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3089600000034

第34章 读书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①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

策名委质本为国,②岂但空取黄金印。

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燐。

士初许身辈稷契,③岁晚所立惭廉蔺。④正看愤切诡成功,⑤已复雍容托观衅。⑥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⑦

【注释】

①“胸中”句:太华:即太华山,在陕西渭南。仞,八尺日仞。这句诗是说郁积之气,同八千尺高的太华山蟠曲在胸中一样。②策名委质: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是把姓名记在名册上。委质:献上初次见面的礼物。古代武士初见献雉,表示忠心耿介的意思。③辈稷契:辈:是等同的意思。稷、契:都是尧、舜时的名臣。杜甫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④“岁晚”句:廉颇、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名臣。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消除了原有的矛盾,成为好友。这句是说晚年的成就比廉、蔺有愧色。⑤“正看”句:“愤切”:杜甫诗“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诡:克责、克期。⑥“已复”句:雍容:宽缓不急、从容不迫,隐含贬意。观衅:等待有机可乘,《左传》宣公十二年:“观衅而动。”这两句连释即为:刚看他(虞允文)愤切地主张北伐,克期成功;没过多久却又看他并不着急,托辞要等到金人有空子可钻时再发兵。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

【品评】

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时诗人五十八岁,奉祠居家。

陆游一生嗜书笃学,与一般俗士但求“颜如玉”、“黄金屋”的极端功利目的不同,他在读书过程中尚友古人、切磋琢磨,重在砥励情操,培养人格。在读书目的之“道与器”、“道与术”的关系上,他更注重立身行世之“道”,向往的是“通儒之学”。这首诗虽以“读书”为题,但并非专论读书治学之内容、方法,而是借题发挥,以读书为由头,抒发其人生理想,引出当日的社会现实及自身的尴尬处境,最后以坚信才必为世用结束全篇,给人以鼓舞。

据诗意及情感的变化,全诗可分三层。“读书”以下六句为第一层,是说理想。深夜读书,触发了胸中的郁结之气,如同八千尺高的太华山横亘在胸中。虽郁结难平,但穷且益坚,理想信念丝毫没有改变。“策名”两句正式交待其人生的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连。“故都”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是写现实、抒愤懑。诗人将视线转到千里外的故国江山,却欲言又止。为什么呢?因为故都沦陷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已是“彼黍离离”。“士初”两句写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进一步说明了胸中郁愤的真正症结所在。“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关系到对当时朝廷政坛人物的评价。王炎镇蜀期间,虞允文在朝为宰相。王炎是积极的主战派,而虞允文对待北伐的态度,前后言行反差很大:完颜亮南侵时,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中大败金兵,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孝宗的摇摆不定,太上皇高宗的逼迫和孝宗对奸佞的宠幸,都使这位昔日的英雄畏首畏尾,不敢贸然出兵。陆游对虞允文的“托观衅”深为不满,是很自然的事,故用廉蔺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愁”来反衬虞允文的狭獈心理。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指出即使在困顿之中,自己还准备为国家立功。结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比做“郁郁涧底松”,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摆脱困境,成为撑拄庙堂的擎天柱。

这首诗的情感发展轨迹,与诗人的人生轨迹,似乎暗合。结句的自勉,与李白《行路难》结尾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蕴乃出于同一机杼,均是诗人豪迈乐观的浪漫个性使然,世人称陆游为“小李白”,确实是抓住了二人的神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