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现场:微软的留才之道
比尔·盖茨为员工建立了很多良好的机制,为的是留住这些人才,比如以下两种机制。
1.物质刺激“低工资高股份”
微软是第一家用股票期权来奖励普通员工的企业。公司对员工的奖励有年度奖金和给员工配股两种方式。一个员工工作18个月后,就可以获得认股权中25%的股票,此后每6个月可以获得其中12.5%的股票,10年内的任何时间兑现全部认购权。微软公司员工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非薪水,而是股票升值的收益补偿。公司故意把薪水压得比竞争对手低,创立了一个“低工资高股份”的典范,微软公司员工拥有股票的比率比其他任何上市公司都要高。这种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的薪酬制度,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在微软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很少有离开的。有人估计,有近三千人在微软被打造成百万或亿万富翁。
2.职业发展和规划
微软的每个程序员每年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包括申请当经理。对于他的经理而言,有属下想做经理是个好消息,因为找不到继任者的经理是很难晋升的。然而,程序员不必为了提升级别和待遇而申请做经理,如果他舍不得设计、编码和测试的生活节奏,成为技术领导者是另一条明晰的职业发展道路。他可以成为技术领导、构架设计师、甚至杰出工程师(可以享有公司副总裁待遇的工程师)。
智慧点拨
比尔·盖茨靠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留住了世界上许多人才,使微软变成了一个聪明人汇集的地方。公司经营者之所以要花心思设置留才机制,是因为留住人才,往往比招聘和挖人更难。
资源管理中,怎样留住人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人才储备是否充分,是一家企业是否能够发展的关键,因为事情都是需要人去完成的,老板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想要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就要想办法留住更多有用的人才。
薪酬福利和绩效考评无不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制度化管理,而正是一个公平的环境才能为员工提供良性的内部竞争,从而也才能留住人才。在引才时抓住了人才的心,留才也就自然变成水到渠成的事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环境,用机制留住人才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单位要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技术岗位、关键岗位的分配力度,使岗位报酬与岗位职责、风险、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尤其对中高层次的人才要加大倾斜力度,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舍得投入,给予重奖,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2.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调查显示,凡人才队伍稳定、吸引力强的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训。
3.无等级的安排
等级隔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难以融洽的一大原因,它的存在妨碍了人们间的相互沟通,不利于企业职工形成一个坚强的整体,为共同的事业齐心努力。经营者应该尽可能在公司消除等级隔阂的影响。比如让公司的员工拥有平等的办公室,每个办公室的面积大小都差不多,即使是老板的办公室也不要比别人的大。办公室的位置由职工自己挑选,如果某一办公室有多个人选择,那就抽签决定。如果有人对第一次的选择不满意,可以下次再选,直到满意为止。对自己的办公室,每个人享有绝对的自主权,可以自己装饰和布置,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每个办公室都有可随手关闭的门,公司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即使公司的停车场也不要有等级划分,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员工,谁先来谁就先选择停车位,只有先来后到,没有职位高低。
行动指导
近年来,企业对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让许多经营者烦恼。以下几招帮你留住人才。
(1)要用事业留人。企业要多给人才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重视对人才的投入和培养,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条件。
(2)用丰厚的待遇留人。企业应为各类人才确定合理的报酬,让人才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期权等手段,吸引并留住人才。
(3)应完善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既保护员工的利益,也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4)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各用人单位要坚持任人唯贤,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使用机制和内部流动机制,用市场经济手段优化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和建功立业搭建广阔的舞台。
领衔思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地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1.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
彼德·圣吉(Peter。M。Senge)是美国“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其代表作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即学习型组织。通过酿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如下。
(1)全体成员有共同的愿望和理想
(2)善于不断学习
(3)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4)员工的自主、自觉性管理
(5)员工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6)领导者的新角色改变为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2.韦廉大内的Z理论
韦廉大内是美国日裔学者,代表作为《Z理论》(1981年)。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完全可以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原则进行民主管理。
建立Z型组织的过程是如下。
(1)培养每个人的正直、善良的品行;
(2)领导者和管理者共同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共同的经营宗旨;
(3)通过高效协作、弹性激励措施来贯彻执行公司目标;(4)培养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
(5)稳定的雇佣制度;
(6)合理、长期的考核和晋升制度;
(7)岗位轮换,培养、扩大员工的职业发展之路;
(8)鼓励雇员、工会参与公司管理,并扩大参与领域;(9)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966年)
福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美国行为科学家,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等。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赫兹伯格认为,能给工作带来积极态度、较多满意感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这叫做激励因素,比如成就感、同事认可、上司赏识、更多职责或更大成长空间等。能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双因素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要重视员工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使工作丰富化,多方面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