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开心灵的锁
3077700000017

第17章 柳暗花明(5)

1985年,尼古拉·海克购买了瑞士微电子设备与制表公司的控制股权,成立帅奇公司。该公司是两年前在海克的建议下,由瑞士最大的两家制表商合并而成,当时这两家公司均处于破产边缘。这个观念的产生,不是经过精心财务分析,而是由于重振瑞士钟表业的雄心壮志。这一目标对任何一位瑞士公民或亲欧者显然具有感情吸引力。

既然以此为目标,它所生产的低价表,就一定要有亚洲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特色,即一种体现欧洲人品味和智慧的东西。起初,银行都不愿借钱给这一企业,因为他们认为,在高成本劳动力环境中运行的瑞士公司,不可能争得过拥有低成本亚洲资源平台的日本竞争对手。

然而尼古拉·海克有一个梦想:“无论哪儿的孩子都相信梦想。他们问着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事情是某种样子的?为什么我们要以某种方式行事?我们每天也问自己这些问题。”

人们可能会笑瑞士一家巨型公司的总裁竟会讲天方夜谭。可是那却是我们所做一切的真正奥秘之所在。

海克的愚蠢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日本人竞争”,需要一个聪明的回答。要想生产出一种式样时新、平均售价40美元的表,就需要在设计、制造和销售方面进行彻底革新。

帅奇公司极富创新精神的制造过程,将劳动成本削减到制造成本的10%以下,只及零售价格的1%。海克自豪地说,即使日本工人把他们的工时白白奉献了,帅奇照样能赚取可观的利润。孟得斯基曾说过:“大智若愚才能成功。”本来就笨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做,根本无法成功;具有中等智慧的人,抱着坚定的信念,可以学到专门知识,加上努力,便会成功;太过聪明的人,往往处处想找窍门,时时想走捷径,结果往往因基础不牢、努力不够而难以成功。

日本的寺田寅彦曾引用一位老科学家的话讲过如下一番道理:

人们常说:“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脑袋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这样的。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的。

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为了不失去逻辑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为了在一片混乱中,不至于颠倒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是需要有正确而又缜密的头脑的。

处在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叉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弄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脑袋确实要聪明。可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是极普通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就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白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要阐明其原委,这对科学教育者自不待言,就是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科学家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乡下佬和死心眼的人。

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地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处,可是他们恐怕会遗漏观赏路旁或岔道上的重要东西。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缓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地把那珍宝拾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敏于推测,可以纵观路途上所有的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易持乐观态度。即使是遇到难关,他也会格外的努力,脱出困境,这是因为无论如何也闯不过的难关是极为罕见的缘故。

一切举动行为里都伴随着危险。怕受伤的人成不了木匠。怕失败的人成不了科学家。科学就是在脑袋笨、不怕死的人的尸体上筑成的宫殿。也是血河之畔开着鲜花的花园。关联着自身的利害,脑袋聪明的人是很难成为战士的。脑袋聪明的人容易着眼于别人工作上的缺点。别人的工作自然就显得拙劣。这样常会陷入高人一等的错觉之中。这样一来,其结果是上进心松弛,很快这个人也就滞步不前了。

觉悟到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把愚笨、赤裸裸的自身抛在大自然面前,又决心只是倾听大自然的直接教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家。正是因为如此,不能成为科学家的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言而喻,这是绝对需要正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这就是说,脑袋要笨,同时,脑袋还要聪明。不充分认识到这一事实,常常会阻碍科学正常进步的。这是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进行慎重的反省和观察的。

感悟:

问题没有幼稚成熟之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简单的东西往往含着最深刻的哲理,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住头脑。

33.依赖自己的头脑

伍德养了100只鹅。有一天,死了20只。于是,他跑到犹太牧师那里,请教怎样牧鹅。

那位犹太牧师专注地听完伍德的叙述,问道:

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

“上午。”

“哎呀!纯粹是个不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伍德感谢牧师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3天后,他跑到犹太牧师那里。

“牧师,我又死了20只鹅。”

“你是在哪里放牧的?”

“小河的右岸。”

“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牧师,上帝祝福您。”

过了3天,伍德再次来到犹太牧师那里。

“牧师,昨天又死了20只鹅。”

“不会吧,我的孩子。你给它们吃了什么?”

“喂了包谷,包谷粒。”

犹太牧师坐了深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

“你做错了,应该把包谷磨碎喂给鹅吃。”

“万分感谢您——牧师。由于您的劝告,上帝会酬谢您。”

第3天,伍德有点不快地、但又充满希望地敲着犹太牧师的房门。

“唔,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我的孩子。”犹太牧师得意地问道。

“昨晚又死了20只鹅。”

“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

“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

“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

“谢谢,牧师。您的智慧总是拯救您的信徒。”

伍德通过开着的门进来时,犹太牧师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古旧的书。

“向您问好,牧师。”伍德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

“上帝把你召到我这儿。看,甚至现在我都在替你的鹅操心。”

“又死了20只鹅,牧师。现在我已经没有鹅了。”

犹太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深思许久后,他叹息道:

“我还有几句忠告没对你说,多可惜啊!”

许多人生活和事业的失败,在于太愿意听从别人的“忠告”。

感悟:

别人不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即使能给你忠告,也并不一定能符合实际,不要盲从,善于利用自己的头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4.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香港顶级富豪霍英东于1922年生于香港的一个穷苦船家,在他18岁的时候,第一次步入社会,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但不幸的是,从一开始,他的“运气”,就与他那水上人晒得黝黑的皮肤一样——黑不见底。

霍英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做加煤的工人。可是,他这份工作还没干几天,便被老板炒了鱿鱼。

霍英东天资聪颖,人又勤快,从不偷懒,可为什么会被解雇呢?原来,他自幼家贫,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孱弱,瘦骨嶙峋,根本无法负担每日里沉重的体力劳动。每天早上,他的体力还可以支撑,但到了下午,他就不堪重负了,晚上回家时,浑身就像散了架一般,身心都疲惫不堪。而且,当时的一日三餐,都是吃不饱的。

为了生存,他后来又在香港启德机场当苦力,每日有7角半工资及半磅米的分配。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清早五点就起床,由湾仔步行至天星码头,花一角钱渡船过九龙,再骑脚踏车往启德机场。

可是,由于长期体力不足,一天,霍英东在扛一个50加仑的火水罐时,一只手指被压断了。工头可怜他,安排他做修车的学徒,而霍英东却爱好冒险,他擅自驾车,无意间撞向另一部货车,于是又被解雇了。

其后,霍英东应征做铁匠,却因为太瘦弱,于是便上船做钳工的工作,但很快再次被炒鱿鱼。

香港光复前,霍英东的母亲已经积蓄了一笔钱,与13名友人在湾仔市场开设了一家杂货店,而霍英东就在此时借此机会学会了管理店务、计算账目以及处理与顾客间人事关系的技巧。

二战结束后,霍母以80元出售杂货铺股权,再度经营驳船航运的生意。这时候的霍英东,主要是替他母亲管理账目和收佣金,但由于母子俩在经营上面有意见分歧,埋下了母子二人日后分道扬镳的种子。

当霍英东仍为他母亲工作时,发财创富的念头在他心中日益滋长起来。起先他以香港政府拍卖的小艇、舢舨及海军机器为对象,用手头仅有的佣金收买了这些待修的船艇,然后加以修理,再以较高价卖出,赚了一笔钱。

当他知道日本人高价收购一种药用的海草后,便与友人合资买了一条摩托船,带领80多个甘愿冒险的船民,前往东沙群岛收集海草。他们用了6个月的时候,在岛上过着缺水、缺食、缺乏药物供应的地狱般的生活。但是,他们回航时,采集到的海草也仅够弥补开支。

霍英东的这次冒险,令霍母大为不满,导致母子两人反目。霍英东曾经坦率地说:“我母亲从未信任过我,我做事我行我素,她认为这冒险太大,因此,我便独自做起生意来。”

因为霍英东的恒心和努力,当他从东沙群岛回来之后,他就开始“转运”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时的日用品、武器等需求甚急。霍英东运载剩余物资及盘尼西林等药物进入大陆,在短短数年间便发了一大笔财。这段时期的霍英东,不仅赚了大钱,更开始与中国大陆那不寻常的友谊,成为最早期的“红色资本家”。

1954年,霍英东开始“上岸”,向地产进军。他买下了铜锣湾一幢大厦,并创办立信建筑置业,收购及拆卸旧楼、建立新楼。

霍英东率先利用宣传小册子及广告推销楼宇,开了买楼的先河。因为他懂得这样运用公众投资,这是令他奠定了巨富的基础。

从1961年开始,他与香港及澳门的一批有实力的富商巨贾一起争夺澳门赌场的经营权,逐步获得胜利,成为了澳门娱乐公司的大股东。

1985年,已故船业巨子董浩云的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因世界性经济不景气濒临破产,霍英东大胆地注资11亿元,成为该集团50%股权的拥有者。霍氏此举,被评估为由中国大陆资金支持去托市维持香港安定繁荣的“任务”,被誉为“白武士”。

正于此时,由霍氏兴建的九龙尖沙咀星光行刚好落成。因为港府与左派势成水火,左倾的霍氏集团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而且,凡有意租用星光行办公室的商家,都受到某一间公司的“忠告”,最好不租。否则,电话服务将会很难“拨通”。由于电话通讯是生意的命脉,交了订金的人只好都纷纷退订。

对此,霍英东无可奈何,只好在该年年底以3600万的低价,将星光行卖给置地公司,而他于这次失败中在信誉与金钱上蒙受的损失,实在无法估计。

1974年至1975年间,霍英东的事业又再度陷入窘境:由于香港地产事业大跌,而另外一方面,中国又将水泥建筑用沙的价格大大提高,霍氏的集团陷于苦战。还好,1976年后,地产复苏,霍氏的生意又随之再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今日的霍英东,名下有60多家公司,有不少是经营房地产生意的。他曾是香港地产建筑商会会长,该会有300多名会员,占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不仅如此,他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香港的最大富豪之一。

感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任何人惟一能依靠的运气,是他自己创造的“机缘”——这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而固定不变的目标是其起步点。

35.人生的支点

李万成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便随从事钟表行业的父亲来到香港。

由于自小出入表行,耳濡目染之间,李万成也与钟表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料,当李万成只有十一二岁时,善良的父亲被当地的一个骗子骗去了大笔资金,从此家道中落。他不得不每天放学后就来到表行,帮忙做些铺子里的闲杂活计。

18岁中学结业后,李万成弃学从商,用自己的积蓄在尖沙咀开设了一家钟表行,取名为“李氏表行”,初尝老板的滋味。

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腾飞,日本人组团旅游蔚然成风,李万成看准了日本游客喜欢疯狂购物的特点,抓住其间的商机,全力拓展针对日本旅行团的业务。当时他几乎每月便去一趟日本,联系旅行社、并洽谈相关的业务,由于他有着良好的信誉和灵活的工作方式,他很快便取得了不少旅行社的合作。

由于日本游客常借购买钟表之际打听香港珠宝钻石饰物的行情,这为李万成提供了一个商机,他立即把握住了这一机遇。为此,他专门从表行中辟出一块天地,展出日本游客喜爱的各式欧洲名贵饰物和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