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09400000002

第2章 经济指标会撒谎—经济数据的陷阱 (1)

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的经济数据

2010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1.5%。涨幅不足前四年涨幅平均数的四分之一,是九年来最低点;然而随后的国土资源部发布《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却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创2001年以来新高。

一个是25.1%,一个是1.5%,同样是关于房价的涨幅,却差别甚大。先后发出的这两组数据,间隔不超过一个月,反映的房价情况竟完全不同。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质疑——到底哪一个经济数据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有媒体将该现象戏称为“国土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打架”。针对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对房屋售价统计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住建部根据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交易价格统计的房价系统;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根据房地产企业填报的数据形成的房价数据系统。正是不同的统计系统,形成上面的“数据之争”。

很多民众表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统计数据与个人切身感受明显不一致。尽管普通人并不懂统计,不知道这些数字如何统计计算出来的,但从生活体验而言,25.1%这个数字应当更贴近民众的估测。于是,国家统计局房价数据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其权威性和真实性也受到严重质疑。面对大众的困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表示,现行的经济数据统计方式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造成与现实情况的出入。

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的经济数据。这种“似非而是”的情况,让人们感到迷茫——明天我们该相信谁的经济数据?

从房价市场上经济数据间的“争斗”,可窥现今市场情况的一角。不仅是在房价市场,在其他一些经济领域也存在数据的“相互矛盾”。然而,从宏观讲,相应的经济数据是中央赖以出台调控政策、企业家调整经营发展策略、民众赖以判断市场情形的官方依据和权威信息。宏观经济数据是否正确,是能否准确判断经济走势,防止被失真信息所误导的关键。只有读懂数据,正确使用数据,乃至理解数据变化所表征的含义,人们才能捕捉到市场的信息,预测市场走势,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准确的经济数据是个人、企业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统计数据的敏感性也随之提高。此时,很多数据的频繁“打架”,让人们如堕入迷局,困惑不已。

经济数据领域的冲突,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不便。一贯相信“数据就是说明力”的大众如今也都糊涂了。人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纷乱的数据?

事实上,现今的经济数据多是在现实中搜集的真实经济信息基础上形成的。之所以会形成彼此之间以及同现实的差距,是因计算方式上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例如,国家统计局常用的经济数据,包括收入、房价上涨、工资等等,多是在经济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平均数。得出的结果是人们某种生活成本的平均化数据,它可为大家提供参考,是体现一种趋向和走向的指标。因此,广大民众不必彻底否定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也无需对经济数据产生过度失望的情绪,要逐渐调整对待经济数据过度依赖的态度,将它们作为一个参考性,指导性或者是趋势性的指标来看待。

【陷阱提示】不要过度依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数据,较理性的做法就是将其作为参照数据,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作为一种指向标即可。

CPI总与菜篮子有差距

澳大利亚著名诗人罗伯特·格雷写过:“世上的万物都在流动,这意味着,在现实的某个层面上,一切都在变。”这句话恰恰可以用来形容眼下的“热词”——CPI的变化。

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已突破3%“红线”,且同比上涨3.1%,居一年半来的最高位。同时,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与5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的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何谓CPI?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当CPI以3%为警戒线,当它大于3%时,表示物价上涨幅度太大,即会形成通常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CPI与大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维系人们生存的果蔬、肉类等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就是CPI,也就是说,其变化能反映出人们承担的日常花费的变化。举例解释,即国家先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白面还是大米,是看书还是买报纸等。国家统计局在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后,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定期折算成物价指数,就形成官方的CPI指数。

很多人不禁问,前面提到我国的CPI已突破3%“红线”,是不是说日常生活的普遍费用攀升太多?是不是要出现通货膨胀?这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了么?

国家统计局的专业人士表示,当前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尽管物价的上涨为经济带来压力,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次的CPI并没有完全地反映出真实的日常生活费用情况,也不太可能形成通货膨胀。即上涨中的CPI为人们设置了障眼法,它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陷阱。

我国CPI当中包含八大类商品:第一类是食品,第二类是烟酒及其用品,第三类是衣着,第四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第五类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第六类是交通和通讯,第七类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第八类是居住。在这八大类中,食品类的权重最高,高达30%以上。在2009年至2010年,八大类中,价格上涨最大的也是食品类。所以,在5月CPI增长中,食品类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较高,它超红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

由于CPI是人我们所有用到的消费品价格的平均数,通常就将其理解为所有的消费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实际上,各大类别的真正涨幅却无法在这个整体性的数据中体现出来。CPI所反映的是平均后的增长幅度,若想得到生活中费用每类都增长多少,还需单个分析。

柴米油盐、住房、电器等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物价在现实的社会中已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CPI的频繁使用和公布就说明此点。需要注意的是,CPI是反映市场物价的最基本的术语,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各项生活费用的均算结果。研究CPI 的时候,要清楚其所含内容,注意到推动其增长的因素,是各类别的普遍物价上涨还是某几项的物价上涨。清醒地判断经济情形,将更有利于人们采取经济行为和展开日常生活,否则,一不小心的话,就可能掉入CPI挖好的陷阱中,产生与亲身感受有差距的错觉。

【陷阱提示】CPI是八大类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平均数,它的上涨原因可能是各项费用的普遍上涨,也可能是某几项的上涨。在观察时,应仔细发掘其增长的真正原因,不要掉入它设好的陷阱。

恩格尔系数下的富裕幻觉

子曰:“食、色,性也。”这是古代先贤对人的天性的一种尊重。它说明,饮食和男女关系都是天生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尤其食物作为日常用品,是生存的前提条件,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句话逐渐被其他话语替代了,“吃了没”也被大众淡忘了。难道食物对我们来说不重要了?非也,一日三餐仍旧是人们固定的习惯。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们用于购买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而用于购买服装、汽车、娱乐上的消费比例增加了。当人们追求更多更高层次的消费时,相对较为低层次的食物需求就显得并不重要。

根据2010年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至5月12日,北京市被调查的上千户城镇居民中,1~5月份的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 107元,同比增长10.4%。各类生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仅为2791元。

人均食品支出的减少,在经济学上会引起一种结果——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恩格尔系数在这里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个人消费支出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全部支出)。它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理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总结成一句就是,一个家庭越穷(富),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小),恩格尔系数越高(低)。同理,对国家也是如此。

人均食品支出反映居民的物价消费水平,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数据。利用恩格尔系数来证明某一国家(地区)的富裕程度,在近年来的统计调查中常常出现。以上文为例,人均食品支出的减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显示北京已经进入了“富裕阶段”。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据北京的民众反应,他们中绝大多数并没有“富裕”的感受。

北京市的李某是一名中等收入的居民,但他发现收入常常无法满足日常的费用需求——医药费用逐年攀升,子女教育花销日益增大,住房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仅仅这三项,就要一个人省吃俭用,尽量缩减食品支出才能勉强实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将李某推断为“富裕”就会成为对他生活的一种误读。

显然,只看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会掩盖许多问题。很多北京市的居民情况都属于这种。

无独有偶,早在2003年就有报纸报道,山西的恩格尔系数比北京还要低的程度,为33.5%,2005年,宁夏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达到同等水平。这意味着山西、宁夏居民比北京居民更早进入富裕阶段!事实证明,绝非如此。

此处,恩格尔系数没有体现民众的真实情况,更别说决定每个人的富裕程度。难道我们都被恩格尔系数“忽悠”了?

专家解释为,恩格尔系数是判断一个地区富裕与否的参考指标,但应注意,它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必要是说富裕的地方恩格尔系数相对来说会比较低。但这句话反过来说并不成立,恩格尔系数低并不必然说明这个地区肯定富裕,也可能是整个消费总量都比较低,食品消费少导致的恩格尔系数很低。

不过,在西方经济学里,一般的规律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国民消费和文化与西方差异较大,利用的统计方式与国外有差异,如此获得的数值与国际上存在偏差。所以,才出现上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