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
3080800000020

第20章 宋元明清时期(6)

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与《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是孔尚任(1648—1718年,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山东曲阜人,曾任国子监博士、户部员外郎等职)借用此前之短篇小说《李姬传》的故事及主题创作而成,于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正式问世。其史实大约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力求“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它通过生动、传神地描述侯朝宗与李香君的感人爱情故事,客观反映南明弘光朝覆亡的历史。而作者自己也因此丢了官职,只好去过隐士生活。

《桃花扇》写的是风流才子、复社俊杰侯朝宗博学强记,才高八斗,却因在秋闱应试中抨击时政,名落孙山。不过此时明王朝亦早已风雨飘摇,日薄西山。在流落南京时,他于旧院秦淮结识名妓李香君。两人男才女貌,一见倾心,情投意合,遂成佳偶。不久侯即纳李为妾,一场热闹、激动、缠绵的洞房花烛。那年李香君方十六虚岁,“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但此时的侯朝宗,亦难免有不顾国家危机,沉迷声色之嫌。

定情次日,李香君得知婚事费用皆出自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此人原本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文士,可惜品行太差,追名逐利,毫无气节),其意在结纳手头拮据的侯朝宗,以求开脱罪名,拉拢复社。内心十分明了的李香君当即义形于色,立即下妆却奁以还,宁可素面清贫;并批评侯立场不坚定,要他立即与阮等断绝关系,划清界限。阮老羞成怒,卑劣衔恨,伺机报复。乘明廷降将左良玉移师南京之时,他谣言侯朝宗背叛朝廷,为左内应。为躲避诸余孽追杀,侯与李不得不挥泪分手。两人长期无法在一起厮守欢颜,春宵共帐。侯往北投奔爱国将领、扬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报效国家。

不久李自成义军入京,崇祯帝自缢。佞臣马士英、阮大铖等即于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朝廷。昏王贼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日夜狂欢,口称“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过着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生活。马、阮又屡屡加害李香君,迫她再嫁淮阳督抚田仰。李宁死不从,守楼明志,廷筵骂座,痛斥奸贼。她还怀抱与侯朝宗定情时侯赠的一把扇子,欲寻自尽保贞洁,以头撞桌,昏厥于地,鲜血溅到扇上,典型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从而演绎了一段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著名画家杨龙友(也是侯与李的挚友且爱情见证人)为其真情所动,在扇面上就其血点画出折枝桃花,而成为流芳后世的“桃花扇”。李乃托人携该扇远送致侯,以明心迹。

后李香君被擒入偏安小朝廷之后宫,逼屈不依,又遭软禁。不久侯朝宗回到南京,与复社文人一起为阮大铖捕获,也锒铛入狱。南明倒行逆施,朝政腐败不堪。很快清兵大举铁蹄南下,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等皆闻风丧胆,溃退出逃。侯朝宗终得以出狱,随人赶往南京城外栖霞山。李香君也趁乱出宫,随人入山。两人终于在白云庵祭坛相遇,患难情侣,久别重逢,破镜重圆,且哭且笑。张道士以国恨、家恨之言点醒他们,面对无情现实,二人双双顿悟出家,入观为道。

而真实历史是他俩并未出家。侯朝宗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已返回中原商丘家中。年轻时候的才名,并没能给他带来仕途上的成就。他再次失节,委曲求全,参加了新朝殿试(顺治八年),结果还是未能得到满意的功名(只进了副榜)。他感到一事无成,于是建立“壮悔堂”,取其“壮年知悔”之意,从此在其间潜心诗文创作。李香君后来亦终于回到侯的身边(另一说法是,她早已独自出家或遁世或病逝,并未去与侯再聚)。但她因为卑贱的妓女身份不被官宦侯家所容,无奈搬到商丘城外远郊的侯氏庄园居住,成天遭受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最终含恨而死,葬于庄园附近,至今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上书侯朝宗亲写之“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几年之后侯也抑郁而亡,追随爱姬于地下。

这真是“恩爱鸳鸯,转瞬离别,愁苦幽怨,各赴黄泉”。

稀奇的太后“三角恋”——皇太极、多尔衮与孝庄文

“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明朝遗臣张苍水《建夷宫词》

皇太极,一个文韬武略、极具计谋的皇帝。多尔衮,一个叱咤风云、却又失意一生的豪杰。孝庄文太后,一个温柔多情、却又深藏心机的女人。此三人一生曲折、风云跌宕、功绩巨大、感情复杂。

皇太极(1592-1643年),即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清朝开创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1616年封和硕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于宁远战败身亡,他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另一说为他逼死大妃,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得汗位)。在位十七年,病死,终年五十二岁,火葬于盛京(今沈阳)。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事必躬亲,运筹帷幄,富有谋略,文治武功。他极具开拓精神,既有强烈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仿照明朝官制确立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是继努尔哈赤之后满清又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他日大清皇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对他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皇太极即位后,继承努尔哈赤遗志,用不到十年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继承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并两次南攻朝鲜、西征蒙古,将其降服。为笼络蒙古,他还册封“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尔济吉特氏,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州(清亡后通称满族),年号天聪。翌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消除了攻打明朝的后顾之忧。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1640年起病况频频发生。1641年他宠爱的宸妃病亡,极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头晕目眩。1643年猝然中风而亡,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大勋未集,且储嗣未定。

多尔衮(1612—1650年),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亲弟弟,母大妃纳喇氏为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妃子。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清朝关内统治的奠基人。他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多尔衮九岁时(1620年),与同母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1626年晋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从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大捷,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入明边,与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参加大凌河城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济尔哈朗在归化城西南俘蒙古部众。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九年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

崇德元年(1636年)多尔衮晋封和硕睿亲王。受命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二年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兵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乘虚略山西及保定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昇部;继破济南、天津等地。五年率兵参加松锦之战,充任前方统帅,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杏山、松山间。七年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十三万人,俘洪;迫前锋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歼明军七千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其子年幼福临为君;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人称他“虽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率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诱降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大败李自成大顺军。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六月分遣部将抚定鲁、豫、晋、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人赴盛京奉迎顺治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多铎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三年命豪格攻四川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命博洛征闽、浙;命多铎征蒙古苏尼特部;命孔有德、耿仲明等征湖广。十一月其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射杀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独专朝政。五年晋封皇父摄政王,顺治称之皇父。六年两次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瓖,克浑源等地。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三十九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睿亲王封号。

孝庄文(1613—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之侄女,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她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1625年嫁于皇太极,称侧室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受封为永福宫(次西宫)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另生有三女。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年号顺治),尊她为皇太后。1661年顺治驾崩,其第三子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尊她为太皇太后。1688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太后之一,是蒙古族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政治家。她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局面呕心沥血,在关键历史时期先后辅佐三代帝王(包括为辅佐皇太极平定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以灵活巧妙手段确保福临即位;辅政康熙除鰲拜、击退郑成功、平定三藩、剿灭察哈尔叛乱等),调和宫廷内部矛盾,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对清朝的入关、灭明和政权巩固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近年影视界掀起过一阵“孝庄热”:女作家凌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少年天子》以及由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还有电视连续剧《一代皇后大玉儿》、《庄妃轶事》、《庄妃秘史》、《孝庄秘史》、《大清风云》等,都是以她的故事、经历与业绩为主要题材。

皇太极执政时,孝庄文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

1643年皇太极猝死,并未及时确立继承人。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等均四处紧张活动,不惜兵戎相见。此时孝庄文从容不迫,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最终让福临顺利登基。

后来,在多尔衮位极人臣、一手遮天仍不满足、觊觎皇帝宝座、对她步步进逼之下,孝庄文临危不惧、机智巧妙,采取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目的就是不使他废帝自立。据不少野史记载,她为此竟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顺治四年(1647年)底以太后身份下嫁摄政王。

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生活俭朴、不爱奢华的孝庄文却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幼年由孝庄文抚养成长,又赖她辅政。孝庄文不过多出面参政,且拒绝垂帘听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康熙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文那里请示问安。孝庄文还劝说康熙戒烟、节俭。

孝庄文与康熙祖孙感情很深。康熙十一年孝庄文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一路之上康熙对她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四岁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祖母知道。孝庄文七十五岁时病重弥留;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等文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1688年孝庄文驾崩,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太后一生,康熙有极高赞语:“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1625年孝庄文嫁给皇太极时,她十三岁,皇太极三十四岁,成为皇太极的四位贵妃之一。有意思的是,丈夫皇太极同时还是她的姑父、姐夫;因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她的姑妈,而最受皇太极宠幸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是她的姐姐。姑侄三人同嫁一人,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尤其是君王)男女关系的复杂。

并且,她又与小叔子、丈夫皇太极之弟多尔衮的关系亲密甚至情意深厚。在皇太极死后,她还竟以大清太后之尊下嫁多尔衮,从而演绎了一场中国古代历史上稀奇罕见之太后“三角恋”,被视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成为古今众多文艺作品所关注的人物。

“太后下嫁摄政王”问题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大疑案,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议。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认为这不是事实。但在民间此说流传甚广。见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张苍水)《建夷宫词》一诗(见文首所引)。对于兄死弟娶嫂(即“收继婚”),在刚由奴隶制进化到封建制的满洲女真人那里,也许并不足为怪。

正因如此,据史书记载,孝庄文去世后并未与皇太极合葬。她在病危时曾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文遗嘱中“不忍”云云,不过是一种托词,其实是因为下嫁了多尔衮,无颜于黄泉下复见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