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批评成为攻击
批评是让人改正错误的方式,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恰当的批评会对对方敲响警钟,改正错误。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员工避免不了会犯错误,领导要想纠正错误、批评员工,一定要注意场合,最好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再温和的批评也有可能会刺激受批评人的自尊,因为他会觉得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他或许以为你是有意让他出丑,或许认为你这个人不讲情面,不讲方法,没有涵养,甚至在心里责怨你动机不良。
如果万一必须当众批评人,其态度措辞要特别谨慎。以不刺伤他人的自尊自我为前提,否则很难达到批评人、改正人的目的。
措辞要客观准确婉转,是说在纠正别人、批评别人时,不能主观从事,不能夸大其词,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纠缠旧账。不恰当的措辞,可能激怒对方。比如:“你必须听我的,改变那种做法,否则……”这种命令威吓很难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于下级服从上级,表面服从了你,他的心里一定怨恨你。命令威吓是最伤人自尊的。为什么不可以客观婉转一些呢:“这种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我们看看怎样做才更好。”
许多可能是善意的批评,想帮助对方改正某些错误,但由于措辞不当,导致对方怨恨你,甚至双方关系破裂,根本谈不上实现批评改正人的目的。
善意但不讲究措辞的批评往往出现所谓“好心没好报”的后果。
在批评、纠正员工之前,先要停一下,想一想如何更客观、更准确、更婉转,更能达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让人觉得你粗俗简单、容易伤人。
保全他人面子的办法是给他人留下台阶、留下退路,让他人体面地退却。
当对方已经明确表明某一态度和意见,而你要纠正他时,最好的办法是为他找一个安全合理的理由,这个理由既不使他丢面子,又可使他全面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就事说事把责任推给模糊的第三者,使当事人有台阶可下,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有一位顾客到某商店退换一件高级衬衫,她声明这件衣服没有动过,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欢。精明的营业员看到这件衬衫有污痕,知道这衣服是被穿过的,但顾客已声明“没动过”,于是营业员给她一个台阶让她全面地收回她的声明:
“你可能是没有动过,或许你不在家时,你家里哪个人动过它,你看这污迹是表明有人穿过的。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买回家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那丈夫搞脏了。”
营业员这样一说,顾客当时就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再争辩,拿着衣服回去了。
试想如果营业员直截了当地说:“你看看这上面的污渍,明明是有人穿过了嘛,你还在这儿狡辩!”那么这样一来,两人肯定会撕破脸大吵一通。
批评和骂人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骂人是气急败坏的表现,是无赖的表现,这不需要多大水平,大街上的泼妇,能骂得十分出彩。只是,骂人的行为除了让被骂者受伤,或者被路人耻笑之外,没有多少意义。而批评不同,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人与事进行的一场论证过程,它应该有着严谨有力的逻辑。
骂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生活中,批评却极为值得提倡。毕竟,人无完人,谁能百分百的看到自己的缺点?就像谁也不能百分百的看到别人的优点。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批评者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而批评者也应该讲究一下批评的艺术,好让被批评者接受。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在做好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喜欢对同事或者上司说:请提宝贵意见。而大多数人在说这话的时候,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的。因此,坦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即便不因此招人讨厌,至少也很难受到欢迎,因为人总是有自尊心的,都希望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但是明知道别人是错的,还不及时批评,也不是正确的行为,而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将别人一棍子打死也不是批评家的风范,所以批评要讲究一些艺术性。曾看过这么一则故事。
美国有一个妇女,买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并决定穿它去出席一场宴会。
但她丈夫却在很多人的面前批评她说:你身材不好,穿上这衣服像奶牛一样。
这位妇女当然很受伤,便永远地把衣服锁进了衣柜,最终也离开了丈夫,理由是他没有尊重自己。
这故事让我们感想颇多,一个本来抱着美好梦想的人,在准备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讲策略的批评会给她造成一生的伤害!或许,就有那么一个本来有天赋的人,被我们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话所扼杀了。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批评而又不受到伤害呢?
批评别人,就要给别人服气的理由。我们作为批评者,就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对批评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要公正地看待问题。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自己个人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然后,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真诚地向批评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指明他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意见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的,别人又怎会不接受批评呢?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因为不管是人还是事,毕竟都还是有一点优点的。我们进行批评,是想让别人知道错在哪里,而不是要把人整垮。所以在批评的时候,我们要向别人进忠言,忠告要深刻,使人能够忍受痛苦的磨炼而不至于伤害别人的自尊,这也需要我们所谓的批评家们,在批评的时候,掌握好的一个度。
智慧之源
批评是一种交流的艺术,与骂人不同,骂人是一种发泄、一种气急败坏、一种含有敌意及攻击性的行为,而批评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出于一个善意的出发点,对对方敲响警钟。
话不能说得太满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你的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当别人完全了解了你内心的想法后,你的脆弱或缺点就会暴露无遗。这样你就失去了神秘感,时间久了不仅让人感觉无味,而且很容易泄露你或他人的一些重要秘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或喜或怒的小事,就总想找个人说说;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自己的心事向人家倾诉。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也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更不能对谁都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朋友还分三六九等呢!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一旦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掌握住,就成为双方争斗时的你的软肋,这一点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很痛快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修理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晓丽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那时晓丽在部队当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极其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她们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巴结部队教官,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晓丽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把秘密和别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压力轻松多了。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她上军校,就把她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晓丽则在指导员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她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或者陷入于己不利的境地,从而使自己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形象,成就一番事业。
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你往往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往往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把所有的心事说出来。假如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但是我们所说的见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让你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机沉,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得就越多!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在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智慧之源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记住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
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
相声就是语言表达方式中最灵活的一门艺术。我们不难看出,相声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语言这种交流工具,巧妙地调动听者的情绪,让听者兴奋起来,大声笑出来,它足以说明善说与不善说的区别,很难想象一个人想什么就直接说什么会演好相声。话说得合适,不仅能体现出自身修养的高雅,也能够很舒服地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意见,使人愿意接近你,没有谁喜欢那种经常用恶语伤人的人。
有一位老年顾客,拿着一只酒瓶请营业员打黄酒,在营业员接酒瓶时,酒瓶忽然掉下来摔破了。那位营业员马上道歉说:“老同志,对不起!是我没有接好,这是我的过失。”说完,他立即掏出钱来要赔偿。老年顾客见营业员连声赔礼,不但没有发火,反而自责说:“不要紧,是我没有递好!我回去重新拿一只来就是了。”就这样,一件很容易引发争吵的事,比较圆满地解决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像这位营业员一样,他主动道歉,短短几句话便使顾客心里暖烘烘的。这并不表示他比顾客低一等,相反,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出他独特的智慧,化解了可能的纠纷。
这就提醒我们说话时要注意分寸,多讲良言。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时至黄昏,住处还没着落,忽见前面来了一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向前驰去。结果一跑十多里,仍不见人烟。
他暗想,这老头真可恶!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
猛然,他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理”的谐音吗?于是马上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年轻的朋友,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热线,使交际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运用礼貌语、称呼语和禁忌语。谈话中,习惯用礼貌语言,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反之,如果言语蛮横过激就会让人感到“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分场合,要有分寸,更要得体。利用语言的艺术,采取不卑不亢的说话态度,优雅的肢体语言,活泼俏皮的幽默语言,并且娴熟地使用这些语言艺术,这样才会使你的人际交往更成功!
智慧之源
没有谁喜欢那种经常用恶语伤人的人。因此我们在交谈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语言,并且习惯运用礼貌用语,让人感到亲切和融洽。这才是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赞美是最美的语言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10天的口粮。”渴望得到赞美是每个人内心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应与赞美。
适当地赞美别人,说说赞美话也是处世之道。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任何人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赞美别人对自己也会有所帮助。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赞美话在此时就会发挥最好的效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能静心倾听你的想法。
某地有一家历史悠久的饭店,店主老李有着丰富的经营经验。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离他不远的地方又开了一家饭店。老李对这位新来的对手十分不满,到处向人指责那家饭店的菜色差,毫无经营经验。新饭店的老板听了很气愤,想到法院去起诉。后来,一位律师劝他,不妨试试善意的表示方法。顾客又向新饭店的老板述说老李的攻击时,新饭店的老板说:“一定是误会了,老李是本地最好的管理家,它们的饭店在任何时候都服务得特别的到位,而且还有很多经营饭店的新奇的点子,我们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之中,有足够的时间可供我们做生意,我们是以老李为榜样的。”老李听了这些话后,立即找到了自己的年轻对手,向他道歉,还向他介绍自己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就这样,双方的矛盾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