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
3080800000009

第9章 两汉三国时期(5)

以前甄氏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也多有采纳,爱屋及乌嘛。后来甄氏见他贪图欢娱,荒芜国事,依然出面相劝:“你是皇上啊,天下那么多事需要你处理,可别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这样既会累坏身体,又会耽误社稷。”可曹丕对她的话置之不理。甄氏三天两头劝,曹丕本已看她不顺眼,现在更觉她烦。黄初年间,曹丕新纳宠妾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言,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222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一气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尽,年仅四十岁。

甄氏临死时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当皇后了。”

甄氏死后,曹丕将她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赐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泪如雨下,写就一篇《洛神赋》(初名《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作为甄氏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曹丕十分感动,想到甄氏的好,想到兄弟之情,想到自己的不是,不免良心发现,暗生内疚;但人已死去,愧之岂及?

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赋》,正是借神女之名,极言甄氏之绝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写的是静态美;文首引的那几句,写的则是动态美。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香港作家董千里的小说《玉镂金带枕》,就是写的三曹与甄氏的情感故事。

东吴姊妹花与铜雀台无缘——孙策与大乔、周瑜与小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孙策(175—200年),东汉名将孙坚长子、吴帝孙权之兄,后来之吴国的奠基者。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少居江淮间,颇有声望。孙坚死,他依附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后攻占吴、会稽等郡,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曹操曰:“狮儿难于争锋。”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奉汉帝诏讨之,拜“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四年袁术死,“小霸王”孙策攻败庐江太守刘勋,得袁术、刘勋兵两万余,吞并多郡,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绍相拒官渡,孙策密谋欲袭许昌,部署诸将以迎献帝。兵未发,遇刺死,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嘱弟孙权继承其事业,请周瑜等辅佐之。公元229年孙权建吴称帝,尊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三国志》说他“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或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绝对是一代豪杰、天下英雄且俊美男子。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吴国大将,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与二乔同乡。初时孙策之父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微省境内)。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前来拜访。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此后推诚相待,结为好友,同打江山,先后助孙策、孙权兄弟建立吴国,创下赫赫功勋。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吴军与诸葛亮所领蜀军,一道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境内),史称赤壁之战,周瑜因此而扬名后世。建安十五年(210年)在率兵西征途中,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导致箭伤复发,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五岁。周瑜同样是一代英豪、少年美男。我们从文首所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便可感受到他当年的那般勃勃英姿,词中描绘的就是他娶小乔时的豪迈情怀、飞扬气度。且周瑜还精于音律,至今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

记得中学时,就学过我非常喜欢的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当然,还有我更喜欢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名作中,都提到了三国时候的两位大美人——大乔、小乔姐妹花。只可惜,如雷贯耳的皇皇大著《三国演义》中,却反而甚少有关于她俩的文字。也许,《三国演义》不是《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它更多的是一部关于男人的书。

大小二乔姐妹花,是东吴国老乔玄的一对娇娇女,史载无名,民间云一为朝容一为夕颜,原籍为皖南天柱山地区,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出美女,终有绝代双“娇”的诞生。据《三国志》记载,其父乔玄原在东汉朝廷为官,因为天下大乱、昏君无能,失去妻子的他便辞了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故乡庐江郡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隐居,不问世事。但德高望重,甚闻于乡闾。而两女更是美貌绝伦、国色天香,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名扬天下。东汉建安四年(199年),一代少将孙策在同窗好友周瑜扶持下(当时他俩均二十五岁,堪称少年英杰),率兵一举攻克皖城,喜得二乔(却也有些威逼的意思)。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纳了大乔,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娶了小乔。据《江表传》,乔公二女虽“流离”(即光彩焕发貌),得此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世人称之英雄美娥、郎才女貌,可谓天作之合,传为千古佳话。

而身处江北的曹操,闻讯后嫉妒不已。于是他在中原漳河畔(今河北境内)高筑铜雀台,决心夺此二佳人。从杜牧诗中所知,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便有揽二乔以娱暮年,还足平生之愿。(据说曹操曾有言:“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为激将周瑜说服孙权联蜀抗曹,而把曹操嘱曹植所作之《铜雀台赋》中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的“二桥”(即在铜雀台东南处修两座桥梁;或者即使就是“二乔”,难道就不能另指立两棵高大的树木?)故意误为“二乔”,即“曹贼”发大军南下攻打吴国、扫平江东,竟是想得到他的老婆和姨姊——而且是国主的嫂子、同样也是他的嫂子。你说他能不发怒?不过我想,诸葛亮纵然聪明绝顶、智慧满腹,周瑜也不至于如此头脑简单,轻易为他所“忽悠”。其实他也是想联蜀抗曹,一方面这对他们东吴政权有利;另一方面他也很不满“曹贼”的所作所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将错就错,下令了抗曹的决心。于是,“东风偏与周郎便”(一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联军用火攻曹,侥幸击败外侵,而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夙愿也就永远无法实现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二乔姐妹便始终在东吴守了寡,成了美丽而孤独的“未亡人”。

要知道,姐姐大乔才嫁给孙策一年多,丈夫就英年早逝,而她还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岁左右光景,如花似玉、青春年华,面对漫漫人生、悠悠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朝朝啼痕、夜夜孤衾”,日子能不寂寞、晚景能不悲哀?“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而且,就是在孙策娶她的那一年多里,到处征战、戎马倥偬,很少陪她赏风花雪月、渡巫山云雨、予温存爱抚,守活寡一般,能算是幸福吗?)所以当小乔来看她时,她哭着对妹妹说:“你真幸福啊,有丈夫天天陪着。你看看我,死了丈夫,这往后该怎么过啊?”小乔不知道说什么好,也只能泪眼相伴。尽管当时男女情爱婚约还不像两宋后受礼教压制,相对比较开放;可是她贵为前国主之妻、今国主之嫂,谁敢再娶?

妹妹小乔相对好一点,“周郎”总算与她过了十二年幸福生活(比当今的“七年之痒”还多了五年)。且周瑜风流倜傥、容貌俊秀,对妻子恩爱有加,两人琴瑟合谐、男欢女与,倒是美好得很。尽管周瑜也要经常出远门带兵打仗,毕竟两人厮守的日日夜夜也并不少。但好景不长,210年周瑜又去世了,小乔也是不到三十岁,正是性爱的成熟期,渴望男人的爱抚,却也像姐姐一样成了年轻漂亮的小寡妇,余日又该咋办?姐妹见面,同病相怜,泪花闪烁,不免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此,姐妹俩只好面对江南的春草碧色、秋水绿波,天天坐在一起,说些“孙郎”和“周郎”当年的故事,以打发苦楚的岁月……

我的设想,还不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周瑜得不到东风,曹操打败孙刘联军,侵占东吴,掠走二乔,锁在他的铜雀台上,为“老贼”独享。尽管曹操年纪是大一点(也不过五十出头),但他作为大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气势逼人,又兼有大文学家的内心丰富、精力充沛,中年男子的成熟稳重、善于调情,还是可以满足她们姐妹二人的,倒可以后续又一段佳话呀!看看人家甄氏夫人,先嫁袁熙、后嫁曹丕,又为曹操、曹植所爱,多好啊!亦似乎并没有谁说她不安分、不正经的。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使她俩是被迫无奈,那也比终老守寡强好多倍。“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请问这人道吗?

可以肯定,二乔姐妹不但晚景寂寞,而且一定活不得高寿。

丑妻助他成为一代“智圣”——诸葛亮与黄阿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刘备军师,助他实现三国鼎立,最终建立蜀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号人物。他足智多谋,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史称“智多星”,有人甚至称其为“智圣”(与“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医圣”张仲景、“酒圣”杜康齐名)。他明法、正身、治军、和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文首所引的杜甫名作《蜀相》,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他的忠公体国之心,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敬仰。

诸葛亮读书时,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古歌谣《梁父吟》。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符咒风俗、奇门遁甲,而且精通战术兵法、娴熟韬略计谋,运筹帷幄、多谋善断。他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十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并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知识。他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前后《出师表》被收入《古文观止》,传诵千秋;《隆中对》亦很著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今湖北境内;另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境内)山中隐居待时。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纵横捭阖、宏论滔滔,提出统一天下应先夺取荆、益两州作为根据地,再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最后进兵中原、兴复汉室;此论也称“隆中对策”,并出山辅之。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原本漂泊不定的“皇叔”刘备,从此事业才出现了转机。诸葛亮毕生五十四年,以207年为界,刚好分为前后二十七年:此前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此后是他尽忠蜀汉、建功立业的行动阶段。

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除敌。诸葛亮以其大智大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为刘备获得立足之地,夺占荆州;继而攻战益州(今四川成都),击败曹军夺得汉中。214年诸葛亮被封军师将军。215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不久薨,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225年诸葛亮讨伐南蛮并将其平定。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尊王而不攘夷,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从227年起,诸葛亮驻军汉中,曾六次出祁山以北伐中原。228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为右将军。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境内),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

诸葛亮仪表非常出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三国演义》里描述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虽未必确实如此,却也说明其外表肯定不差。但相传他的夫人黄氏却相貌极丑,别号阿丑,却非常有才。据《襄阳记》记载,其父黄承彦系沔南名士,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终被此女才学所打动,表示同意,于是娶之。时人以此为笑,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再说黄阿丑。当年英俊潇洒、才干出众、名扬天下的卧龙君,舍无数莺莺燕燕不要,只一心要娶内秀的黄家丑女,必然有其非同一般的理由和考虑。据史料看,这位黄小姐精于天文地理,擅长琴棋书画,且通晓诗词歌赋,尤其工于木制;相传当年诸葛亮在破敌时用的木牛流马,就是黄夫人之杰作!而著名的八阵图,则是其父黄承彦亲传于他。诸葛亮也曾表示,他仰慕的是黄小姐的非凡才学,而不看重她的相貌丑陋与否。这样推来,与其说他是爱黄阿丑,不如说是需要利用黄氏的才能;而能把一个女人留在身边,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纳他为妻室了。于是也有人认为,与其说他娶了一个妻子,不如说他找了一个家庭教师,或者是私人秘书。然而诸葛亮一辈子就只娶了这一个女人,而且毕生忠贞于她,这也是实际情形,殊为难得,你不能说他们之间毫无感情。各人的审美与追求并不一样。

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本中,他总是手拿鹅毛扇,这代表着智慧和才干。对此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黄家千金小姐黄月英(又说叫黄硕,即阿丑)不仅笔下滔滔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其中还密密麻麻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师傅嘱咐她,将来名字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如意郎君。后来黄家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孔明,名字中即有明、亮二字。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了他。孔军师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看来,前文中提到的一代“智圣”的那些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其幕后英雄竟是这位“黄夫人”了。

黄夫人虽丑,却帮助丈夫成为了一代大军师与“智圣”,是他在事业发展和倥偬生活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远远胜过那些空有美貌、肚内无才的“绣花枕头”式俗艳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