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3079200000076

第76章 父母必须做到的一——了解 引导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孩子的天性不是孩子的问题。现在,针对这一认识,让我们进一步讨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天性。

改变认识

儿童的一些行为,如喜欢走马路沿,玩泥巴,顽皮;有的孩子一说话就脸红;许多青少年崇拜明星等,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不正常或出了多大问题。相反,这些现象是正常的,有的是天性使然,有的是性格所致。还有的,是孩子所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决定的,并非犯了什么错误,更不是病态。作为父母,不该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孩子,也不该用异样的论调评价他们,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孩子们的言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正确的认知和平和的心态以分辨是非,这是收获良好教育成效的第一步。

我们说孩子们的言行正常,是否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由他去?当然不是!清醒地认识孩子的言行,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为的正是更好地教育他们。

具体指导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个性特点。教育孩子要先了解孩子的发展。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发展上的一些共同特性。父母教育孩子应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制定行为尺度,而不要以成人标准要求孩子(关于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将在第十一章“家庭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中详细讨论)。

2)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正确引导。了解孩子的目的不是不作为,更不是放任,而是为了寻求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举例说明

例如,一位母亲在给笔者的邮件中写道:自己教4岁的孩子识字,怎么教都教不会,常常是今天教、明天忘。母亲觉得孩子既不好学,记忆力又差,为此非常忧虑。

其实,了解孩子成长的父母应该知道,4岁左右的孩子其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注意力的发展还处于无意识之中。孩子对生动的图像和实物非常敏感,也有兴趣,但注意时间不长,对抽象的文字不敏感,如不辅以图片,要求孩子枯燥地反复认读,孩子不但不会感兴趣,反会产生极大的厌恶。

由于孩子的认知、注意、记忆、思维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这时的孩子对实物和图片的记忆非常强,而对抽象的文字因为不理解,而不具备长时记忆能力,所以孩子当然记不住。即使通过大量反复练习死记硬背,能记得了,也只是条件反射,并非真正理解。因此,这样的学习不论对开发智力,还是增长知识都没有意义,相反还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将来的学习极为不利。

因此,笔者告诉这位母亲不必焦虑,孩子的反应很正常,建议她停止教孩子识字,依据4岁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发展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各种形状的图片和实物,通过对物体进行简单归类等训练思维能力;通过具体的活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并训练有意注意和记忆……

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对具体的教育现状做出正确判断;也只有了解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