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3086500000003

第3章 孩子的关注与成人不同

孩子的一些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能自己待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有时候,孩子可以盯着地面或者天花板看半天;有时候,孩子会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在家里“折腾一气”……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他们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判断所“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实际上观察到的精确的事物,他们关注的“点”也和大人们有着很大差异。那么孩子到底是有一双怎么样的“慧眼”呢?

孩子是这样看世界的

1.无成见地“看”

儿童在观察每一件事物的时候,采用了超脱名利之外的审美观念,他们的眼睛和内心单纯、干净,没有被尘世的迷雾所蒙蔽,他们没有世俗观念、名利思想,他们能够把物品就作为物品本身来认识,而不去考虑物品的实用性、价值性,这对他们来说还都是陌生的。就像法国画家柯罗说的:“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而成人则完全不一样,他们会对事物做全面的评价,以事物的大小、用途、轻重、价值等去衡量它们。这些主观上的有用和无用、厌恶和喜欢的评价,并不是对事物客观的感知,所以,同一个事物在成人和孩子的眼中是有很大差别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2.创造性地“看”

当我们看孩子画画时,经常会发出感叹:“儿童是天然的‘变形’大师。”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经常会对万物进行改变或者移位,将万物的性质彻底颠覆,把本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搅在一起,比如他们会随意将物品分布和组合:鱼在云彩上游泳、小狗长上了翅膀、大树长在太阳上……孩子用和现实不符的方法来描绘心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图画中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构图、不合逻辑的组合都是他们大胆想象和神奇创造力的表现。孩子之所以能这么富有创造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看”的时候把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将看到的、记忆中的、想象的东西全都混在一起,并展现在一幅图画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所以绘画便无章可循,自由发挥。

3.灵动地“看”

父母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孩子经常会把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相互混淆,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灵性。对孩子来说,太阳公公是一张脸,月亮是星星们的保护神,玩具娃娃、小熊也是会吃饭、会睡觉的,孩子和它们能够相互说话,一起玩耍,成为亲密的朋友……孩子把对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入到自己的心中,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里,处处透露着“世间万物可结合”的思想,散发着童话般的美好气息。

4.有感情地“看”

儿童早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凭借色彩与符号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动作、行为,所有的一切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有感情的。他们会通过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改变来传达个性化的意义,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性的评价。比如,孩子画画的时候把妈妈的右手画得很大,因为“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会非常生气,就用右手打我。”所以,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孩子便把妈妈的右手夸张地扩大了。

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小兔子的尾巴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有的时候晴天有的时候下雨?”相信父母们都有同感,每天要回答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好。把下雨的科学道理讲给孩子听又怕他听不懂,不说吧,孩子又会问个不停,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孩子的世界是灵动的、纯净的,他们能对着小花说话,能和玩具熊成为好朋友。针对这样的心理特征,父母在解答孩子这样那样的疑问时可以用拟人的方式,但是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客观的、正确的。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不妨通过一些小实验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孩子知道天上有空气,却不能理解瓶子里面也有空气,这时候就能通过一些小实验,让孩子直观地去感受,并寻找答案。通过亲身体验,孩子的记忆会比直接说教深刻得多,还能培养孩子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判断。

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但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父母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只有以孩子的眼光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深入到他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去探索,才可能找到帮助他、教育他的方法。父母不仅要做孩子物质生活的提供者,还要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