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品决定高度
310000000026

第26章 承袭传统文化,汲取美德资源 (2)

而“义”这个词不仅包括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义气,还包括民族大义,也就是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爱国爱民”。中国人受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很大。文天祥慷慨就义、至死不变节,坚持的便是孔孟之道中“杀身成仁”的信念。为了集体利益舍生取义,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见利思义,临危受命”。身为职场中人,为了企业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得失,不计回报,全力以赴,是符合《论语》中关于“义”的要求的。

“礼”为何物?“礼”是我们生存的社会秩序与礼仪,包括各种伦理道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他对于“礼”的重视。“礼”的范围很广泛,可以说除了法律的规范,一切言行都是“礼”的规定范围了。在单位与同事要讲究“礼”,下班后回家对家人一样要讲究“礼”。如果没有长幼的秩序,也没有上下级的秩序,那么我们整个社会肯定会乱成一团。所以,我们平时对同事讲究“礼”的分寸,对领导要敬重,对公司的法令法规要严格执行等,这些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再来看看“智”。在古代,“知”是“智”的通假字,含有智慧的意思。老子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他把“智”定义为“知人”,就是能够清醒地看清别人。《论语》中有孔子弟子樊迟问知的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在《论语》中又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无忧,勇者无惧。”这些都是孔子对“知”的理解。

孔子认为一个知者是快乐而达观的,他的弟子子贡很像这样的人,他也有夸赞过子贡“赐也达”的话语。工作中,我们怎样做到“知”呢?按照孔子的理解应当凡事做到通达,时刻用豁达的心胸,去看待工作中的各种人与事,面对问题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理智地去应对,并在工作中找到快乐,让人生变得充盈而富有价值。能达到一种样境界的人,也就可以称之为“智者”了。

“信”就是诚信,这一点与“义”有相近的地方。孔子在《论语》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认为“信义”是相似的,承诺能够兑现,也就做到了“言可复也”。生存在现代职场中,如果我们都能恪守诚实的品格,践行自己的承诺,懂得保全企业的信誉,用一颗正直之心待人接物,我们将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观点,在职场中,如果我们照此去要求自己、考核自己,那么我们的人格将会趋于完美。这五字涵盖了工作、生活、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真正聪明的人会将这五字箴言实践起来。掌握了这五点立身职场的要求,我们会慢慢领悟工作的意义,以及职场卓越人士的成功之道。

“温良恭俭让”可以当饭吃

有人说:“美德当不了饭吃。在这个一切讲究实际的社会里,那种‘迂腐’的道德品质反而会让自己吃亏。”这其实是一种短见。

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评价孔子的这五个字,“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对孔子的赞誉,也是《论语》所宣扬的儒家思想的精粹。朱熹的《朱子类语》中说:“圣人之德无不备,非是只有此五者。但是此五者,皆有从后谦退不自圣之意,故人皆亲信而乐告之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种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既是做人之德,又是做事之器。我们常在生活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态度蛮横,行为霸道,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据为己有,但结果他们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有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好品德的人,虽然他并未有意地去索取,但上天并不负于他,那些理应属于他的,以及他所配得到的东西,都会尽其所用,伸手可及。

真正有眼光、会办事的人,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故意表现,都会把温良、谦恭等美德作为自己的处世工具,用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写成一个大好人,评价与曹操完全相反。不过,若从个人能力上来观察,刘备是一个无能之辈。曹操参战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结果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20年后仍毫无建树。

既然如此,曹操为什么会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德”。

譬如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军师,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去请他。当时两个人地位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近50,而诸葛亮却是20岁出头的无名小卒,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诸葛亮住处,以崇敬的态度请求诸葛亮做他的军师,及至在诸葛亮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与刘备温民谦恭的形象相比,曹操大逆不道。他在逃避董卓的追捕时,逃到其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避难,他把吕家为他杀猪接风的话偷听过来,误解为把他捆缚交出去,于是他一气之下将其全家杀死了。

这里的曹操是一个毫无德行、不讲信义、刚愎自用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话。曹操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不具有刘备那样的德行,这也正是他把刘备视为头号对手的原因所在。由此观之,我们确实应该向刘备学习以德感人的手段,以此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身为领导者尤其应该如此。

刘备临终前,曾经留给后主刘禅一封遗书来训诫他,其中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两句话。“贤”是指聪明,“德”是指仁德,德可谓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在位者缺少贤德,便无法使臣下真心效忠自己。

正是“温良恭俭让”才使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可见,一个人的人品、道德修养可以成就人生的高度。我们身在职场,同样要将这五个字刻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以成就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行事的黄金准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孔子所说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分析。他曾经在《雍也》篇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孔子在分析“恕”时,是从消极的方面说的。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学会换位思考,不仅仅顾及自己的感受,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别人,起码遇事不会给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会推到别人头上,把麻烦和痛苦转嫁给别人;在替自己打算的同时,也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下。能够做到这些,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是有仁义了,这能让自己在任何人面前都问心无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坦然。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忌妒,于是,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将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还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悄悄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一些。”梁亭的人照办了。

渐渐的,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每天早上给瓜秧浇水时发现瓜田都被人浇过了,经过暗查才知道,原来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以此表示酬谢,最后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营造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别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害己。

人性往往是自私的,自己不愿意的,总想推给别人,身在职场,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克服这个弱点而不是滋生这种想法。企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同事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人意的人。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做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每一块都有不同的花纹与色彩。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普普通通的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瓷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荡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这清水和瓷盘,就是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凭借——人品和做人的技巧。

于《孟子》中看舍生而取义为职场之本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几千年前,孟子在面对生命与大义时的选择。它激发出的先哲思想火花,遂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导。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孟子不仅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用此来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就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极致。