现出孝敬的时候,我们要适时地给予鼓励或表扬,要表现出欣慰和满足,让孩子知道,孝敬这一举动是让人感到快乐与幸福的行为,是值得去做的正确行为,让孩子愉悦自觉地将孝敬逐渐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