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向来是一个懂得“借势”的人,他不但懂得如何借“人脉”之势,更懂得如何借“国家”之势。其中,借“中国政府之势”使微软在国际市场上得到高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2003年,微软高层频频来到中国,比尔·盖茨还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微软公司的支持和信任,而这也正是微软最想得到的信息。
当时在微软中国分公司总裁领导下,微软在中国的合作计划纷纷展开。其中比较著名的“长城计划”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实施的。“长城计划”启动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国展开合作,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软件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等,并且微软先后与中国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探讨相关课题。
微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充分利用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把计算机相关的外设备配件生产计划转向了中国,合作金额也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的范围。
为了扩大微软在中国的影响力,2003年11月23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教育部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在中国教育部的指导下,微软将在未来五年内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捐助,用以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其应用范围是在中国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先生也表示:“我们非常高兴与中国教育部合作,一起解决中国教育面对的困难,推动中国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协议签署之后,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微软将与中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机构合作,并将教育部指定的100个农村初中逐一配备一个计算机教室。同时,微软将与中国各地相关部门进行合作,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及课件,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2006年4月,微软公司又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加强软件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此备忘录的签署被看做“长城计划”的第二期合作。
微软和中国政府的紧密合作,不但拉近了与中国的关系,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实则一举两得。
从以上微软采取的种种举措上,不难看出微软要借中国政府之势,展开对中国软件市场新一轮的攻势。
比尔·盖茨这一策略的确很有效,看到中国政府与微软的紧密合作,中国很多企业也纷纷与微软签订合作协议。
2004年6月30日,《中国石化与微软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和学习微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是中国石化改造传统产业的迫切需要。其实,此次合作更给微软提供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月,微软又与长虹签订战略协议,协定双方在信息家电方面进行合作。
2005年3月31日,中国联想集团公司与微软公司签署了一项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表示,在目前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汇合的大背景下,微软和联想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可以给用户带来功能更强大的产品,让所有的用户都能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其实不难看出,微软是希望通过与中国这些大型企业的合作逐渐向政府采购这样的“大单”靠拢。
2006年,史蒂夫·鲍尔默访华,与中国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投入的金额也会比以前有较大增长。
2007年6月18日,微软(中国)公司宣布认购四川长虹公司非公开发行1500万股股份。同时,微软(美国)公司与四川长虹公司签署《四川长虹公司和微软公司有关Media GalaxY项目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微软与长虹进入了更深一步的合作。
很快,微软新一代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问世,这一软件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并且仅在中国市场上市。新一代CRM集Office、Outlook、Express等功能于一身,不但功能强大,而且使用方便,是微软在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拳头产品。这一产品自上市以来,销量很好。微软高层决定加大投入力度,以开发出更好、更实用的产品。史蒂夫·鲍尔默也表示:微软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帮助中国提升软件技术,最终实现共赢。
其实,在帮助中国提升软件技术的同时,微软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通过与中国政府及中国各大型企业的合作,微软在中国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并赢得了更多忠实的客户,这对微软实现在全亚洲发展壮大的战略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
心得:
1.企业要借到有利之势,且能引起积极的连锁效应。
2.“借势”往往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