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的父亲道光在考虑继承人上,颇费了一番周折。道光最看好的两个儿子中,奕訢聪明果敢,奕詝孝顺温和。最后,年迈糊涂的道光把位子留给了更会做人的咸丰。只可惜咸丰无胆识远略、无才干作为,遇到大事时只会退缩、逃避;又碰上西方崛起、当朝衰败之际,再想励精图治也效果有限。让他坐了十一年江山、理了十一年朝政,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于是有人认为,道光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传位给咸丰,而咸丰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坐上皇帝宝座。但是咸丰还有一个更大的错误,那就是不该宠幸并放权给叶赫那拉,不该让她当上贵妃娘娘,最后她又成了皇太后乃至大清朝的实际最高领袖,并专权多年;有人说,正是有咸丰相助在前,“使得慈禧淫威中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著名演员刘晓庆、梁家辉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中,我们可以知道,年轻时的兰儿(即后来的慈禧)是何等的聪明、有心机、厉害,而且又漂亮、会唱歌,一个手绢变耗子的小把戏、一首《艳阳天》的媚歌,把好色的咸丰迷住了,跟着她在后宫的花草风月里团团转,醉心于锦帐合欢之中,这才会对她宠爱有加。尽管她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清太祖家族在历史上素有仇怨,但因为她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同治),这才被封为贵妃娘娘(离母仪天下的皇后仅一步之遥了)。从此咸丰沉溺于宫闱之乐,以为是“嗣世有后,天下太平”了。谁知风雨飘摇的满清社稷,早已处在内忧外患里……此外,在该电影中我们还见识了慈禧的残忍嫉恨:她一旦掌权,即让人把曾为咸丰宠爱的“情敌”丽妃的双手双脚都砍断,装进一个很狭窄的酒缸中,放在黑暗僻静的角落里,疼痛呻吟许久方死。
叶赫那拉(1835—1908年),即慈禧,咸丰妃子,其子载淳(同治皇帝,清穆宗)即位后被尊为慈禧太后。因她与慈安太后所住东宫区分,故又世称西太后。她是同治、光绪(载湉,清德宗,慈禧姐姐之子,即她是光绪姑妈)两朝的实际统治者,清末顽固、保守、腐朽势力的总代表,长期实行垂帘听政,掌握大清实权前后长达四十七年。她对内实行残酷统治,对外长期妥协投降,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而其突出证据,就是那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叶赫那拉是满洲镶黄旗人,乳名玉兰、兰儿,系安徽徽宁道台惠征之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蒙咸丰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屡屡得以侍奉皇上。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遗诏立载淳为太子并继承皇位,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又任命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同年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訢(咸丰的弟弟、那拉氏的小叔子,此二人亦大有男女暧昧关系)发动政变,将八名辅政大臣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由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暗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及行政仍出自其手。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举行盛大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开始筹备,8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月内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1月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11月下旬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11月底那拉氏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不在座;她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该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罚戍乌里雅苏台。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的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继而文廷式亲自上奏,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初她同时下令授恭亲王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加强了主和派势力。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初派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那拉氏万分惊恐,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月底攻陷,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多次。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中旬签订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根据此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当地人民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翌年2月批准《议和大纲》;9月签订《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1908年11月那拉氏病死,终于结束了她罪恶、复杂的一生。
无奈皇上还好有小妃支持——光绪与珍妃
“半泓秋水凝寒碧,血花犹泛胭脂色。妾心井水自不波,六飞一去无消息。”——后世诗人
说起光绪与珍妃的故事,我总是想到每逢去故宫游览,后三宫部分专门有个叫做珍妃井的景点,是另外要收费的,那便是当年珍妃被慈禧害死的地方。我就是第一次进去过,后来的几次都不愿意进去了,有些伤感。
光绪(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咸丰帝胞弟醇亲王奕譞与叶赫那拉·慈安(慈禧姐姐)之子,故他既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又是其内侄。四岁登基(同治帝即其堂兄亦表兄猝死,无子,由其入继帝位),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1875—1908年在位。但他一直只是个傀儡皇帝,实权始终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在他刚即位时,因为年幼,由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主要还是慈禧决断。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六岁“亲政”,但仍由慈禧控制政权,称为“训政”。十五年(1889年)慈禧“撤帘归政”,实际仍掌握有干涉政令、任免大臣的权力。
受其师翁同和的影响,光绪欲逐渐摆脱慈禧控制,有所作为。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意识到闭关锁国、腐朽保守的大清王朝已是积弱积贫;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于二十四年(1898年)4月23日接受变法主张,准备走类似日本之君主立宪道路,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图强,并陆续颁发数十道改革诏令,引起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恼怒。8月6日慈禧发动政变,重出“训政”,将他幽禁在西苑瀛台涵元殿(今北京中南海内),并疯狂镇压维新派。史称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二十六年(1900年)7月,因义和团运动仇杀外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光绪为慈禧所挟持,逃往西安。临走之前,慈禧又把光绪爱妃珍妃处死。翌年签订中国历史上条件最苛刻、赔款最多的《辛丑条约》。三十四年(1908年)10月21日,光绪先慈禧一天死于瀛台。一说他是从小体弱多病、胆小紧张、脾气不好,患有阳痿遗精、神经官能症、肺炎等多症并发而死;一说他是被慈禧、李莲英或袁世凯害死的。
光绪是一个无奈皇帝,实权始终掌握在“圣母皇太后”慈禧的手里,他不过是个摆设、木偶,自己的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他很悲苦,同时也很孤独。他只有一后二妃,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算是老婆最少的了。又由于他从小体弱多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这便更加孤苦。但好在二妃之一的珍妃(1876—1900年)美丽可爱,对他的思想表示理解和支持,所以得到了光绪的真挚之爱。
光绪的两位妃子瑾妃和珍妃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比不上珍妃,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聪慧灵醒,性格开朗,活泼机敏。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了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光绪与隆裕皇后没有爱情的婚姻,其感情上的郁闷沮丧,给珍妃带来了与皇帝真心相爱的机会。她爱光绪,是皇帝孤独寂寞生涯中一支芳菲的花朵。她不仅协助羸弱的光绪料理政务,连慈禧批览奏章时居然也在一旁观察,以体会懿旨深意。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而著名的清流人士很有才华,亦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重用后,对光绪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要摆脱束缚、改革政治、有所作为的愿望。
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一段时光。可这一点是慈禧所最不愿看到的。当时,光绪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隆裕皇后,而与皇后(她是慈禧内侄女)不睦即等于对抗慈禧。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于是光绪与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这样以来,一方面光绪的日子更不好过,另一方面珍妃的宫廷生活也尤为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