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2
3089700000023

第23章 澹斋居士集序

《诗》首《国风》,无非变者①,虽周公之《豳》亦变也②。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③、李陵④、陶潜⑤、谢灵运⑥、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国朝林逋⑦、魏野以布衣死⑧,梅尧臣⑨、石延年弃不用⑩,苏舜钦、黄庭坚以废绌死。近时江西名家者,例以党籍禁锢,乃有才名。盖诗之兴本如是。绍兴间,秦丞相桧用事,动以语言罪士大夫,士气抑而不伸,大抵窃寓于诗,亦多不免。若澹斋居士陈公德召者,故与秦公有学校旧,自揣必不合,因不复与相闻,退以文章自娱,诗尤中律吕,不怨不怒,而愤世疾邪之气,凛然不少回挠。其不坐此得祸,亦仅脱尔。及秦氏废,始稍起为吏部郎,为国子司业、秘书少监,遽没于官。后四十余年,有子知津为高安守,最其诗得三卷,属某为序。某少识公于山阴,方公召还,尝以诗赠别,及公为郎时,故相汤岐公一日语公日:“陆务观别君诗方传世,非公之贤,何以发其语如此?”时绍兴巳卯岁也。因高安之请,重以感欷,某于是年八十有一矣。开禧元年九月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山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陆某序。

【注释】

①“《诗》首《国风》”二句:在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国风》一百六十篇,相传《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为正风,其他一百三十五篇为变风。陆游则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为全部《国风》都是变风。②周公之《豳》:《豳风》为《国风》的一部分,共七篇,相传其中三篇为周公所作,四篇则为时人美周公而作。③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回国后官至典属国,相传有与李陵赠答诗。④李陵:西汉人,北伐匈奴力尽被俘,相传有与苏武赠答诗。⑤陶潜:东晋诗人,有《陶渊明集》。⑥谢灵运:南朝宋诗人,有《谢灵运集》。⑦林逋:宋诗人,有《林逋诗》。⑧魏野:宋诗人,有《东观集》。⑨梅尧臣:宋诗人,有《宛陵集》。⑩石延年:宋诗人,有《石延年诗》。苏舜钦:宋诗人,有《苏舜钦集》。黄庭坚:宋诗人,有《黄庭坚集》。江西名家者:指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江西派诗人。党籍禁锢:宋哲宗绍圣四年(1094)亲政后,罢斥旧派,党争复起。徽宗崇宁三年(1104),蔡京当政,尽斥旧党,并立元事占党人碑,共三百零九人被贬斥,不得在京差遣。故与秦公有学校旧:陈德召与秦桧曾同在太学,有旧日交谊。中律吕:符合诗的声律。回挠:违心屈就。最其诗:收集他的诗篇,最同撮。故相汤岐公:汤思退,处州人,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封岐国公。绍兴己卯岁:绍兴二十九年(1159)。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

【品评】

开禧元年(1205)陆游八十一岁,家居山阴作。这是陆游的论诗名篇,表现了他重要的文学思想。

文章是应陈知津之请,为其父澹斋居士陈德召文集所作的一篇序言。文章大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篇到“亦多不免”,作者追溯诗史,发挥前贤发愤抒情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文章的核心理论,即“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的诗学观点。作者认为,从《诗经》“国风”开始,就奠定了“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都是“悲愤积于中”、“激于不能自已”,才发而为诗的。揆诸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确知此言不虚。从“绍兴间”到文章结束为第二层,具体联系到澹斋居士本人的身世遭际,阐释悲愤积于中而为诗的道理。钟嵘《诗品》大量的创作实例表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等令人悲痛欲绝的社会生活,更能激发诗人强烈的创作动机,产生沉郁感人的诗艺效果;而歌唱升平的生活,则诗情文思上扬,易流于轻浮,难以保持长久。

“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作为一个直面现实的勇士,陆游一生经历的仕途挫折和人生困境超过常人,但蚌病成珠,他将现实生活中的悲愤,转化结晶成诗国璀璨的明珠,他本人,也被评论家置为我国诗坛的殿军。文章虽是为澹斋居士文集作序,但实寄寓了诗人自己的一生心曲。我们不能把这篇文章简单地视为赠答托请之类的应景、应酬笔墨,而是将其看做陆游严肃的文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