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现场:任正非的“冬天论”
1988年任正非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迅猛。2007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72%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华为是中国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赢利最好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任正非以他的理性、智慧、勤奋和危机感,影响了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影响着全球通信行业的格局。
2000年,华为以全年销售额152亿元、利润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在写给全体员工的《华为的冬天》中,任正非认为华为离破产不到半年。2007年年报显示,华为销售收入已达125.6亿美元,跻身世界通信设备商前五强,华为已经毫无悬念地跻身于全球电信设备商一线阵营。似乎应该是庆功的时刻,然而,任正非又在华为公司喊出了“冬天论”,而这已经是任正非第三次发生警告说企业面临“过冬”。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奇兵突进之时,任正非再一次拉响了冬天警报。在给华为EMT(核心管理层)及部分产品线高管的一封邮件中,任正非转发了美国《财富》杂志发表的一篇名为《思科准备过冬》的短文,并郑重地为此文写下如下按语。
“思科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当然我不是在激励人们,而是在警示人们,他们比我们更感知市场竞争的艰难与残酷。思科比我们聪明,他们对未来的困难,早一些采取了措施,而我们比较麻木而已。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的,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行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而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任正非说,当前企业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层领导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智慧点拨
任正非认为冬天的寒冷是社会净化的过程,大家想要躲掉这场社会的净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只有经过重新配置,才能解决市场过剩的冲突问题。
确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企业发展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而整个企业,如果对生存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从而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到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市场淘汰。
商场风云变幻莫测,危机永远无处不在,谁也不知道,一个不小心,某个记者的报道、某个什么调查报告,甚至是某个消费者的无意发现,就会使久负盛名的企业深陷舆论旋涡、难以自拔。于是,危机管理成为企业的必修课。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从改变员工的惰性这个角度入手,适时地制造危机,利用危机去攻击它、刺激它、克服它、战胜它,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不失为一个好事。危机虽然可怕,但却是让员工展现自我、挖掘员工潜能的最有效的武器。
每个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因素影响乃至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面对风险,有的企业遭到失败,但有的企业却把它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让它激励员工的士气,增强他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催其奋进,促其创新。
危机感不但是医治人类惰性和盲目性的良药,也是促成变革的最大动力之一。富于前瞻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危机制造以及危机解决,可以有效引导员工,强化凝聚力,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行动指导
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经营者需要掌握的危机管理的要素有以下几种。
1.危机监测
危机管理的首要一环是对危机进行监测,在企业顺利发展时期,企业就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建立一套危机管理机制,对危机进行监测。企业越是风平浪静的时刻越应该重视危机监测,在平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杀机。
2.危机预警
许多危机在爆发之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危机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危机爆发后各种危害的处理,而且要建立危机警戒线。企业在危机到来之前,把一些可以避免的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另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通过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企业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把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危机决策
企业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危机决策。决策要根据危机产生的来龙去脉,对几种可行方案进行对比较优缺点后,选择出最佳方案。方案定位要准、推行要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