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败走中国
309900000024

第24章 富士:山雨欲来风满楼 (2)

2003年1月,北京某著名财经媒体发表了题为《富士胶卷走私内情》的报道,详细披露了富士的走私内幕:内地有关公司从香港中港照相集团属下的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购货开始,后来发展成为与其合伙走私,并有严格的分工。货物进入内地后,一部分由珠海市摄影器材公司消化,另一部分由该公司转交给富士摄影器材公司在北京、辽宁、四川等地的分公司。实际上,富士摄影器材公司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大部分走私活动,甚至成了内地有关公司走私的后台老板。竟然还有相当一部分走私胶卷是通过“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属下的美丰船务等公司运至厦门,并由涉及远华案的福建九洲集团公司接货,转交珠海市摄影器材公司。近十年来,由富士胶卷走私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人民币。这篇文章立刻在各媒体和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据珠海海关有关人士介绍,2001年以来,为数不少的富士胶卷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内地:一是“拼装”,将胶卷与别的货物一同运进来。如以某公司的名义进口(电子元件、橡胶等)大宗商品,低报价,在集装箱中夹杂着胶卷成品;二是“闯关”,由一些货船通过海上偷运过来;三是化整为零,主要是从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一点一点偷运上岸,再分送给各地的大经销商。这样,富士就在中国市场搭建起了一条“走私—分装—降价销售”的商流链条。

走私之事曝光之后,富士的表现明显与它的国际知名企业形象不符,既没有停止倾销,也没有与媒体进行舆论澄清,更没有进行政府公关,与政府修好。富士放弃了所有的机会,在一阵难耐的沉默之后,发出了一份难以自圆其说的“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意欲蒙混过关。对于媒体,富士不但不配合,反而进行“恐吓”,试图使媒体屈服。富士一纸声明函发给揭露它走私事实的那家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然而就在富士发出声明两个星期后,这家财经报纸仍然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的走私活动进行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质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事件进行到底的决心。

此时的富士就像一个做错了事还嘴硬的孩子,伤害了同伴不道歉,违反了游戏规则也不认错,仍旧一副蛮横的样子,如此模样怎能博得同情与好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

富士走私事件的曝光,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并不是媒体,而是富士的竞争对手。由诸多对手对此次事件的反应,我们也可以看出富士平时与对手的“交恶”程度。

作为同行,柯达公司将自己了解到的富士公司走私胶卷的渠道提供给中国政府,富士公司的销售渠道随着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强而越发脆弱。

此时,柯达亚太区主席兼总裁安瑞的话在日本人听来恐怕格外不怀好意:“柯达公司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在中国的生产厂商,我们的全线生产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并且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的分销体系,当客户拿到这些产品时,很清楚这些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很放心。”

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

乐凯对此也极为不满,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并上报国家经贸委。“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使自己成了众矢之的。

按照正常的同业关系和商业准则,很少有企业会在竞争对手出现危机时发表类似的“不利言论”,因为这样有“落井下石”之嫌。但是在对待富士公司这一事件上,同行们的反应恰与此相反,这并非对手无情,而是富士的行为引起了众怒。

既然要参与市场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本来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原则,即使是兵戎相见的竞争对手,也必须遵守公允的游戏规则。

虽然,这种规则可能并不是大家坐在一起制定出来的,但它受市场自动平衡协调机制这个“无形的手”的控制。当你的竞争反击策略未超过这个底线时,大家都可以接受,可是一旦超过了底线,损害的可能就是全行业、全市场参与者们的共同利益。

富士利用通过走私漏税获得的成本优势,在柯达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的“98协议”到期的时候在中国市场上大幅度、大范围降价,试图快速拉拢顾客,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违反市场规则的倾销行为深深地伤害了柯达、乐凯等感光材料企业的利益,愤怒的同行群起而攻之,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时的富士,本该紧急采取危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开始逃避,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欲把自己推个一干二净。

对于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小泉雅士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有限公司,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总社的代理商有关;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

可是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如果仅仅是代理关系,富士凭什么让中港照相挂这么多自己的招牌?

感光业一位知情人士说:“富士这次把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它越是这么说,越是等于在挖坑埋自己,怎么可能呢,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谁都看得到。”

像许多跨国企业一样,富士持有道德悖论并有着侥幸的心理,当他们说“要中国融入世界游戏规则”时,他们自己恰恰在破坏规则。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富士触碰的是法律底线。虽然富士不会因此而退出中国市场,但是,以后它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许多跨国企业都应该从富士事件中吸取到一点教训,他们的思维模式应该发生转变,从把中国市场当成一种“榨取利润的外部工具”变成“长期扎根的统一市场”,从经济利益关系走向长期伙伴关系。跨国企业要明白,中国不是“世界游戏规则”的化外之地,而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不存在违反游戏规则的胜利者。

违规获利:企业的非持续发展之道

最近几年世界著名企业不断发生重大丑闻,先是安然,接着是世界通讯,然后是富士;与此同时,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一个能够幸免,悉数被牵扯进去。中国企业也存在很多违规现象,丑闻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