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3086500000016

第16章 在活动中与孩子进行交流

孩子长大后,尤其是在学会走路、说话以后,就不像小时候那么“老实”了,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无论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周围的小环境,在孩子眼里,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新奇的事情令他们感到兴奋。

孩子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天真的心灵收集着世间万物的信息,享受他们的乐趣。如果妈妈在这时候增加与孩子的接触,陪他们一起活动,做游戏,在活动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孩子的眼中有着和成人所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尤其是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就会从他们的小嘴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而妈妈作为一个倾听者,要做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孩子嘴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以便和孩子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比如一群孩子一边玩耍,一边谈论自己的早餐情况。一个孩子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大粽子。”另一个孩子说:“我早上也吃了粽子,因为妈妈说要过端午节了。”边上的小孩一边摆弄着小汽车,一边说:“我的爸爸妈妈说端午节的时候要带我去奶奶家,那里会有龙舟比赛。”所有的小朋友一下子都兴奋了,龙舟是什么样子的?是大船吗?“粽子”—“端午”—“龙舟”,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但是又很陌生。为什么会有端午节?为什么端午节就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如果妈妈们有心,这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端午”这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丰富孩子的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用笑声和音乐与孩子交流

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幽默感。当看到别人对他笑的时候,他也会用笑容回应。因此,父母在这个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要多对孩子笑,用笑声来对孩子进行赞许。孩子两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他们最初的“语言”和大人交流,当孩子对着你“依依呀呀”的时候,父母尽量去模仿这个声音,孩子听到了会很兴奋,为了继续得到回应,他会更积极地去学习发声。父母也可以主动发出声音等着孩子来回应,让他知道声音是具有交流和沟通的作用的。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乐园,幼儿都非常喜欢,当有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多数孩子会觉得兴奋。妈妈在平时就可以为孩子播放一些动听的音乐,握着孩子的小手和他一起翩翩起舞,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也可以放一些舒缓的歌曲,轻轻拍打孩子入睡。这也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的方式之一。

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

肌肤的接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从妈妈这里传递过来的爱。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和身体,让孩子感觉到舒适。还可以给孩子做“健身操”,按摩孩子的四肢、胸部、腹部。按摩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看到父母熟悉的脸庞,闻着父母身上特有的味道,孩子会感到满足、安全、踏实,父母和孩子就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

在户外活动中与孩子交流

外界事物对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地新奇,他们什么都想知道,有问不完的问题。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交往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好奇,他们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是:“这是什么啊?”作为父母,要对孩子的问题及时做出积极回应,详细解答孩子的疑问,激发孩子进一步的观察兴趣,而不能草率应付或者报以不耐烦的态度。父母应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主动向孩子提问,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与孩子做一些小游戏。如与孩子比赛谁先找到红色的花或者数一数湖边有几棵树。经常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力就会越来越强,求知欲也会越来越强烈。

通过户外活动,还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可以利用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和陌生的小伙伴进行交往,也要鼓励孩子接受其他小伙伴的要求,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父母也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沟通。

通过户外活动,孩子不仅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外界事物,同时还能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回家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再回顾一下这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规则意识,提高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不要忽视户外活动,这是父母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机会,能让父母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是发展孩子各种能力的好时机,让孩子进一步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孩子感受到的世界与大人不同,孩子接受知识和观点的方式也与大人不同。选择在活动中与孩子进行交流,是聪明妈妈的做法。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和孩子进行更好的交流,让孩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又能增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达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