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缔造商业奇迹的经营智慧书
3075100000042

第42章 双赢重于输赢

顶级现场:李嘉诚“一箭双雕”的交易

九龙仓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大的货运港,它是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但是一直以来,九龙仓的经营者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李嘉诚却非常看好这块宝地,一直不动声色地收购九龙仓股票,买下约2000万股,意欲进入九龙仓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

包玉刚是世界第一船王,财大气粗。他的加入,一时间使得强手角逐,硝烟四起,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日后长时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李嘉诚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包玉刚略一思索,不禁感叹: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妙主意。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包玉刚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拥有的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方面来说,他把自己的九龙仓股票直接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可以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秘密地签订了一个对于双方来说都划算的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李嘉诚表示自己退出“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取得与汇丰银行合作的机会。

曾有记者问他与包玉刚、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表示:奥秘实在谈不上,他认为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智慧点拨

李嘉诚从来不进行恶意竞争,不管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他也从来不搞无原则的合作。在他这里,竞争往往成为合作的契机,精明的经营者应跟李嘉诚学双赢之道。

人类的发展充满战争与和平的轮换轨迹,这也是自然界竞争法则的一个缩影。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企业要发展壮大,商人要追求利润,竞争自然不可避免。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机会,在发展中获得支持是每个经营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中国人一致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自己人要尽量偏袒照顾,对竞争对手则赶尽杀绝。在早期,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很少有人会想到在竞争的过程中,除了输赢还有第三种可能——共赢。其实在商业社会中,竞争与合作是可以转化的。那种靠消灭竞争对手取得胜利的做法已经过时,现代企业家要学会“与狼共舞”,跟对手深度合作,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因此,现代经营者要信奉“商者无域,相容共生”的商业哲学。很多事实证明,没有绝对的竞争,也没有绝对的合作,因为二者是可以转化的。采用让利法则不仅实现了既得利益,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统一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但是,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行动指导

企业家如何运用共赢思维实现共赢,将“蛋糕”做大呢?毫无疑问,共赢的目标是将“蛋糕”做大,即实现“1 1>2”或“1 1≥2”。为实现共赢,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实践证明,下述思路值得重视和借鉴。

1.求同存异,寻求第三方案

这种方案不是相互竞争者任何一方的“最佳”方案,却是能满足每个竞争者利益的最合适的方案。通过协商、妥协、谈判共同形成的第三方案,其核心是尊重每一个竞争者的利益,尽可能求同存异。

2.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信誉、品牌、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等都是无形资产,企业家应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譬如“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理论,就是一种虚拟联合,充分地利用别人的工厂和设备以及自身的管理、经营经验,从而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资源整合最优化、利益最大化。

3.联合创新

很多大型企业,相互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结果共享,使投入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跨部门合作也是实现共赢、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4.建设学习型组织

企业家要学习,企业更要学习。培根曾言:“熟知不等于真知。”作为企业家或管理者,特别是高层次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从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和管理活动。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实现共赢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