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守得住,才强大:李嘉诚的14堂人生能量课
3098700000004

第4章 领导别人前,先管理自己(1)

——李嘉诚的“自控力”

人贵有自知,特别是对领导者来讲,更要懂得自我管理。人们通常会把领导者比作“领头羊”,是被领导者的楷模和标榜。如果领导者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他又怎能管好别人?

对此,李嘉诚称自我管理是静态管理及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好的管理者”首要是“自我管理”,以身作则。

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是一种传染病

对我而言,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把持和尊重、对正现金流的控制,公司预算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元素。还有两点不要忘记,第一,管理人员特别要花心思在脆弱环节;第二,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均是一种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摘自《管理的艺术》

1957年10月11日,“塑胶花总进攻日”——李嘉诚在香港发起塑胶花促销大战的第一天来临了。

为了这一天,李嘉诚的塑胶厂员工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生产。他要在第一天便全面占领市场,造成盛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让其他企业没有喘息的时间,跟风抢占市场。所以在此之前他和全厂员工都共同遵守秘密,对外也一律守口如瓶。

然而就在长江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莲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10月15日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锁店里同时展销。

李嘉诚获悉此信后,并没有惊慌失措,在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之后,他决定马上开始提前部署盛大展销。李嘉诚想到了一点:价格。自然,填补空白的产品市场很容易卖高价。即便是维斯孔蒂进军香港,同是高价位竞争,自己也不见得输。

但李嘉诚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他认为:价格昂贵,必少有人问津,必然难以尽快打开市场。他希望以“物美价廉”立足香港。由于李嘉诚的塑胶厂是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并不高,李嘉诚在经过成本预算后,大胆做了一个决定:“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策略——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规则。这一决定得到了厂内骨干的鼎力支持。

塑胶花以中低档价格一面世,立刻便显现出了它特有的优势。当天,在李嘉诚暴风骤雨般的攻势前,香港几家媒体哗然。等到莲卡佛的连锁店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厂占领了。两相对比,差异巨大:意大利塑胶花走的是高档路线,作为奢侈品价格不菲,只有少数洋人和华人富有家庭才去购买。而李嘉诚的塑料花则走的是大众路线,价格适中,成为大众蜂拥抢购的新货种。同时,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因为花样口味并不适合香港文化;而李嘉诚的塑胶花却是尽显本地风光,故而,一推出,便博了个头彩。

这一次转型为长江厂带来了滚滚财源,全厂上下情绪高昂。客户蜂拥而至,为物美价廉的塑胶花更添一份喜庆。他们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甚至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李嘉诚细致梳理了经销商的销售网络及销售情况,尽可能达到人货匹配供给最大化,很快塑胶花就风行香港了。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是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

然而,自古花开一家的好事都不会持续太久,等待长江厂的,是后来居上的同业公平而无情的竞争。李嘉诚也并没有沉浸在首战告捷的喜气中而忘乎所以,他果断进行了市场加固和设施、资金、租赁厂房等更新。《李嘉诚全传》提到了李嘉诚的迅速成长与学习:他看好股份制企业,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但李嘉诚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进攻塑胶厂的,不是市场产品,而是借媒体炒作。对手十分聪慧。

这一天,李嘉诚的秘书将一份《商报》放到了他的办公桌前。李嘉诚一看不由心惊,原来有人发表文章攻击李嘉诚:《且看长江公司的真面目》。文章如此写道:

“休看李嘉诚现在呼风唤雨,到处以他的塑胶花哗众取宠,招摇过市。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从来不是什么精通塑胶制品的技术权威。如果翻开他的历史就会让人吃了一惊……

“李嘉诚所谓的公司,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这看似是一件小小的攻击事件,实则会给市场造成惊天大浪。李嘉诚即刻起身,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接待他的,正是报纸主编。李嘉诚虽然心底震怒,但还是克制着情绪,温文尔雅地告知主编,在未经查证之前写出十分偏颇的稿件上报是十分不妥的。他诚挚邀请总编和各位编辑:“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公司。”面对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总编羞愧了。他立刻派有关人员记者全方位进行了解,并且配发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写道:“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同日而语。可是,值得读者们先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这一役,李嘉诚打得漂亮利落。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非但把第一次的恶意评说打压了下去,无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

成功没有秘诀,因为所有的关键,都来自日常的生活之中。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终必然要收获冲动的恶果。李嘉诚的这一次成功也不是偶然,他用冷静的思考化解了接踵而至的危机,并且最终成就了长江的传奇,使得长江塑胶厂蜚声香港业界。

拓展透析

人是容易冲动的,在自己想要而不得或自己非常看重的东西面前,尤其易冲动。这就是很多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迷失自我的原因,一旦被利益迷住了双眼,我们也就因此失去了冷静的态度。很多企业经营者容易在这方面犯错误,比如在金钱面前。

说起富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比尔·盖茨,他连续多年蝉联世界首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一定过着奢华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盖茨的生活不仅不奢华,反而很简朴。

盖茨的金钱观很独特,他曾说:“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他也说过:“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在这种金钱观的指导下,盖茨的生活很简朴,他很少穿名牌衣服,反而经常买打折的服装。在常人眼里,这似乎跟他世界首富的身份是不相符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盖茨的金钱观,不难发现,其实并不矛盾。

盖茨说,钱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事实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中可以赚到的钱是没有具体数量的,而能够花掉的钱也是有限的。大多数不过是吃穿用度而已,即使再奢侈,也总有一个数量能够衡量。普通人之所以热衷于名牌,不过是因为平日里得不到罢了,那是一种追求,得到后自然会很兴奋。可是对于盖茨来说,买名牌的钱也不过是小钱,所以名牌和打折品在他的眼里其实差异并不大。

这种心理造就了盖茨的简朴,同时也利于盖茨去经营自己的企业。盖茨对钱没有巨大的渴望,反而能让他正确地面对金钱,看清金钱背后的秘密。这样,他在决策的时候就更加清醒。而这份清醒自然能让他赚到更多的钱。一个企业家、一个管理者,不一定非要成为比尔·盖茨,但学习比尔·盖茨对金钱所持有的冷静态度,确实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

综上所述,冷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和比尔·盖茨一样,李嘉诚虽然是华人首富,但伴随着李嘉诚一路走来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股冷静。正因为冷静,李嘉诚能够慧眼识“机”,巧用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创造奇迹;正因为冷静,李嘉诚能够在一次次的危机中转危为安。

我常问自己,你是团队的老板,还是团队的领袖

我常常问我自己,你是想当团队的老板,还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想当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西方之宗教教律,围绕这个题目落墨很多,到书店、在网上自我增值的书和秘诀多不胜数。我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这“化学反应”由一系列的问题开始,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资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恰如其分处理的心力?你的答案可能因时、因事、因处境,审时度势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厄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和在某一程度上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李嘉诚接受《全球商业》的专访

“以和为贵”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当中最为看中的一项品德,孔子有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是在强调这一品德。它能使我们少些埋怨,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放弃个人私利与成见,从而多些进取精神,无形中是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必将助你成大事。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也深谙以和为贵必生财的道理,这也是他成就辉煌事业的秘诀。他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铸就了辉煌的业绩,今时今日的李嘉诚成为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也是最独具个人魅力的成功人士。他秉承“人和”为创业理念,因此这些都为他将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横生意场多年,他一直讲求一个“和”字,他更多的是关注别人的利益,以他人利益为先,这些都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

1978年李嘉诚初任老牌洋行和黄集团的执行董事,刚上任时困难重重,遭受到不少嘘声,当时几家报社的记者穷追不舍地追问汇丰银行总经理沈弼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李嘉诚来接管和黄时,一向和李嘉诚私交甚好的沈弼说:“李嘉诚带领的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颇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自摆脱1975年的困境步入正轨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理所当然的。”

这时李嘉诚一边顶住巨大的外界压力,不露声色,一边用实际业绩来再一次证明他的远见。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从接任和黄开始的1978年到1989年,集团的年纯利润增长就超过了十倍,丰厚的回报不仅使股票一路飙高,而且赢得了股民和股东的信任及好感。再不会有人对李嘉诚的能力抱怀疑的态度,也不再有汇丰“偏袒”长江实业的嘘声。

事实上,李嘉诚作为和黄的执行董事也是集团公司最大的股东,他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力做最后的决策,但他并没有那样做,在股东会议上,他总是以商量的口气发表看法,并耐心征求股东的意见,他的谦让使董事会股东和管理层员工都对他更加敬重和信服。

此外,李嘉诚的惯例是拒绝收取和黄董事会袍金,赢得股东们充分信任之后,他们更加信任长江实业系股票,有了股东们的拥护和支持,长实系股票一路被抬高,市值大增,股民股东均从中得到好处,最后得大利的自然是李嘉诚。

中华民族自古就秉承“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儒家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真意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