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透视大清王朝秘史:军机处
3099400000014

第14章 盛世时期的军机处(6)

由于傅恒、汪由敦对赵翼特别看重,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在军机处开始有流言蜚语,指责他狂妄自大,不适合在军机处供职。军机处涉及的都是军国要务,特别注意保密,军机章京与各部京官极少往来。刚入军机处时,赵翼就看到一个前辈在军机处值班房前正襟危坐,训斥一名立在台阶下的部官:“此机密地,非公等所宜至也。”同僚中有偶与各部官员见面时聊天者,也被训斥。

听到各种关于赵翼的流言,傅恒也很无奈,遂在乾隆二十四年让赵翼离开军机处,转入内阁供职。从军机处转出来后,赵翼继续在内阁做中书。不想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又被重新调回军机处。自从赵翼被调走后,在陪同乾隆木兰行猎时,军机章京草拟的文稿错误百出,于是傅恒名正言顺地将赵翼调回军机处帮忙。

乾隆二十六年,赵翼决定一试身手,参加科考考试。但此时参加科举却时机不对。历年科举考试中,军机章京考中的较多。去年科考的状元毕沅、榜眼诸桐屿,都是军机章京,以致当时有“历科鼎甲皆为军机处所占”之说。就在会试之前,在军机处供职的某御史因为泄密被逮捕,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军机章京的赵翼如果再高中,会让军机大臣们遭受舆论的压力。傅恒私下告诉赵翼,不要指望在这一科的殿试中能取得状元。

担任阅卷官的刘统勋、刘纶都是军机大臣,且和赵翼关系密切,两人知道赵翼在文学上的能耐,但此时他们也只能避嫌,压低赵翼的名次,缓解军机处的压力。对此赵翼也有所准备,知道两人熟悉自己的字体,就在答卷时改了字体,果然瞒过了二人。卷子改出来后,前十名的试卷要被选出来递交给乾隆御览。刘纶忧虑赵翼进入一甲(前三名)会让外界非议,就再次翻阅试卷。试卷名字都被密封,刘纶也没法判断哪张卷子是赵翼的。

刘纶看来看去,怀疑第一名的试卷是赵翼的,就将试卷拿给刘统勋复查。刘统勋一看大笑道:“赵翼的字迹就是烧成灰我也认识,这个卷子肯定不是他的。”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当年赵翼初入京师时,曾在刘统勋家住了一段日子,模仿他儿子刘墉的书法,练就了一手“石庵体”小楷。入军机处后,赵翼仍然使用“石庵体”,刘统勋对此赵翼的字体是再熟悉不过了。刘统勋这么一说,刘纶也就放心进呈了。

卷子拆开后,由乾隆来做最终判定。乾隆见第一名是江南赵翼,第二名是浙江胡高望,第三名是陕西王杰,第一名、第二名又是军机章京。

乾隆就召阅卷大臣过来问:“本朝陕西有没有状元?”

大臣对道:“本朝陕西未出过状元。”

乾隆遂将王杰的试卷与赵翼对调,让王杰做了状元,赵翼做了探花。

成绩公布的当日,一甲三人照例要出来跪谢,乾隆在龙椅上看见赵翼挂着朝珠,就问傅恒这是谁。

傅恒道:“军机章京,例带数珠。”又介绍道:“以前汪由敦应奉文字,皆其所拟。”

乾隆听了颔首不语。

次日乾隆在朝廷上对众大臣解释:“赵翼的文章自然是好,但江浙多状元,不足为奇,本朝陕西还没有出过状元。最近在西北边陲取得战绩,给王杰第一名也不为过。”

这样,赵翼的第一名就飞掉了。实际上,乾隆取王杰为第一还有其他因素。王杰是陕西韩城人,曾在两江总督身边做过幕僚,时常撰写奏折,字体为乾隆所熟悉。这次乾隆看到卷子上字体熟悉,就仔细询问了王杰情况,知道王杰各方面都很出色后,遂给了他第一。到接见时,乾隆见王杰风度翩翩,更加喜欢了。赵翼虽然文章写的好,但乾隆说他面相苦没福气,所以赵翼一辈子没飞黄腾达,而王杰则位极人臣。

军机章京之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屡屡高中,实因军机处所处理事务关系时政。在八股考试之中,经过军机处浸染多年,通达政事,熟谙公文,又具文采的军机章京们自然容易高中。此外,因军机章京长期在中枢,贴近皇室,升迁的机会也更多。

在科举场上拼搏了十年,六次参加会试之后,赵翼终于扬眉吐气。此后,他从军机处离职,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翰林院是个清净之地,虽然俸禄较低,但终于圆了赵翼的梦想。因为在军机处多年,处理准噶尔战事的公文较多。在翰林院,赵翼担任编撰《平定准噶尔方略》的工作。翰林院任职三年后,赵翼被考核为一等。傅恒屡次在乾隆面前推荐赵翼,但乾隆认为赵翼没有福相,一直未加以重用。

至乾隆三十一年,赵翼突然被任命为广西镇安府知府,这让赵翼措手不及。在翰林院虽然薪俸较低,但赵翼满足于编修史籍的工作,猛地换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去,一时难以接受。在乾隆接见时,赵翼表示自己“吏治未娴”,不适合做外官。乾隆却认为读书人没有不能办事的,且赵翼在军机处磨练多年,颇能任事,做外官毫无问题。既然皇帝这样说了,赵翼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前往广西上任。

首席军机大臣傅恒征缅

却说赵翼到了广西,担任镇安府知府。镇安地处边陲,与安南接壤,赵翼到任后,安抚地方,与民休息,备受民众好评。远离京城,在风景秀美的镇安,赵翼过得倒也快乐。然而好景不长,乾隆三十三年,赵翼突然被命随军远征缅甸。

征缅之战,起因复杂。清乾隆年间,缅甸国王甕藉牙完成了缅甸的统一,但在中缅之间,却未划定明确的边境线。缅甸境内有中国册封的土司,以中国为宗主国,在各自统治区内拥兵自重,彼此混战。

有一位叫作宫里雁的土司,在乾隆二十七年战败后率众投奔中国,寄住在孟连地方。云贵总督吴达善知道宫里雁有个七宝鞍,乃是南明王室逃亡缅甸时遗下的宝贝,就向宫里雁索取。宫里雁认为这是祖宗传下的宝物,不肯让出,遂招致吴达善痛恨。

孟连土司刀派春,乘宫里雁前往永昌之机,向宫里雁的老婆攮占强索童女,以贿赂吴达善。攮占却不是省油的灯,表面上答应了,却在夜间纠集了一帮人马,将刀派春全家三十余人杀光,随后携众逃回缅甸。攮占逃掉了,老公宫里雁却在永昌被抓捕送到省城,对他怀恨在心的吴达善遂以“扰乱边境”罪将他杀掉。

杀掉宫里雁后,吴达善又以在华胡乱杀人为由,向缅甸索要攮占。不想攮占得知老公被杀后,就改嫁给了缅甸新国王莽纪觉的弟弟懵驳(Muedu),“故缅人以为有心羞指其淫行,益加忿恨。”到了乾隆三十年,莽纪觉病死,懵驳接位,自称“白象王”。懵驳是兄弟六人中最雄才大略者,尤精于军事。其父甕藉牙在世时,就随父东征西讨,无战不从。有贵州兵杨清等人被缅甸俘获,后逃回中国。在缅甸时,杨清等人见过懵驳,称其:“穿白衣,头缠白布,年纪三十开外,面貌黑瘦。”

在攮占怂恿下,懵驳多次兴兵,攻陷云南多地。

此时吴达善已经调任川陕,新任云贵总督刘藻学问做得好,为官也清廉。有人送了糟鱼给他,刘藻发现鱼腹内藏有白银,就退还了白银。乾隆得知后大为嘉许,称:“如此无愧四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但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诸葛亮,刘藻这个老儒根本不会打仗,连吃败仗后被降职,惊惧之下用剑抹了脖子。书生杀敌没本事,自杀也不行,刘藻拿了把裁纸刀抹脖子没成功,在床上躺了七天才死掉。

随后乾隆又以杨应琚为云贵总督。杨应琚年近七旬,老迈昏庸,在前线屡吃败仗,却谎报军情,连称告捷。被乾隆训斥后,杨应琚又出昏招,竟邀请暹罗一起出兵夹攻缅甸,被解职押回承德避暑山庄赐自尽。

接下来出马的大臣是明瑞。明瑞在对准噶尔的战事中立下大功,担任首任伊犁将军。此次乾隆将他从伊犁召回,经略征缅战事。明瑞到任后,亲自领兵深入缅甸境内作战。战争初期进展顺利,明瑞接连取胜,攻克要地木邦(今缅甸掸邦北部)。此时众将认为军器粮食不足,不宜深入,应乘胜撤兵。但明瑞负气,不听劝告,坚持深入缅甸作战。

由于援军未至,后方木邦又被缅军攻陷,乾隆三十三年春,清军在缅甸境内猛育地方陷入重重包围。缅兵占据四处山口,扎下营盘三十余座,将清军团团包围。大山之中,苍翠欲滴,可处处隐藏的都是杀机。清军一路苦战,此时弹尽粮绝,军中多是伤病士兵,有战斗力的士兵不过五千人。

面对此等被动局面,明瑞也很无奈。在清军的高级将领中,他以智勇谋略而闻名,在西域最为艰难的黑水河之战中,面对几倍于己之敌,他孤军鏖战,仍能杀出重围。可在缅甸的无边大山之中,他这样的飞鹰,最终也要折翼。万余八旗精锐,在无声无息的瘴气之中倒毙大半。而让明瑞惊讶的是,缅甸这种偏僻的番邦,已开始使用高质量的礈发火枪,而前线的清军,则被铅弹不适合膛口,火绳受潮无法使用所困。这种被称为自来火的火枪,射程更远,精确度更高,装弹更快。

被围困在猛育多日之后,明瑞决定放手一搏,拼死突围,军中马骡被斩杀,分给士兵作为三天口粮,并约定于二月十一日全军向缅军发起冲锋。

二月十一日,清军全军出击,准备突出包围,冲向宛顶。宛顶距离猛育二百里,另一路清军在攻打老官屯不成后退至此处,可以作为接应。对于清军的最后拼搏,缅军早已做好准备,一时间弹飞如雨,清军将士战死者不计其数。领队大臣扎尔丰阿中枪死,所统领的侍卫也溃散。另一名领队大臣观音宝,突围时连连发箭,每击必中,最后手中只剩下一根箭,遂策马冲向草丛,以镞刺喉死。

激战之中,明瑞右臂、胸部被鸟枪击中。明瑞自知突围无望,将发辫割下交给仆人双喜带回给乾隆,自己则自缢身亡。明瑞死后,双喜将尸体掩埋并做好记号。战至夜间,浓雾四起,不变方向,清军乘机各自逃散。军机章京傅显、冯光熊等人,在乱兵之中也狼狈逃到宛顶。

明瑞此战大败,主要是低估了缅军的战斗力。出兵时,明瑞以缅甸首都阿瓦(位于今缅甸曼德勒省)为目标,兵分两路前进,但额勒登额所统领的一路军队,行至老官屯便被缅军牵制住,不得已之下,只好退回境内,剩下明瑞孤军深入。明瑞一路进军,在战略要地木邦又分去四千人。缅甸军队抓住机会,突袭木邦,截断明瑞后方补给线。

明瑞此次所带领兵丁多系八旗精锐,战斗力较强。但缅甸兵丁熟悉地形气候,每战必占据有利地形。待清军爬山精疲力竭之后,缅兵早已经做好准备施放枪炮。作战时,缅兵均轻装上阵,身后有背夫携带米粮弹药支援,行走更为便捷。虽然清军士兵对弓箭的娴熟运用,给缅兵留下深刻印象。但此时缅甸军中已经装备了来自西方的“自来火”,即礈发枪,也有来自西方的犀利火炮。

明瑞自缢前,曾十四次催促在宛顶的额勒登额来救,虽然额勒登额距离猛育不过一日路程,却按兵不动,战后被乾隆下令凌迟处死。

就缅甸方面而言,此战取胜之后,希望与清廷罢战议和。缅甸释放了八名被俘的清军,让带信给乾隆,请罢兵议和。但缅甸口气也很强硬,认为罢兵议和有利于两国,若是清廷不肯,缅甸也不怕。同时缅甸也提出,要将波龙、卡瓦等已归附于清廷的土地及人口,归还给缅甸。在军机处翻译的缅甸来信中,缅方甚至称:“若留在你们地方,于理上不应该,恐怕后来要带兵来要这些人,你们天朝大皇帝又要见怪了。”

这些信将乾隆气得七窍生烟,大骂道:“不知天高地厚,肆口妄言,竟与犬吠无异。”而明瑞的死则让乾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他复仇。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以傅恒为经略,阿桂、阿里衮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开始了第四次远征缅甸。傅恒、明瑞都出自满洲望族富察氏,明瑞还是傅恒的侄子。

阿里衮时任军机大臣,曾参加过西北对准噶尔的战役。舒赫德以足智多谋,冷静果敢而闻名,从军机章京做到军机大臣。此外还有海兰察、额森特、普尔普、哈国兴等勇将。在尽出名臣勇将的同时,对此次攻打缅甸,在兵力、后勤上乾隆也做了充分准备,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兵丁约四万余人,又征调马骡六万多匹。同时筹集了八百五十万两白银,作为此次战事的经费。因为缅甸多瘴气,清廷还特意破例,在广东主动去找西洋商人,大批采购能治疗瘴气的药物阿魏(产自印度、阿富汗,又名兴渠,能治疟疾,痢疾,并杀虫)。

阿里衮、舒赫德先行前往云南,阿桂则随后出发。阿桂是满洲正黄旗,曾在西北参与战事多年,经验丰富,在担任伊犁将军时功绩显赫,一直被乾隆看重,此次也被调来参与对缅甸战事。来北京觐见时,当着乾隆与众军机大臣的面,阿桂夸下海口,必将征服缅甸。到了十一月份,在出发前往云南的途中,阿桂碰到阿里衮从云南押交北京的三名缅甸间谍。阿桂随即奏请乾隆,请将三人在北京审讯后再行释放。

乾隆看到奏折后大为震怒,因为此前舒赫德因向乾隆提出与缅甸议和而被免职。而舒赫德在京时,也曾向乾隆立下军令状,绝不会与缅甸议和。不想舒赫德到了前线后,发现征缅战役实在困难,因此改变主意,力主招降。

舒赫德的意见,在乾隆看来是“可鄙可笑”。召见军机大臣时,乾隆大骂舒赫德:“无耻,大出意料之外。”乾隆又将舒赫德的招降意见讲给军机大臣们听,众人只能附和乾隆,“无不以为怪诞”。舒赫德随后被革除职务,交部严处。

此时阿桂一说要将三人释放,在乾隆看来是要步舒赫德的后尘,故而严厉训斥:“若似此示怯,贼匪将更骄蹇”,“朕甚为愤懑。阿桂着严行申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