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09400000048

第48章 谁动了你的奶酪—职场的陷阱 (1)

拿健康换薪水,你最终得到什么

一位个体运输司机与一位返乡农民工的对话:

个体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

农民工:“今年不行,两万不到。”

个体老板:“也不错了。”

农民工:“没你们跑运输的挣的多。”

个体老板:“我们也挣不了多少钱,除去车子的折旧费,基本上也没有钱了,不像你们挣多少就是多少,是纯收入。”

农民工:“说的也是!”

显然,上面这位个体老板和农民兄弟都忽视了对生命折旧计算。常听到职场上年轻人的一句口头禅:“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换健康。”这种先拼命工作,再享受生活的想法凸显出当代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对生命不断透支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担负起家庭重任,让心爱的家人过上比别人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置个人健康于不顾,正如他们形容自己那样:“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他们拼命工作、连续加班,在职场中摸爬摔打。

某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大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超过20%。而75.1%的中青年人对拼命工作甚至“过劳死”的人表示理解。不少人说,只要奖金足够高,可以每天工作15个小时。很多人的观点是趁着年轻多挣点钱。

的确,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工作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但是休闲作为工作的孪生姐妹,对人们的生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休闲缓解紧张、积蓄体力,人才能够重新获得劳动能力和焕发生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只把眼光放到工资和收入上,而忽视了休闲和休息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的亚健康人士越来越多。

35岁的浩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正是“黄金积累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晚上经常连续3场应酬。但是浩文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一直失眠。即使凌晨才回到家累得虚脱,还是睡不着,经常睁着眼睛到早晨6点再爬起来开车上班。除此之外,浩文还发现胃不大对劲,经常闷痛,心脏也不舒服,有一次居然还在家里昏倒了,医生让他做24小时心电图,结论是严重早搏。浩文开始吃中药,枫斗(一种中药)天天喝,太太每周用虫草炖鸡汤,但是完全没有好转,签字或者端酒杯,手都会明显颤抖。直到公司旅游,浩文带员工去了趟日本,没了工作电话的骚扰,居然在旅游车上睡了3天,回来后人人都说他气色好了不少。

其实,像浩文这样拼命工作而导致身体健康处于亚状态的人很多。更好地均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必须也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具有“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而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但是不要因追求工作而让身体加速折旧,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年轻的生命如果为了追求更多物质而加速折旧,这是最大的浪费。

我们必须重视休闲的作用。合理的闲暇使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大有利于劳动者质量的提高。休闲可以看成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休闲质量的高低就反映了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闲暇时间是个人用来享受、娱乐、发展个性的时间,由此闲暇消费就具备了与其他消费不同的特殊性。

在人生的各个要素中,健康是1,财富、名誉、事业等都是0。在1存在的前提下,0越多价值越大,但是1一旦不存在,0再多也毫无意义。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我们一定要关爱自己,因为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的手里。尽管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为了避免人生的失败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仍旧在为了金钱而透支健康。

在现代社会,增加休闲时间是一个全球运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遍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工作的压力直接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时,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陷阱提示】 努力工作,也懂得中场休息,不透支自己的健康。

为什么你总是原地踏步

多年前,一位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曾听到过一种令人深思的“重复”现象。这名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形象地为“内卷化”现象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内卷化效应是有美国人类文学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他曾在爪哇岛长期生活。这位长住风景名胜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于是,他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内卷化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在偏远农村,虽然已经改革开放30年,但当地的农民仍然过的仍然是“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我们再看一些家族企业,重要岗位总是安排亲人把守,管理哲学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自己的人放心。于是,在企业内部,人情重于能力,关系重于业绩,外部的新鲜空气难以吹进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吸引不进来,措施和办法因循守旧。几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

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养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从此停滞不前。

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陷入内卷化泥沼的人:

老张当了一辈子干事,眼看着身边的人都一个一个升迁了,自己眼看到了退休的年龄,心里酸溜溜的难受;作家李米,二十出头就以一个短篇获得了全国性大奖,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不再有影响的东西问世,眼看和他同时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国知名作家;老王,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戴着一顶技工的帽子,心境抑郁……

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人几年一个台阶,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岗位,都晋升很快,士别几日就当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仍然还在原地踏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人为什么会陷入内卷化的泥沼?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在于其精神。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斩获。

“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企业,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生活陷入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也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注定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小老板需要精明,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峰峰进入多事之秋,很多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崩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企业,这些老板还在用小农思想进行管理。在市场中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是自然的事。

总而言之,一个企业或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再看看自己的实力是否坚实。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只有充分地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和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陷阱提示】 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就会让人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让自己稀缺才能让他人稀罕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很讨卫灵公的喜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蜜桃,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真是对我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一次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他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弥子瑕前后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已经成为可替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