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09400000004

第4章 政府与市场,我们该跟谁—宏观经济的陷阱 (1)

节俭让个人富裕还是让经济萎缩

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民众普遍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维持日常生活。以美国为例:

2010年,美国商务部的官员表示,美国个人储蓄率在2009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4.3%,但个人实际收入下降1.7%。人均消费减少,个人消费开支增幅较小。

经济分析师担心,美国人日益“节俭”的行为将会为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倘若20世纪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仍在世,相信他一定会支持这种看法。因为,早在20世纪,他就发明了一种理论——“节俭的悖论”,恰恰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节俭悖论”指的是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节俭生活方式对经济整体发展有弊无利,甚至还可能导致国家经济的萎缩和萧条。简单说,就是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良好的生活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以及整体经济而言,则是一件坏事。

众所周知,节俭常常为人们所标榜为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悖论?

让我们看看凯恩斯为人们提供的解释。他认为从微观上分析,单独的家庭个体,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可以最终致富;但宏观上看,节俭带来的作用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民众省吃俭用→社会总消费支出减少→商品市场销量降低→厂商规模缩水→全国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凯恩斯在这样的推理下,提出节俭悖论。并进一步说说明,人们的节俭,导致产品销售滞缓,厂家规模缩小,工人失业,最终引发整个社会经济规模的萎缩和人们的贫困。而这也正是美国人所担心的。如今,居民储蓄率的急剧上升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下滑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和学者都希望国家能采取措施刺激人们消费,以阻止衰退现象的繁盛。预测经济危机的美国学者克鲁格曼也说,“目前,消费者不负责任地消费倒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希望消费者朴素、克制、节俭,但是不是现在。”

美国的案例告诉我们,节俭有损国家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值得认同的。也提醒人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已经落伍。

多年来,中国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然而,消费却是带动生产,让整个经济活动持续和循环起来的关键。如果人们一味节俭,将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这点,从国家目前的政策也可有所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都是为了达到用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当然,“节俭悖论”不是要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它所提倡的是:居民要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度消费,既不奢靡也不一味地节俭。人们不需要像凯恩斯主张的那样,为了经济繁荣,都尽可能多地消费。也不需要像眼下很多美国人一样把刷卡购物的习惯都戒掉。

“量入为出”不失为最为理性的选择。人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而不是在“节俭悖论”的影响下走向另一个极端——浪费。

【陷阱提示】“节俭悖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出于推动经济积极发展的目的,国民应该适度消费,而不是一味地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有益处。

“挖坑”真能带动经济发展吗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讲过这样一则有趣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拯救国家”。

乌托邦国由于遭受经济危机,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政治、经济系统面临瘫痪的边缘。工厂大量倒闭,满街都是失业的人。正当百姓们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政府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城市中心的大路上要进行一项巨大的公共工程。为了这项工程,政府雇佣足有200人的队伍,给这些人每个人发一杆铁锹,让他们按照计划挖出一个巨形大坑。

于是,在供应所需的铁锹,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工作了;在国家给工人薪酬时,食品的消费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商店、企业都恢复营业了。经济走上了复苏的轨道。

谁知,在耗时耗力几个月,终于把大坑挖好的那天,政府又宣布,要再雇佣另200个人来把大坑填好,这样各个企业的运转又开始……最后,经济在挖坑的过程中恢复,此时政府又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生活又恢复往昔了。

“挖坑”就能带动经济发展?这是不是太荒谬了?

但请不要以为这仅仅是童话。事实上,现实中的确出现过类似的案例。在20世初期的美国就验证了这点。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为美国带来了一场影响最为深远的灾难。在这场经济大衰退中,美国经济几乎面临崩溃。当时,罗斯福政府为重建美国经济,就根据这一原理,由政府出资,导演了一场“挖坑行动”,致力于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支付优厚报酬,吸引了大批四处游荡的失业者。当获得收入的人增加时,国民的消费逐渐得到保障,市场开始重新获得活力,并推动经济走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这两个故事体现出政府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中的巨大作用。是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的“成果”。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当出现“市场失灵”,无法合理调整经济情况时,就应当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像故事中的一样,由政府主导,采取合理措施来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还指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可以由政府来进行调整。比如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各大产业运营,等等。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国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主导的因素,但为了可服它的局限性,政府需要使用适当的干预。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不确定因素为市场埋下隐患。政府的相对优势及其高效性,能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宏观上,政府的引导可以为市场运营带来“高质量”,特别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无效率时,政府“伸出手”就可以对之进行调控。此外,在微观上,政府还可制定有利于经济顺畅运行的各项游戏规则和政策法规,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的秩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熨平经济波动、调节收入分配。所以,政府干预的积极方面对市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陷阱提示】不必感觉“挖坑救国”的故事太荒唐。它的根本含义是——适当和适时的政府干预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

房价一再上涨,谁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良好愿望,也是很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祈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安身立命”之地,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家。现实却常常是残酷的,自从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启动以来,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大涨特涨,

各地的房价就像是展开了撑竿跳比赛,频频刷新最高纪录。

原本,人们期盼在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后,房产的价格能大幅下降。令人大失所望的是,中国的房产价格仍旧飞升不止,北京的房地产平均价格的升幅达到了5000元以上,继续呈现“疯狂”状态。至2009年上半年,北京房价涨幅近三成,上海住房的价格也毫不示弱,攀升至1.74万元/平方米的天价纪录,深圳、广州的房价也随之而起……

住房,一个让人们又爱又恨的词语,重新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李某是一位北京一家外企的职员,在北京打拼5年,在单位中属于基层的管理人员。

他认为,现在北京的房价实在贵的有点离谱。尽管所在的外企薪金丰厚,同时,妻子是国家公务员,收入也不低。按理说像他这样的家庭应当能生活丰裕。但到现在,还没有攒够钱来买一套房。

李某说,即使他现在买房,也只能考虑单价在5000元以下的房子。可是,要找到理想的户型,难上加难。目前在北京,按照李某的价格,恐怕要住到六环以外了。

众人都认为,北京是政治中心,所谓的“天子脚下”,为什么房价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猛涨?这点让李某感到非常的吃惊和不解。

高房价压力之下,老百姓怨声频起。不少家庭为了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一个栖身之所,不惜付出所有的积蓄,从小康之家变得债台高筑。已经买房的“房奴”们则每日都感到财力严重透支,刚被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于今后的房价走势,专家预测2010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攀升,不会回落。目前,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很多中等收入者也感觉压力沉重。高房价的挤压,已“畸变”成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许多事实都表明,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病。

造成房价一涨再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谁推动了这一切?

对此,很多人都很疑惑,莫非中国房价真是人口多、购买者多这点决定的?

仔细分析起来,各大城市的高房价是在下列“众力”推动下形成的。

1.中国人依赖住房的传统观念强烈。在我国,住房通常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与体现,是家族栖息繁衍之所,是给予人们安全感的地方。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有了条件,首先就是置产。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一套温暖舒适而又固定的住房就已经是人生的最大愿望。

正是这种观念,使多数中国人对买房有着极其浓厚的热情。相应的,中国十几亿人口,如此巨大的需求必然会推动房价上涨。

2.地方政府谋利的现象普遍。由于在我国,地方政府垄断城镇的土地资源。依靠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基于这样的目的,地方政府自然会拼命地提升地价,让土地价值最大化。地方政府以最高价把土地拍卖给房产商,房产商要继续追求土地上的巨额利润,则房价根本不可能低。何况,利用土地还能对GDP和财税收入作出贡献。所以,房价暴涨中,政府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3.房产商囤积土地,追求高利润,推动房价上涨。房产中的暴利是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动辄上千万上亿。高利润的吸引,让房产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囤积土地,控制房源供给,哄抬房价,以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中国的土地资源人均本就不足,房产商的囤积土地,必然导致房屋供不应求,价格愈来愈高。

【陷阱提示】房价一涨再涨,原因复杂,除购房者众多外,其他,如房产商、地方政府等私下操作的原因也非常重要。

政府的一纸限价令究竟乐了谁

2007年,兰州市政府曾出台一个限制牛肉面价格的限价令,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

事件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某日,兰州市民突然发现,当地闻名的牛肉面价格竟然一夜变高,小碗的牛肉面由原来2.3元上涨到2.8,大碗由原来2.5上涨到3元。许多市民惊呼:吃不起牛肉面了!

此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稳定民众情绪,政府物价部门首次限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

在这里,先来对限价来做个介绍。限制价格是指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下降)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最低)价格,通常指为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而规定的最高限价。

牛肉面限价所反映出的就是政府对其的最高限价。设定此限价令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持人民生活的基本安定,但其效果却与预期相去甚远。

从销售牛肉面的店主角度来看,由于牛肉价格上涨,带动了牛肉面成本增加,价格上涨。若政府极力限价,则自己经营的牛肉面很可能因为限价,而亏本难以经营下去。

兰州市牛肉面馆老板马某说,自己经营牛肉面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熟知制作牛肉面的各项程序。在牛肉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牛肉面水涨船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的牛肉面也从2.5元涨到3元一碗。然而涨价不久,兰州市的牛肉面的限价规定,让他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因为,按照政府给出的价格,他的生意极可能因亏本而结束。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政府目的是想保证老百姓得到应有的利益。没想到,换来的结果却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赞许。由于政府强行限价,面馆的老板不得不在挑选牛肉或者做面的时候做相应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牛肉面的质量。市民们想吃到一碗真正量足料好的牛肉面,几乎成了很难实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