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现场:三星——做强壮的泥鳅
在三星,“鲇鱼和泥鳅”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农夫养泥鳅,他做了个实验,一块翻田里只放泥鳅苗,另一块翻田里除了放泥鳅苗外,还放进了一条鲇鱼。到秋季收获时一看,那块放鲇鱼的田里的泥鳅比另一块田里的泥鳅长得肥壮。
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农夫总结出经验:由于泥鳅为避免被鲇鱼吃掉,总是提高警惕,一会儿跳跃,一会儿钻进泥里,因而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受此启发,三星在用人的时候就提倡员工时刻在自己的心里也要放上一条鲇鱼,时刻想到自己的危机,树立危机意识。
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对危机意识的灌输则让三星人对自己的企业有了预警性反危机的认识。“预警性反危机理念”就是指企业主动地考虑到了自己未来将要遇到的危机,因而主动地反危机,而不是被动地对危机做出回应或适应。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个极重要的价值理念,是经营性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星正是每时每刻都关注自己的潜在危机,并建立起反危机的组织,注重企业快速发展与稳健经营的有效结合,在危机来临之前做好准备。一旦面临危机,三星积极应变,将危机转化成为一次自我完善、提高竞争力的绝佳机会。
董事长李健熙有言:“危机降临时,不仅要将危机当成完善自我的一个契机,更要通过危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智慧点拨
三星公司秉承做强壮的泥鳅的理念,平稳渡过各类危机。我们从它身上领悟到:企业要基于健全的危机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
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让我们警惕,洞察先机,见微知著,这对任何一个想创造奇迹的企业而言都是必需的。三星正是在危机中获得新生,在危机意识中进发了其独特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健全的危机意识,是适应环境、不断成长的必要条件。
一个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负面事件。有些事件会对公司的品牌声誉、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甚至对公司生存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把这种事件叫做危机。任何企业都蕴藏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只是不同的企业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后果不一而已。
危机事前治理的关键就在于对出现的一些危机征兆的重视程度,对危机处理对策有效的事前安排,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程度。一般说来,除非是突发性危机,企业危机爆发之前,必然要显示出一些信号。管理者要对各种信号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预防危机的信息监测系统,确保组织内信息通道畅通无阻,确保组织内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组织内各个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楚、权利明确,不至于发生互相推诿或争相处理。确保组织内有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的授权,确保组织的指令、治理决定能迅速传递到执行层,并被及时有效地实施。
行动指导
要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企业经营者首先就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能把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并为企业应对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经费上的准备。常采取的措施如下。
(1)设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它可以由以下人员组成: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公关部负责人和公司一些其他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成员应保证其畅通的联系渠道。当危机发生时,该机构自然转型为危机领导核心。
(2)在危机爆发之前,肯定会显示出一些信号。当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如下征兆时,就有必要提请决策部门注意并进一步加强监测:对企业或企业领导人形象不利的舆论越来越多;受到政府、新闻界或同行业人士的异乎寻常关注;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不断下降;组织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企业的运转效率不断降低。
领衔思想: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
根据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的大企业董事长和CEO所作的专项调查表明,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其中有14%的人承认,曾经受到严重危机的挑战。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简言之,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著名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信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起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